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

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12 更新时间:2024/2/8 11:18:33

军队是用来打仗的,而在战场上似乎和“仁义”二字从来沾不上关系,为何古代会有“仁义之师”这样的说法呢?仁义之师的意思是,通过伸张仁爱正义来讨伐邪恶的军队。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仁义”二字的推广者,虽然宋襄公最后输给了楚军,但他仁义的一面使他收获了不少人心。实际上这便是古人的用兵之道,也是中华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下面就来看看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仁义之师”的含义吧。

古代中国的对外用兵之道是什么? 贵族精神。

什么是用兵的贵族精神? 曰:先礼而后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仁道",给对手以尊重,也许能胜,也许是败,但中国人就是有这根深蒂固的大爷脾气,输也输得起。

这贵族精神相对应的是痞子作派 (不能糟践了这"精神”二字),前者要摆谱儿,后者以利字当先而不择手段。

扯得云里雾里的不易懂,不妨举例说明。

这贵族精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所体现。商居中原为上国,同期的周族在今陕西一代,由于农耕业的发达,已经是强大的属国,完全有能力对商的地位构成威胁。而在末代天子帝辛(纣王)期间,就是这位被后人骂成"十恶不赦"的"暴君"的人,竟然将周族的首领姬昌(即周文王) 擒而不诛。姬昌住着馆驿,还能在囚禁之地演绎出"八卦"和《周易》。为何? 只能是因为纣王的心慈手软,未起杀心,这样杀姬昌 胜之不武。

但是这种谱摆得有些过头了。周族的首领姬发后来趁着商国大军东征而朝歌(注:殷商的国都,在现今河南省安阳市淇县)空虚之际,领兵自孟津(位于洛阳市西郊)北渡黃河,直取朝歌。在朝歌西南的一场牧野大战的成功"斩首"行为,使纣王的性命和家国不保。不仅如此,帝辛在后世成为身败名裂的千古第一帝王。因为自周以降的中国历朝历代都奉周天子为明君圣主的楷模,自然得为武王"重塑金身"、打造成正义的化身,那纣王也只能被顾全大局,给周天子当托儿了。

这贵族精神被商国的子孙们继承了。当时周灭商之后,并未将商人赶尽杀绝,而是将一部分商族遗老由朝歌一带返迁回他们祖先的原籍,立为宋国(现在的河南商丘市县)。记得当年,曾经批判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当时只是简单地将它解读为"复辟资本主义",其实仔细体会一下,里边包含的就是贵族精神,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自古商人畏天而周人制礼,此所谓也。

商人后裔在宋立国,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这种代代相传的贵族精神却使宋国吃了大亏,以至于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成为了军事上的笑柄人物。当时,宋国于与楚国相争,宋军守河防,严阵以待,而楚军自南来,渡河北攻。作为一般军事行动常识,半渡而击是上上策,或者至少在楚军上岸后立足未稳之时出击则仍可占优势。但是,模范贵族宋襄公对这些建议均拒绝采纳,非要等待楚军列阵完毕再开打。结果是楚军大胜,宋军大败。

这就是在军事上的贵族精神在那个"春秋无义战"的时期的战果。其实,何止是春秋无义战?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写的,有多少胜利者在事后把自己包装成了正义的化身?

话说回来,这贵族精神可是咱中国人自古以来所继承了的财富,所谓"天佑中华",这可不是捕风捉影的瞎说。不信?听俺地主往下说,人类有史以来的四大文明,我中华文明成了硕果仅存。为何?听地主给各位引荐一位圣人。孔子,名丘,字仲尼,乃贵族范儿商人之后裔。

这位说了,孔子不是山东人吗?没错,孔子是鲁国人,现今的山东曲阜。当年批孔、打砸孔家店时,这荣誉可以让山东人独享。但是现今不一样了,孔夫子又被平了反,给恢复名誉成了圣人。不仅是给平了反,还成了一张中华文明的金光闪闪的名片,整个地球村里到处都在办孔子学院。所以,地主也得请孔老夫子给俺河南人长长脸。孔子祖籍在宋,现今河南省夏邑县,其父移民到了鲁国,生了仲尼,而其祖上历代是宋国贵族。再往上溯,其祖乃来自殷,现今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豫北。当然,这些是文化层面的事,与军事并无直接关系。

再回来说兵法。从纣王、宋君的例子来看,贵族精神作为兵法,还得考虑周全,考虑其实力对比和战术的操作性。下面的战例也许能说明一二,就是避退三舍。

晋国是周朝的一个大诸侯国,它在中国历史的划分上有标志性的意义。整个周朝的历史被分为西周和东周两阶段,以周幽王褒姒、烽火戏诸侯引来内乱为西周的终结,以周平王东迁洛阳为东周的开端。而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以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为分际线的,史称"三家分晋"。但晋国的强盛却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要素中仅占其二,天时与地利,"人”却是不和。这里不说为何赵、魏、韩三家合谋灭了智氏而"三分天下",单表晋国的中兴之主晋文公重耳的一段故事,取自冯梦龙的名著《东周列国志》。这本书的文学、史学、军事学、厚黑学价值都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上,特别是谈到中国军事谋略,它相当于宋赵普以制天下的“半部《论语》"。

话说晋主得瑟,后宫专宠而废长立幼,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在国外流亡,十几年后终得以回国继承爵位。这期间重耳先后得到了齐国和楚国的庇护和支持。但是,别忘了许多人是施恩图报的,美其名曰"感情投资",而楚王就是这样的一位君子。置设宴为重耳饯行之际,楚王问重耳道,咱家为你小子复国出了这么大的力,你拿啥报答咱家?那重耳是实诚人,也颇有些韬略,他既没有像楚国期望的那样,比如割一块肥地给楚国,也没有像某些人那样来一句什么‘大恩不言谢’啥啥的,而是郑重许诺,若是将来晋楚两国失和而交兵,他将让晋军避退,以报楚王今日之恩。这是重耳的"贵族精神",一个成语‘退避三舍’由此而来。

晋文公重耳当国期间,后来还真发生了晋楚失和而交兵的事。当时楚军自南来,晋军居北而守,楚军兵锋所到之处,晋军闻令而北撤(注意,并非是“望风而逃”)。楚军继续向北攻,而晋军接着辙,如此这般三攻而三撤。

诸位! 这可不是晋军一个个怂包软蛋的害怕南蛮子,而是晋文公的君子肚量和治军有方。有人问了,难道说那时没有愤青? 有,还很多!晋军积聚了足够的愤青情绪,不再撤了,与楚军决一死战,大获全胜,灭了入侵的楚军。详细的战况,人数、将领姓名等等这些枝叶小事,诸位可以去读《列国》原著,百度和谷歌上也一定有。

这里只说一下晋文公的谋略。既然曾受大恩于楚国,两国交兵时晋国的谦让是必须的,不然怎显得王家贵胄的风度 (注:晋国国君乃周天子一族,姬姓,与楚国相比,“根正苗红")? 这是战略问题。但战略目标却是历来由战术得当而实现的,毛伟人不是也说了吗?"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不然他凭什么说铁木真大帅 "只识弯弓射大雕" 尼?

回到晋军的谋略,其实也简单,打的是楚军的后勤补给。这三攻三辙,楚军深入晋国疆域之内,一路上的消耗且不说,这后勤补给线越拉越长、越拉越细,早成了疲惫之师,别说是白米饭、武昌魚,恐怕连地瓜秧子也没得吃了。而反观晋军,在自家地盘上打仗,后勤支援根本不成问题,什么刀削面、老陈醋,"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应有尽有。

类似的战例在东周时期很多,可以看出什么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这块招牌有多么重要,不仅是在军事上如此,宫廷里的王位之争也是如此,比如说郑国的寤生(郑庄公)与他兄弟公子段的争斗,有兴趣咱另外开篇。总之,好战者必亡,而忘战者必危,这应该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和战争史里沉淀出的精华。

“好战"不符合中国传统的贵族精神,因好战而亡者比比皆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全球最小的国家梵蒂冈为什么没人敢打?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弱肉强食,这是时间万物生存的准则,意思就是世界万物之间弱小的就会被强大的所吞并。不过这种说法似乎并不是非常绝对的,因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仅仅只有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却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征服,敢吞并。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聊聊吧。梵蒂冈是全球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整个面筋甚至还没

  • 什么是人?为何长成这样?古人对此有什么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人类的我们,我们勇于探索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但是却对自身不太了解。如果有人突然问你:人是什么?人是怎么来的?相信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却也不太深入了解。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咱们的先贤们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人是怎么出现的?关于这个问题,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似

  • 我们的祖先是黄帝,那黄帝的祖先又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人,自然炎黄二帝就是被我们视为祖先的人,他们在中华文化当中的地位是非常不一样的。不过,黄帝被我们看作是祖先,这本没什么,可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谁又是黄帝的祖先呢?我们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开始,那么在此之前又是什么,黄帝有没

  • 叫魂是什么?是一种巫术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人在社会上用的做多能够证明的符号就是“姓名”,只要有了姓名,那么这就是人与人互相了解的第一窗口。在古代那个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社会当中,人们认为自己的姓名与生命和灵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小编索要介绍的叫魂就跟这有着重要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北美洲的印第

  • 古代科举有年龄限制吗?最年长的考生多少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现代高考在2001年取消了年龄限制,所以无论多大的人只要符合其他条件都可报名参加高考。那古代科举有没有年龄限制呢?实际上古代科举也并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不过科举不是一年考一次,如果多次参加科举是要付出巨大的时间代价的。当然,能金榜题名是所有读书人一生的梦想,所有也有少数年纪比较大的考生一直在坚持。例

  • 现代高考和古代科举的区别,古人为什么考试还要带吃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可能觉得,现代的高考其实就和古代的科举考试差不多,都是最重要的一次选拔人才的方式,而且现在高考状元也有很多,所以不自觉地就会把高考和科举等同起来。但实际上,这两者只能是一种适应当时社会需求的发展关系,完全不能够等同起来。比如说,现代考试带上笔和证件,但是古代考试要带的东西却远远不止这些。古人参

  • 古代刽子手竟是受贿热门职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刽子手是古代专门执行死刑的人,相信大家在各种古装剧中肯定都见过刽子手大概是什么样。当然刽子手这个职业可不是人人都能干的,当好刽子手必须要有很好的手法以及心里承受能力,如果手法不好犯人就要吃到成倍的苦头了。所以一些死刑犯的家属会受贿刽子手,目的正是为了让亲人少受点苦,最好是能一刀了结。下面就为大家简单

  • 徐福东渡到底去了哪里?真的是去了日本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徐福东渡我们都知道,所有人都认为徐福这种行为就是在行骗,毕竟这世界上哪里有什么长生不死药,而且他出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秦始皇一生都极其智慧,却只在这件事情上被人耍了。很多人认为,徐福东渡之后,最终到达的地方就是日本,不过事实究竟是如何,徐福真的是去了日本,还是去过很多地方最终到达日本的呢?徐福东渡

  •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科举考试,第一名状元自然是备受瞩目的,但是科举毕竟诞生的并非只有状元一个人,而且状元也不是一次就能考上的,在那之前还有很多次的考试,分别诞生的有秀才、举人、进士等,每一次等级不同的考试出来的等级也是不同的。那么,古代科举考试当中出现的秀才、举人、进士,这些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古代科举不

  • 古时候押送犯人很辛苦,为什么还有人抢着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有“流放”的刑罚,判了流放之刑的人往往是非常惨的,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毕竟徒步走向数百数千里的流放地,很多人半路上都撑不住死了,而侥幸撑得住的人,到了流放地也没那么快活,想要翻身基本上是没有可能。但是,尽管路上坚信,很多人却都还愿意去押送那些人犯前往流放地,这是为什么,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