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世凯用了哪些手段覆灭了清政权?

袁世凯用了哪些手段覆灭了清政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011 更新时间:2024/1/9 0:03:46

说起袁世凯,相信大家都不会太陌生了,清朝末年最风云人物之一了,从一个无名小卒逐渐走向了权力的最高峰,其运用的手段也是非常的老辣。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窃取革命果实,最终自己当上了大总统,后来还自导自演的当了83天的皇帝大戏。由于众人反对,最终病逝在自己的府邸。那么袁世凯是如何逐步走向权利的最高峰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袁世凯的祖上都是行伍出身,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实力,其家族的很多成员都是清朝的官员,袁世凯本来想通过科考走上仕途,但是连续考了几次,都纷纷落榜,在科考的时候结交了自己以后最重要的谋士徐世昌,袁世凯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习武,从小对于兵书战策,拳脚功夫十分的感兴趣,后来袁世凯加入了吴长庆的的队伍当中,从此刻开始,袁世凯通过参军走上了仕途。在袁世凯参军不久,朝鲜爆发了叛乱,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吴长庆被派往朝鲜去平叛,在平叛的过程当中,袁世凯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因此也受到了清廷的重视,在平叛完后,袁世凯被留到了朝鲜帮助朝鲜训练新军等事务,袁世凯在朝鲜一共待了12年,后来在甲午战争前期回到了回到了天津,所以甲午战争失败的责任并没有影响到袁世凯。

在1895年的时候,清廷效仿西方要建立新军,鉴于袁世凯在朝鲜有训练新兵的经验,所以就委派袁世凯训练新军,并且受到了清廷的信任,这时候袁世凯才正式的走到了前台,以后所发生的很多事情,都直接影响到了清朝朝局的发展。袁世凯又做了哪些重大的事情呢?下面为大家一一细说。

袁世凯小站练兵确定的自己的地位。袁世凯训练新军有自己独特的手段,袁世凯为了博取清廷的信任,让清廷推荐几个新兵的首领,而清廷推荐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袁世凯用各种手段将这三个人笼络过来,这三个人也是袁世凯仕途生涯中最重要的心腹,其被称为“北洋三杰”,袁世凯在训练新军的时候一直给新军灌输一些自己的伦理以及升官发财之道,后来这些士兵们只知道效忠和听命于袁世凯,根本无视朝廷和慈祥的命令。袁世凯牢牢的讲军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也是后来清廷不敢杀袁世凯的原因之一。

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在百日维新的过程当中,由于光绪帝及康有为等人着急推行新政,触及到了慈禧以及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光绪帝准备发动政变,强制推行新政,而光绪帝以及维新派并不掌握军队,由于袁世凯倾向于推行新政,于是他们想到了袁世凯,光绪帝给袁世凯下了一道密旨,让其带领军队进京护驾。这时的袁世凯却叛变了,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荣禄和慈禧,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袁世凯一开始明明是支持变法的,那么为什么会临时变卦而投靠了慈禧呢?

当时袁世凯之所以投靠慈禧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当时的形式,戊戌变法是朝中的一些没有实权的文人所进行的变法,并没有得到其他一些朝中重臣以及各省大员的认可,也没有得到全国大部分文人的认可,袁世凯认为光绪帝也不会变法成功,这次变法一定会失败。

第二是自己的实力,当时袁世凯的新军数量大概是七千多人,而当时慈禧和荣禄所掌握的军队是九万多人,袁世凯也明白,即使自己带兵进京支持戊戌变法,也会被镇压,终究会失败,有可能还会被株连九族。所以袁世凯没有带兵去护驾,反而投靠了慈禧。在戊戌变法事件过后,慈禧更加的信任袁世凯,袁世凯的权力更一步的加大。

在1900年发生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事件,当时慈禧命令袁世凯带领新军抵抗八国联军,这时候袁世凯新军的数量已经到了两万多人,而袁世凯却按兵部队,没有抵御八国联军。袁世凯按兵不动可能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当时全国各省的带兵大臣都隔岸观火,按兵不动,清廷已经指挥不动他们了。如果袁世凯自己抵御,势必会消弱自己的力量,有可能会全军覆没。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戍卫京城的有许多驻军,袁世凯也想借助洋人的力量予以去除,最终戍卫京城的这些军队被八国联军岁击溃。至此,清廷能够依靠的军队就只剩下袁世凯的新军最强了。这时候的袁世凯已经慢慢的控制了清廷的朝局。

转眼间到了1908年,慈禧和光绪皇帝连续去世,新帝溥仪即位,这时候的袁世凯已经大权在握,自己手下的北洋军数量又八万多人,已经牢牢的控制住了朝局,当时清廷已经感觉到了袁世凯的威胁,但是又不敢杀之,只好罢其官职。这时候的袁世凯虽然闲置在家,却时刻关注着当时的局势,也掌握着朝局的走向。随着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清廷派新军去镇压,而新军不听清廷的命令,逼迫清廷用袁世凯,于是袁世凯再度出山,奉命去镇压革命当人,这时候的袁世凯感觉到大势已到,并没有去攻打起义者,而是胁迫起义者让其当总统,然后又逼迫溥仪退位。袁世凯的阴谋终于得逞,在1912年,袁世凯当上了第一任大总统。

至此,袁世凯已经“功成名就”,虽然其在当上大总统以后也采取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是其与日本签定的丧权辱国的的《二十一条》,后来又违反历史的规律,登基当皇帝,最后终于落了个抑郁气氛而亡。也留下了很多骂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唆鲁禾贴尼为何被称之为“四帝之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的历史上都说武则天与慈禧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女性了。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67岁即位,临朝称制,改国号为周,成为了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而慈禧虽然不是皇帝,但是她却比皇帝更有实权,把握朝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并且在她死前还确立溥仪为下一位皇帝。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一位更厉害的女子,

  • 古人写字为什么那么好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现存的一些古人留下来的,手写的资料中,抛开内容不谈,其中古人写的字,任何人看了都会觉得是非常好看的,甚至可能根本不相信这是手写出来的,看上去就像是电脑打印出来的字体,现代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古人又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好看的字,让人看上去都觉得心情舒畅?其原因,大概就是古人写字的时候,手中的那根毛笔。经

  • 历史上的张飞是个美男,为什么会成为黑脸大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张飞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已经算是固定下来了,简而言之概括下来就是“黑脸大汉”,飞起来的眉毛,黑黑的肤色,怒目圆睁,一看就让人感到很害怕。但其实,真实历史上的张飞,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的,他本身就是一位“肤白貌美”的美男子,和现在的张飞完全是相反的。究

  • 灞桥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送别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诗歌体裁,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抒发了对朋友最美好的祝福,而李白的"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则道尽了友人相离的不舍与心中凄凉的感情。灞桥自古便是文人墨客们最钟意的抒情之地,每逢春天,灞桥上杨柳依依,柳絮随风飘飞,营造出一种诗情画

  • 决定骑士地位的关键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欧洲古代,穷小子是可以靠着比武和不断的战斗来获取骑士封号,就此赢取白富美,最终走上人生巅峰。而这也是很多骑士文学的套路。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上并不是这样的,除了威廉·马歇尔等几个逆天级别的天才外,大部分的骑士地位是要靠着自己的房产来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就像欧美中产阶级喜欢住在郊外一样,

  • 古代响马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响马一词起源于山东地区,在古代专指马贼、强盗。每当有旅商路过,马贼便会放出一支响箭,此后马匪就会杀出,掠夺财物。因为古代山东马匪会在马脖子上挂满铃铛,所以才有了响马这样的称号。直到山东爆发农民起义,响马逐渐变成了英雄好汉的代名词,此后响马的意思多指起义军而不是马匪。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响马

  • 古希腊城邦与城邦之间的结盟要经过哪些程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古希腊城邦之间的协约就是城邦与城邦之间所发的誓言。正如卡特里奇说的那样,希腊人从不会签署什么和平协议,而是以向众神起誓的方式来订立和约,而这些神便是协约的担保人。在古希腊的文化当中,若是某一方破坏了和约或是盟友之间的协议,那将会被视为亵渎神灵。要么会遭到神灵的惩罚,要么另外一个派系就会以神灵的名义对

  • 孙殿英盗慈禧墓的时候,丢掉了什么东西成了无价之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盗墓贼孙殿英,很多人一定都听说过他,他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情,就是盗了慈禧的墓葬,而盗墓向来都是很多人热议的话题,也是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领域,虽然没有太多的文献记载,但越是如此,越容易让人们对这件事情产生好奇。相传,当年孙殿英盗墓的时候,随手丢弃了一样物品,当时的确是不值钱,但是到了现在,可就不一样了

  • 董卓死后王允与吕布为何仅仅只坚持了2个月就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董卓祸乱朝纲三年,使得东汉朝廷威严扫地,统治崩塌,各路诸侯纷纷拥兵自重。要说像董卓这样使得东汉名存实亡的权臣确实该死,于是董卓就被王允给整死了,在王允的唆使下,董卓的义子吕布亲手把董卓给刺死了。董卓死了,这朝廷虽说赢弱,但也算是正统,汉献帝也不是什么废柴,文武百官协同一心,好好治理下还是不错的。但是

  • 曹丕为何把张辽比作召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魏文帝曹丕称张辽“此亦古之召虎也”,这个召虎究竟是谁呢?实际上召虎是周朝时期召国的君主召穆公。当时周厉王行事暴虐,引发各国暴动,召穆公把太子藏在自己家中,并且用自己的孩子替太子逃脱死刑。周厉王死后,太子周宣王继位,周宣王为了报答召穆公于是将他重用,史称周少共和。张辽一介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