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彭玉麟为何要杀曾国荃?

彭玉麟为何要杀曾国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418 更新时间:2023/12/26 22:49:03

彭玉麟是安徽省安庆府人,字血琴,人称雪帅,是“湘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基垫者。清末时期彭玉麟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封爵一等轻车都尉,刚正不阿。一生为官清廉,曾经六次辞高官,与曾国藩左宗棠一起被称为大清三杰,是清朝有名的“中兴名臣”,近代史学家称其为“帝国最后一抹斜阳”。

1853年彭玉麟加入了湘军,开始了书生向将军的转型,在与太平军的作战过程中,彭玉麟展现了其卓越的指挥才能,率领水师五营在湘潭大败太平军,使得在湘军中蔓延颓废情绪立即转换为高昂的斗志,稳定了军心,取得了湘潭之战的胜利,后又多次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屡立奇功,受到了清政府的多次褒奖,赏赐巴图鲁名号。1864年,清军攻陷了太平天国的首府天京,宣告以洪秀全为首建立的天平天国政权失败,彭玉麟也因为作战勇猛,敢于担当被封为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但是彭玉麟并未因此志得意满,躺在功劳簿上尸位素餐,随后彭玉麟会同曾国藩筹划长江水师建制,奠定中国水师最初的建制和基础,其筹建谋划一直沿用至今,影响深远。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犯谅山,意图进一步侵犯广西等地,当时年已68岁的彭玉麟,不顾个人年高体弱,立即募兵4000余人,驻守在虎门附近,率领其部老将冯子材抗击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结束后,彭玉麟以年迈多病为由向清政府递交辞呈,1890年病逝于故乡,终年74岁。

彭玉麟一生既不慕名利,也不治私产,在权贵当道、腐败之极的清朝,成为了一个罕见的正直、清廉、淡泊、重情义的名臣,就像自己所说的:“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

彭玉麟曾三次请诛曾国荃

彭玉麟和曾国荃,一个是曾国藩的故交知己,一个是曾国藩的至亲胞弟,两人又分别作为湘军水师和湘军陆师的重要将领,按理说应该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是,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以刚直著称的彭玉麟曾经三次要求诛杀曾国藩其弟曾国荃,给曾国藩团结安定内部带来无尽的烦恼。

彭玉麟与曾国荃的交恶,始于曾国荃攻陷安庆以后。那时候,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安庆后,立刻展开大规模的屠杀行动。不分百姓、敌兵,进行屠杀,甚至连幼孤病老也不放过。彭玉麟在得知曾国荃屠城的消息后,非常愤慨痛心,他要求曾国藩大义灭亲,诛杀曾国荃,这是彭玉麟第一次请诛曾国荃,因为这件事曾国荃怀恨在心,借着自己是曾国藩胞弟的身份,处处与彭玉磷作对,二人矛盾不断激化,在1864年曾国荃攻克江宁后。曾国荃又一次率部大肆屠杀平民,并且烧杀抢掠,彭玉麟得知后,感慨曾国藩用人不当,再次请求曾国藩诛杀曾国荃。

然而曾国藩迫于当时的局势和自己私心并没有按照彭玉麟的意愿执行,只是将书信转交曾国荃,要求其内省自身,严苛治兵,曾国荃在接到书信后怒火中烧,决定除掉自己在湘军中的头号大敌彭玉麟,他利用自己是曾国藩胞弟的身份,将其手下心腹柳寿田安插到彭玉麟所在营中,让其见机行事,破坏彭玉麟在军中树立的声誉威望,柳寿田自恃是曾氏兄弟的亲信,在彭玉麟营中胡作非为,散播谣言,扰乱军心,这触犯了彭玉麟最后的底线,他决定不再顾及与曾国藩之间的情谊,不仅撤销了柳寿田职务,而且割去了他的耳朵,随后第三次致信曾国藩,希望他以大局为重,诛杀曾国荃。

这就是彭玉麟曾三次请诛曾国荃的事件经过,彭玉麟的秉性刚直、公义,做事情绝不掺杂私情。正因为此,彭玉麟的谥号“刚直”也是对其一生行事的最好诠释。

彭玉麟故居

“退省庵”是同治八年(1869)为清朝“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彭玉麟的故居。整个建筑宏伟大气,分为门厅、南厢房和北厢房三个部分,建筑用材古朴庄重,与彭玉麟身上的人格魅力一脉相承。

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是今天湖南衡阳人氏。作为一介书生,彭玉麟却走上了为将为帅的沙场之路,是中国海军的奠基人,早年加入湘军,并率水师与太平天国军队在湘、鄂、皖及江浙一带作战,战功卓著。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一生为官清廉,曾六辞高官,素有彭青天美称,诛杀欺男霸女的李鸿章之子,并三次请诛草菅人命的曾国藩胞弟曾国荃,1890年彭玉麟病逝于衡阳,享年74岁。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衔,谥号刚直,并立专祠纪念。

为弘扬前辈刚直不阿、清廉正直的民族文化,保护彭玉麟故居势在必行,其故居于2004年9月破土动工到2005年2月完工,历时5月有余,耗资130余元。修缮后的彭玉麟故居肃穆大气、沉稳厚重,真实地展现了历史原貌,在退省庵正门上悬挂彭玉麟亲书“退省庵”黑底金字木匾,左右悬挂着彭玉麟自作对联,门厅正中墙上挂有彭玉麟画像并也配有一副自作联,两幅对联的大意是表达忠君爱国的拳拳之心和志向高洁之意,北墙与右墙是分别是彭玉麟简介与年表。南厢房是《传奇彭玉麟》展览。另外最有特色的是在东侧修建了上千平方米的梅花苑林,种植了各色梅花,取名“梅园”,这是对彭玉麟一生志比梅花,心念梅姑的体现。

退省庵不仅是人们休闲观光的佳处,更是彭玉麟清正廉洁、嫉恶如仇的精神传承!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彭玉麟为什么称雪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自从曾国藩编练了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湖南这片土地就变得开始人杰地灵起来。说简单点就是,曾国藩带着湖南人出去长见识了,带回了功名利禄,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我自小听着曾国藩、蔡锷等乡贤的故事长大,渴望如他们那般沙场取爵禄,天下建威名。长大了才明白,六辞

  • 司马师与司马昭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两马在世的时候世“兄友弟恭”,兄终弟及奠定晋朝。曹操大限将至的时候梦到了“三马同槽”,到死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四朝元老司马懿以他的两位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完完全全应验了曹操的这个“三马同槽”。司马懿和蜀国对抗的几十年中,都有他

  • 历史上被称之为“活阎王”的人是谁?彭玉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晚清时期,清朝政府及其的腐败,很多官员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官位,对自己的上司更是溜须拍马,想尽各种办法拉拢关系,哪怕是做一些龌龊的事情。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当时就出现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他不畏权贵,为人耿直,就连当年朝廷的宠臣李鸿章与曾国藩也会畏惧三分,这个人就是彭玉麟。彭玉麟,原本只是一名默

  • 为何嘉靖皇帝只处死严世蕃却不杀严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严嵩与严世蕃父子两个相信大家都不会太陌生了,这是明朝时期最著名的两位大臣了。我们经常可以在京剧、豫剧等等各种戏剧当中看到这对父子形象,表现出来的多半都是祸国殃民、贪得无厌、残害忠良的大奸大恶形象。而这对父子是戏曲舞台上的“白鼻头”,在正史中的形象也相差无几。说起来,严嵩曾

  • 马嵬坡兵变是怎么回事?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潼关沦陷,长安城已经是无险可守了,叛军可能随时随地就兵临城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隆基放了个烟雾弹,表面上说是御驾亲征,又是交代后事,又是点兵点将的,搞得这事就跟真的似的。而事实上是趁着凌晨时期黎明前的黑暗溜之大吉,一路向西撒丫子狂奔。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

  • 匈奴为何在秦国完成统一后,也跟着统一并且强盛了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部落一直不是各大诸侯国的对手,赵国和秦国对匈奴一直有着很强的压制力。不过从秦国完成统一到汉朝的建立,北方匈奴也跟着统一了以来,而且国力军队实力都得到了不俗的提升。到了汉朝以后,匈奴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两方交战有时候汉军还要落于下风。其实古代史上,中原和草原的发展一直都是

  • 赫鲁晓夫的退休生活是怎样的?他的葬礼是如何进行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赫鲁晓夫,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这是前苏联历史上叱咤风云的领导人物,同时也是前苏联最强盛时期的领导人。那么赫鲁晓夫在退休以后是怎么打发自己的晚年的呢?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了,他的葬礼是如何进行的?被埋葬在了哪里?如今的俄罗斯人会去怀念赫鲁晓夫吗?赫鲁晓夫作为苏联主席,和其他的主席都有所不同。因

  • 古代嫡庶有什么分别?为何地位差距如此之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男性除了正室以外,还可以娶妾,一般来说妾的地位是绝对比不上正妻的。所以他们孩子之间的地位差距也是相当大。还有很多朋友不太明白古代的嫡庶究竟有什么区别,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这个问题。嫡子是正室的孩子,庶子是妾的孩子,两者在家中基本上都是嫡子优先,而且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嫡尊庶悲的情况存在了很久,下面就

  • 红缨枪上的红缨有什么作用?并不是简单的装饰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枪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应该还是红缨枪,很多古装剧中都喜欢给主角们配备一杆红缨枪,看起来十分有气势。那小伙伴们知道红缨枪上的红缨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么?这可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已。实际上这个红缨有两重作用,一是阻止血迹顺着枪杆留下来;二是利用红缨来干扰敌方视线。不过古代实战中的红缨枪和影视剧里的红

  • 古时候那么多白银现在都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白银属于贵重金属,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当中可以看到那些达官贵人动不动就是能拿出千两白银,万两白银的。这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白银是一件很常有的金属,而且数量还很多。但是如今似乎白银没有那么多了,那么这些白银现在都去了哪里呢?专家就说出了其中隐藏的几个原因。中国古代的白银其实并不是特别多,因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