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倭寇为何能横行中国沿海?明朝如何对待倭寇?

倭寇为何能横行中国沿海?明朝如何对待倭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66 更新时间:2024/1/5 1:40:05

说到倭寇,大家很容易会想到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只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戚继光,只单单是倭寇。简单来说,倭寇就是明朝中后期时的日本海盗团,对周边地区,例如中国沿海、朝鲜等地,都会进行侵略,而且还算是肆无忌惮。那么,倭寇为什么会如此猖獗?明朝又是如何对待倭寇呢?

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有六十七名倭寇在浙江绍兴上县登岸,流劫杭、严、徽、宁、太平等地,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明正规军、地方民团都是望风奔溃。

在一次战斗中,明军不敢上前与倭寇交战,就在远处放箭。没想到几十个倭寇都能够用手把箭接住。明军士兵面面相觑,一齐溃逃。

倭寇继续杀进,居然进犯到南京城下,在江宁镇杀死明军三百余官兵后,直接正面进攻南京安德门。明军用火铳射击,倭寇乃后退,由秣陵关逃窜。守关的明军上千人又奔溃。

最终,苏松巡抚曹邦辅和部下王崇古、董邦政率兵围追堵截,紧紧咬住这一小股倭寇不放,双方同时在一昼夜中急行军近两百里,杀红了眼的明军最终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终于在浒墅关将倭寇全歼。

这区区六十余名倭寇,居然在中国腹地流窜数千里,杀伤中国军民四五千人以上,共杀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攻入两个县城。

这场武装大游行,一共进行了八十多天才告结束。这是明代抗倭战争中的一次典型战例,被详细记载于《明世宗实录》。

在这次战斗中,倭寇的狡诈、勇敢、能战,与明朝军队的腐败、怯懦、无能形成鲜明对比。

倭寇是明代在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出现的由日本武士、浪人和奸商组成的,并得到日本封建主支持和怂恿的海盗集团。

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称呼。倭寇出现之后,就经常侵扰中国沿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倭乱。倭寇常常数以千记、甚至以万计地从海上侵入,明政府军无力抵抗。

但是,倭寇的组成却也更加复杂了,除了日本人之外,还掺入了大量的中国人,有时中国人甚至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许多倭寇头子也是中国人,如王直、徐海、陈东、麻叶等等。

在20世纪80年代,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倭寇不应该被看作外国入侵者,而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海禁政策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标志之一。

这一言论很快遭到了许多学者的驳斥。因为不能根据人数比例多寡来决定倭寇的性质。比如20世纪日本侵略中国时在日占区成立的伪军,也主要是由中国穷苦农民组成,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它理解为中国的农民军。

倭寇的核心始终是日本人(真倭),其武器装备、战术都是日本式的。而且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掠完全是主动和自主的,是为了抢夺巨大财富,还常常奸淫妇女、掳掠人口,绝非什么反抗封建压迫。

而海禁是为了防倭而采取的防范性政策。不是海禁引来了倭患,而是倭患导致了海禁。确实有不少中国汉奸、海盗与真倭勾结,但是中国海盗头目并不能真正指挥日本海盗。

倭寇焚烧杀掠的罪行罄竹难书,中国东南沿海本来是鱼米之乡,是富庶的乐土,经过倭寇的荼毒,许多地方十室九空,人口大减,侥幸活命的农民也抛弃土地逃亡,富户则躲进州府县城。

如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两次进犯福建宁德,如蝗虫一般洗劫杀掠,致使宁德一路上下三百余里,三年不见人踪,县城也废弃了。

倭寇的战斗力是极强的。由于当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武士、浪人都久经战阵考验,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日本武士是脱离生产的特权阶层,从小就只以练武为务,所以个人武艺远远超出明军士兵。

倭寇中出身武士的人只占极少数,但是所起的作用却是极重要的,他们是倭寇的战斗力核心,常常作为精锐,用于冲锋和殿后。往往几个这样的高手冲锋在前,杀倒若干明军,明军就全线溃逃。

倭寇用的兵器里最有名的是倭刀。日本钢刀极其锋利,其质量远超明军的腰刀,长度也要长一倍,经常一交手就把明军的一排刀枪都砍断了。加上倭寇精良的刀法,双刀挥舞,一片雪白刀光,给明军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日本人的弓比中国的长大,箭也是又长又重,射程比较近,不轻易发射,不过一旦发射,命中率极高,威力也大,中则人立倒。

倭寇还使用长枪和投掷的标枪。日本长枪也比中国的长枪长很多,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明军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其实吃长枪的亏也很多,只不过倭刀的光芒太盛,看上去更加吓人,掩盖了长枪的真实战绩。

所以,别看日本人身高不如中国人,但是武器都比中国同类兵器长大,这在实战中是有着巨大优势的。倭寇虽然也有佛朗机、鸟铳等热兵器,但是似乎数量不多,用得也不是很纯熟,所以主要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从战术上来看,倭寇善于分成小股行动,机动灵活,经常以少数兵力分散、设伏、迂回,居然可以包围、击溃明军优势兵力。

反观明军,则完全腐败了,大多没有什么战斗力,更毫无纪律性,面对倭寇往往一触即溃,甚至自相践踏,军官们根本无法约束住部伍。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评价道:“不论官方文件如何强调这一战争是政府的官军围剿海贼,实际上却是中国的外行对付职业化的日本军人。”

所以倭寇目无明军,往往以很少的兵力就敢深入内陆。本文开头所述战例就是其最有名的例子。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当时明朝朝政非常黑暗,嘉靖皇帝昏庸无耻,奸相严嵩一手遮天,他的心腹赵文华等奸佞争功进谗,取得了战功的朱纨、张经、李天宠等将帅居然都被害死,名将俞大猷、汤克宽也差一点被处死,最终被降职。这极大地阻碍了明军战斗力的提升。

等到比较能干的胡宗宪当上浙直总督,招安、消灭了倭寇头目王直、徐海、陈东、麻叶等,但形势并未根本好转。胡宗宪仍然需要一个真正会打仗的将军、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新军队来彻底扭转战局。他的运气很好,这两者他都等到了。一代名将戚继光和他“戚家军”,在历史最需要的时刻,闪亮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的存在佘太君这个人物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杨家将的故事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其中杨家的核心人物佘太君更是让人钦佩不已,在戏曲中,她更是以百岁高龄挂帅出征。当然了,老当益壮到这种程度的,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了,八九十岁还能讲话、自理就已经是极其难得的了。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存在佘太君这个人物呢?她究竟是存在过,还是人们幻想出来的呢?清代以来

  • 汉武帝为何要禁绝游侠群体?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游侠这个词和这种群体,乍一听似乎大多数都出现在武侠小说当中,那些身怀武艺又路见不平的侠士,总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事实上,这种群体曾经在历史上出现过,起源于战国时期,并且数量非常庞大,就连还没有称帝时候的汉高祖刘邦也属于游侠行列。但是,汉武帝却想要禁绝这一群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战国时期,游侠最主

  • 项羽带3万人打跑刘邦56万人,这一壮举堪称史上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项羽虽然最后是输家,但是人们对项羽的评价和喜爱一直不低。因为项羽一般都被放到了正面,而刘邦则在负面。当时项羽已经知道自己快抵不过刘邦,韩信集结56万兵马堵截,结果没想到项羽只用3万人便把这50多万大军给打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在这中间项羽也是使用了一些计谋,毕竟这50万大军不在一处,逐个攻破还

  • 古代为什么禁止私人贩盐?为什么要官府控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盐大家一定在熟悉不过了,盐是一种调味品,在现在的生活中,盐是做菜调味品必不可少的一种,什么调味品都可以不放,唯独盐不行,盐自古也就有了百味之首的美称。相传盐不仅是能够调味,更是因为盐可以增加人的体力,相传当时打仗时期,战士们如果没有吃盐便会浑身没力气。但是,如果吃了盐,身体便浑身有力气,焕发活力

  • 刘备封马超高官职,为什么不给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马超在蜀汉里面的地位小编觉得反正是不高的,他和年老的黄忠反正都是大哥笑二哥了,其实其实这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了,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刘备还是很器重马超的,五虎上将之一,但是还有一点点情况要说明的就是,马超美有兵权,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一起分析看看吧!马超是三国蜀汉名将,也是汉末群雄之

  • 如果黄忠年轻40岁,打得过吕布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黄忠其实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曝光度并不高,但是这些也都不是什么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人只看实力啊,其实在正三国时期,黄忠已经年老了,但是如果说的话,黄忠再年轻个40岁,和吕布年龄相仿的话,他们两个单挑谁更加的厉害的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以前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黄忠(?~220),三国

  • 在中国古代没有时钟古人们是怎么计时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是可以熟练和准确的掌握时间了,现在有各种精致的仪表手表,看时间是非常的方便,当然了,手机的普及更加方便了人们,那么,不过,古代并没有钟表,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看时间的呢?古时候的人们怎么计时?小编看到有的网友说,古时候的人们可以利用天文技术来观测时间,小编觉得还是比较悬的,

  • 清朝的九门提督是什么官?权利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时候的清朝可以说是非常的腐朽落后,当时的清政府因为闭关锁国是便的非常的腐朽落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很传统,而且,清政府认为当时自己地大物博不需要和外界进行联系。但是,后来,中国的大门还是被外国侵略者打开了。英法联军发起了鸦片战争。不过,在当时清朝还是有很多的官员职称的,就比方说清朝的九门提督是

  • 一代茶仙卢仝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卢仝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但是说起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也许就有人知道了,卢仝正是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卢仝非常爱茶,他的“七碗茶诗”将饮茶时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与茶圣陆羽的《茶经》齐名。然而,这样一个才高八斗的人物最终却惨死,那么,卢仝又是怎么死的呢?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

  • 吴蜀灭亡的真正原因是经济制度,刘备把自家百姓坑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并不是天天打仗,各国最重要的还是让本国百姓的日子能过好,这样你的国家才能吸引更多人进来。因为三国时期人口流动非常大,每个国家的经济制度都不同,所以大家会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居住。在这一方面曹魏是做的最好的,所以大家也都愿意到那边生活,刘备却用了一套把百姓坑惨的方法,所以渐渐国力也走向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