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知道汉朝气数已尽为什么还要投靠刘备

诸葛亮知道汉朝气数已尽为什么还要投靠刘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414 更新时间:2023/12/9 17:05:29

说到诸葛亮大家都知道这个人真的是很聪明的一个人,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智啊,那么汉朝在三国时期大家也知道的真的是已经完全的玩完了,作为诸葛亮这么聪明难道不知道嘛?那他为什么还要选择以复兴汉室为主旨的刘备投靠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按照传统的看法,刘备是汉室的坚决拥护者,也是继承者,在某种意义上刘备就代表了汉室,诸葛亮选择刘备就是选择汉室,但这个看法有些偏颇,没有看到诸葛亮对汉室究竟抱持着怎样的看法和态度。

对汉室的态度和看法是政治方向问题,政治方向通常取决于“一把手”,诸葛亮作为蜀汉集团的“二把手”,在政治方向上没有太多的表述,他得听刘备的,即便后来刘备死后他“开府治事”,也继承的是刘备生前确定的路线方针,没有另起炉灶。

诸葛亮对汉室的态度确实就是刘备对汉室的态度,刘备不反汉室,从形式上看他一直是忠于汉室的,即便没有所谓“刘皇叔”一说,也没有“衣带诏”事件,从他一贯的言行以及称汉中王、称帝时的做法都可以看出来,他的确以汉室的“继承人”自居,他在成都建立的政权仍称“汉”,他认为自己是汉室的延续,所以自己称帝是继位而非登基。

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不能说这些是假的,是装的,但也不必把这些都完成看成是刘备、诸葛亮内心的真实写照,尊崇汉室更多的是他们的政治姿态,是给天下人看的,是一种手段。

汉末大乱,群雄并起,竞争异常激烈,在艰苦的斗争中必须选择务实的路线,说的话要顺应人心,顺应潮流,但具体行动上,又必须更清醒,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和汉室的看法,其实在《隆中对》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里面也说“汉室可兴”,但通篇讲的都是如何夺取天下,强调了刘备如何利用“帝室之胄”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发展势力。

这并没有贬低诸葛亮的意思,反而说明诸葛亮是一位务实的战略家。曹操不可立除,汉室不可复兴,这是当时有识之士们的共同看法,只有不切实际的空想家才会致力于扶持日薄西山、行将就木的刘氏王朝再起。

这样说就明白了,诸葛亮选择刘备与汉室无关,他并没有把刘备与汉室画等号,当时没有,以后也没有,他看好刘备,是因为刘备有不甘于失败的奋斗经历,是刘备能尽自己所能让他充分发挥才干的用人环境,而与能不能复兴汉室无关。

诸葛亮对汉室的看法,有两篇他写的文章可以去体察,一篇是《正义》,一篇是《绝盟好议》。前一篇文章是刘备刚去世时写的,曹丕利用刘备之死向诸葛亮发动了一场“招降攻势”,希望蜀汉投降,诸葛亮为回答他,也为表明政治立场写了这篇文章,文中强调“谁是正统”的问题,最突出的意思的“汉贼不两立”,从内容上看似乎是力挺汉室的。

但看完后一篇文章才会明白,诸葛亮更是一个务实的人。后一篇《绝盟好议》是孙权称帝后写的,孙权称帝,蜀人不理解,认为“天无二日”,都主张与孙吴断交,同时报关羽被杀、荆州被夺的大仇,但诸葛亮深知政治和外交不是情绪的渲泄,从大局出发,孙刘联盟应该强化而不是断绝。

为了回答大家的疑问,统一思想认识,诸葛亮写下《绝盟好议》一文,阐述与孙吴断绝盟好的损害。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写道:“孙权有称帝的野心已经很久了,我国之所以不追究他的挑衅之举,原因是要求得到他的支持,在对魏作战中形成掎角之势。如果现在公开断绝交往,孙吴必然深恨我们,我们必须把大军调往东边,先向东讨伐,才能进兵中原。”

诸葛亮说,现在有人认为孙吴满足于三足鼎立的局面,今后不会再与我们同心协力,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不会再渡过长江。这种说法表面看有道理,其实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孙权心有余但力量不足,因而只能限江自保,孙权不能越过长江,就像曹魏不再渡过汉水一样,都不是力量有余而见利不取。

诸葛亮还说,如果我们的大军征讨曹魏,孙权采取上策是出兵魏国,分割他们的土地,然而做进一步打算;采取下策也会趁机掠夺魏国的人口,扩张自己的国土,炫耀自己的武力。总之,他们是不会坐而不动的。即使他们真的按兵不动,只要同我们睦邻友好,我们北伐就没有东顾之忧,曹魏黄河以南的军队就不能全调过来对付我们,我们得到的好处很大。因此,对孙权称帝的僭越之举,不能公开讨伐。

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没有太多探讨名分方面的事情,因为这是扯不清的话题,话匣子一旦打开,那就会争论起来没完没了,所以干脆他也把孙权称帝定性为僭越之举,避免大家争议不休。

诸葛亮重点回答了大家对孙吴的疑虑,也就是称帝之后他们会不会继续积极进取,与蜀汉一道对付曹魏,根据他的判断,孙吴今后还会在讨伐曹魏的大业中发挥作用。

如果说前一篇《正义》仍有宣示性作用,为的是反驳投降论,那后一篇文章就是诸葛亮外交思想的细致写照,在所谓“正统观”上,诸葛亮的主张具有实用性与灵活性,他不会为某种名义所累,这是自隆中对策以来就一贯坚持的思想。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是怎么死的呢?曹冲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曹操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大臣,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在自己当时在位期间,也是做了很多的好事,可谓是功绩累累,比如曹操当时集统一了北方地区,是但是北方的经济有所改善,当时的曹操非常重视手工业的发展。那么,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是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曹冲

  • 珍妃是怎么被丢进井里面的?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珍妃?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传言,在皇宫里面只要有人犯了罪要被处死刑就会把人丢进井里面,所以在当时的皇宫里,也有一个传言就是全宫里面上上下下的人们都不喝井水,都要和泉水,因为井水实在是太恐怖了。珍妃就是一个被丢进井里面的人,但是,当时的井口非常小,有很多的人也是在问小编,珍妃是怎么丢进井里面的?慈禧太后为什么要

  • 卫子夫怎么死的?卫子夫为什么能够独得汉武帝的宠爱当上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汉朝有很多非常著名的人物,比如卫子夫,卫子夫是当时的一位皇后,但是,知道一点历史的人就会知道卫子夫其实出生在一个非常卑微的家庭而且外貌也非常的平淡,那么,为什么卫子夫能够得到皇帝汉武帝的宠爱呢?卫子夫到底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其实,小编看到卫子夫做人非常的低调,不卑不吭,总是小心谨慎做事,那么,关于

  • 袁崇焕为什么主张议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袁崇焕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也还是有很多的争议的,虽然在政治上不太成熟吧,但是在战略国家大事这些事情上还是能得心应手的,所以说袁崇焕主张议和这件事情也是说得过去的,那么袁崇焕主张议和其实还有更多的原因的,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吧!第一,打不过才议和。皇太极集团的实力被低估,五年平辽不可

  • 古代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难道皇帝不担心吗?不怕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时候的人们非常的聪明,特别是在秦始皇时期,当时皇帝和军机大臣都是分开的,如果需要用兵打仗调配军队则需要用到虎符,虎符是一个分为两半像一只老虎造型的东西。当时的军队都是只认虎符不认人,不管是谁,只要有虎符便可以调配军队。那么,看到这,是不是有人会问古代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皇帝不担心吗?不怕造反吗?

  • 明朝与明教到底有什么关系?朱元璋是明教弟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中国的明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明朝在中国的古代还是很强大的一个朝代,虽然综合国力无法和秦朝相比。当时明朝的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可以说是所有皇帝里面家世最为平淡的一位皇帝,朱元璋一生都非常的节约,从不浪费各种粮食,大家熟悉的四菜一汤也是朱元璋提出的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那么,小编刚刚看到有人问明朝

  • 古代打仗失败以后主将战死或被擒,士兵都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古时候的战争不少,朝代更迭要打仗,平定周边小国要打仗,有人起兵造反也要打仗。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都在于主将的排兵布阵,这场仗怎么打,为什么会赢会输,结局如何,很少去关注过军队中普通士兵的命运。战胜方自然不用说,那么战败的,军队统帅或被杀或被擒,那么他手底下的士兵们又是如何安排?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

  • 明十三陵名字都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样的寓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当时明朝皇帝死后便会埋到明十三陵里面,明十三陵目前人们也是可以去参观的,地址是在北京。距离天安门不远。那么,明十三陵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陵墓,里面住的皇帝最多的陵墓了。里面的十三个陵墓分别都有自己的名字,有不少的人也是说了,明十三陵名字都是怎么来的呢?有什么样的寓

  •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当时的六国打不过一个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秦国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当时秦国的皇帝是秦始皇,关于秦始皇的议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家议论最多的无外乎是秦始皇的功绩和过错了,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应该就是统一六国了。当时的秦始皇实力非常强大,能够统一六国也说明了秦始皇的厉害之处。不过,有很多人也是在问小编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怎么做到的呢?战国

  • 商鞅死后商鞅的后代下场都是这样的?都被处决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商鞅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商鞅一生最著名的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在当时的秦朝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商鞅变法主要的内容就是废除井田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重农桑,将军功等,这些其实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举措,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改革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利益。为此,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商鞅的后代,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