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龙袍干尸是什么人?

龙袍干尸是什么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61 更新时间:2024/2/19 19:42:37

龙袍,在古代自然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着的,是皇帝的身份象征,其他的任何人都是不能穿的,如果谁敢私自制作龙袍穿着,那可就是造反的罪名,谁也救不了的,然而人们曾经就发现过一具干尸,这具干尸竟然身穿着龙袍,但是他却并不是皇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一个不是皇帝的人能够穿着龙袍下葬,他到底是谁?

这个黄拙吾就是名噪一时的“龙袍干尸”,是于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一处施工工地意外挖掘发现,因棺木中书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时论墓主人名叫黄拙吾,但由于史料缺乏黄拙吾的记载,且由于其墓中陪葬龙袍,故而引起一时猜想,至今无法定论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干尸出土时,由于棺椁里培葬了大量康熙年间的通宝,故而能够确定墓主人是清代康熙年间去世的“中宪大夫”,在当时是四品文官,但这一点并无法从史料中得到证实。故而专家们推测,墓主人“中宪大夫”一职,可能是墓主人死后追赠,或者子孙发达后追封先祖所为。

由于干尸出土时毛发保存较为完好,明显保留着明朝时期的发束形式,这一点在康熙年间身为四品官员是不可能做到的,平民百姓尚且强制剃发续辫,何况是四品大员。因此专家通过技术手段从干尸头顶推断发际线的位置,推断出墓主人生前还是遵守了清朝剃发易服制度的。故而做出推测,墓主人是明末清初人,在明亡之后被迫降清,剃发续辫,死后才敢偷偷恢复明朝时的发式下葬。

“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大清会典》

让人们疑惑更大的则是墓主人外套是清代一品武官朝服,内穿蟒袍,并陪葬品中还发现一件龙袍,经专家鉴定,墓主人的这一身行头确实出自皇家正品!这与棺内所写的“中宪大夫”四品文官并不相符,按照清代官服制度,四品文官应穿鸳鸯补子,而不是一品武官的麒麟补子。专家给出的解释是清朝皇帝有赏赐一品麒麟补服和“五爪龙袍”的记录,但翻看史籍后得知,整个清朝一共由皇帝赐与臣下的龙袍在册记录的有十七件,可以说没有大型功绩是不可能得到的。且康熙年间,只有两个人获此赏赐,一为甘肃总兵孙思克,二为平定台湾朱一贵叛乱的施士彪。再者思来,皇帝赐与的龙袍是无上荣耀,连黄马褂都当世代供奉相传,何况是龙袍,怎能随死者陪葬?

“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野获编》

追溯清代历史不难发现,其实清朝的亲王和郡王所穿朝服一般也都是龙袍,贝勒则是蟒袍。而根据史料记载得知,此衣制是以“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为理论基础。故而有专家认为此墓主人为亲王的推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亲王的朝服与皇帝龙袍差距较大,因为亲王所穿龙袍的颜色限定为土黄或者暗黄,只有皇帝龙袍才可以明黄为基调,且在图案限定上,亲王朝服上的龙必须是盘龙或降龙,皇帝龙袍上的为升龙或者正龙。

墓主人陪葬的这件龙袍恰恰就是百分百符合皇帝龙袍的特征!出土的龙袍鉴定后属于金丝绣编工艺,上有行龙12条、正龙13条,无论是工艺还是龙的形态和数量,都证明这件龙袍是真正由皇家出品的御用龙袍。因此墓主人的身份成为难以解开的历史秘密,专家也只能按照棺中所记载的“中宪大夫拙吾黄公”来推断墓主人名为黄拙吾,并暂时得出皇帝赐袍的结论。

面对诸多疑点,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给出了一些大胆的猜测,这些推测的共同点是否定了“黄拙吾”这个名字,认为此名为掩人耳目,更有学者倒推此名用意为“吾拙黄”,“吾”即我的意思,“拙”取罢“黜”之意,黄又与“皇”同音,故而推测此墓主人是皇家夺位中被罢黜的一位,于是便有了诸多猜测。

由于胤礽作为太子于康熙年间被废,也算的上是“吾拙黄”的范围,并且胤礽死于雍正二年,跟专家推测的死亡时间能沾边。但这里有一点就是胤礽是地地道道的满人,不可能留明朝发式,且下葬情况明确记载于史料中,胤礽死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天津蓟县黄花山理亲王园寝,正直雍正稳定局面,收买人心的时候,光明正大的厚葬胤礽于亲王园寝是一种百益而无一害的政治手段,对于雍正是,对于胤礽后人也是,没有任何必要再葬于他处,故而墓主人为胤礽不可信。

历史上的顺治之死本来就是清初谜案,再由此干尸的发现,更给顺治之死增添了许多神秘话题。据史籍记载,顺治皇帝福临是因天花病而英年早逝。但也有人认为福临出家当了和尚或者被孝庄皇太后软禁,如果照此说法,清心寡欲的顺治帝活到康熙后期并非不可能。

但墓主人是明朝盘鬓发式,这与史籍中信奉佛教的顺治帝并不符合,但有一点是明末清初时的佛教和道教都受到了推崇,曾经的女真先祖也是吸取佛道儒三教精华而创立的全真教,所以顺治信奉佛教的同时也可能信奉道教,且在其入关时,正是顺治帝特许了道教保留发式。

而持顺治出家为僧的观点也是由于董鄂妃的离世使得顺治帝万念俱灰、无心理政,据说顺治帝是前往五台山出家,那么葬于石景山就显得比较合理了。而据清廷所宣传的是孝庄皇太后阻止了顺治出家的举动,顺治不久后便去世。这个史料文献正好为顺治成功出家提供了逻辑上的支持,毕竟清军入关不久,怎能将皇帝出家的消息公布开来呢?于是有了孝庄阻拦皇帝出家,随后宣布顺治病死宫中,再立八岁的康熙为皇帝,是为稳定舆论的手段。

而作为太上皇的顺治虽然是不涉世事,潜心修炼了,但该操办皇家葬礼还得操办啊,于是乎有了清东陵的顺治假尸,而当顺治真身圆寂之时,又不能再次入葬,只能秘密葬于石景山。因此墓主人是顺治看似经得起推敲,但有一点无法解释,那就是墓主人身披一品武官的朝服并不符合顺治的身份,作为太上皇,龙袍该披就披了,外覆一身武官朝服显然不合理,因此这个推论也不可信。

多尔衮被怀疑的导火索比较有意思,那就是出土的干尸有一只脚上是六个脚指,而根据史籍记载,多尔衮后代中就有六指情况的发生,因此被认为是多尔衮遗传下来的家族基因。

“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清史稿》

根据史料记载,多尔衮驾崩后是葬于九王坟,但不排除多尔衮生前为自己谋划了一场掉包入葬他处的举动。毕竟在清初的形势中,多尔衮是位高权重的,在皇太极去世后的皇位之争中也留下恶名,说不定哪天给他挖出来鞭尸也是有可能的。史籍里也确实记载了多尔衮的坟墓被毁坏,多尔衮是顺治七年(1650年)冬天去世的,死的时候还被追封为“清成宗”,短短两个月后便被剥夺封号,掘墓焚尸。因此,以多尔衮的智慧,为自己谋求一处死后安安静静睡觉的陵墓是有必要的。由于石景山原为顺天府管辖范围,顺天府又是多尔衮栽培的势力范围,上到府尹,下到通判,都会买摄政王的脸面,多尔衮秘葬于此更容易做到,也不容易被察觉。

多尔衮是清朝皇太极时期战功最为显赫的皇室成员,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时,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六亲王第三席,当时的多尔衮年仅二十四岁。皇太极未立继承人便驾崩后,多尔衮是有很高的呼声继承帝位的,虽然未能如愿,但扶上了一个六岁的顺治帝。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尔衮被拜为大将军,顺治亲赐大将军敕印,掌管兵马大权准备入关。清军入关后,顺治元年九月,顺治帝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

“各处征伐,皆叔父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叔父幼而正直,义无隐情,体国忠贞,助成大业。又辅朕登极,佐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周公。”——顺治帝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礼制如同皇帝,王公大臣散朝后皆要“列班跪送”多尔衮。此时的多尔衮虽然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因此墓主人的被罢黜的皇帝之意也沾得上边,且根据其死后以父皇之意追封来看,陪葬龙袍是可以做到的,一品武官朝服也符合其戎马一生的大将军身分,亲王以前多尔衮做过贝勒,身穿蟒袍也合理,因此在清初能够集三种袍服于一身的就只能是他。多尔衮死于冬季,尸体保存的自然条件较好,成为干尸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这里的疑点就仅仅是发式了,毕竟满清入关后的“剃发易服”都是由多尔衮主导的,若果他死后还留着明朝的发式,就太不合乎情理。

综上所述,历史总是这样坦白而又神秘,关于龙袍干尸的推测,在民间还有明朱三太子的说法,但终究经不起推敲,也许通过更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黄拙吾”的真实身份便会慢慢浮出水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弄璋之喜弄瓦之喜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的人们,经常会用一些词来表示一些事情,用一些带有一点文化气息的词,来代替说的大白话,听上去让人感觉很不一样。而就有这样的两个词,一个是“弄璋之喜”,一个是“弄瓦之喜”,这两个都是在说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那么这件事情是什么,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的意

  • 匡衡凿壁偷光,成名之后他干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凿壁偷光”,可能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自己的老师说过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一直都被当做是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的确,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之后,确实是功成名就了,但是,一个小时候努力学习的人,长大之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了,他还真的会继续保持一开始的心吗?匡衡长

  • 为什么香河老人的尸身没有腐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没有经过处理的人的尸体,在自然环境中是会腐烂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过有“千年不腐”的尸体,那都是古人经过了一定的处理的,用上了古代的一些防腐手段,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然而在上个世纪,却出现了一个“香河老人”,她死之后尸体未经过

  • 托塔天王把塔放下,真的会被哪吒杀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李靖是托塔天王,手里常年托着一座塔,要说他出去执行任务的时候托塔也就罢了,但是他在自己家里的时候照样一直托着塔,这就是很奇怪的了。这座塔究竟有什么玄机,李靖从始至终不肯把塔放下来又是为什么,难道他就不累吗?为什么有人说李靖如果把塔放下来,就会被哪吒杀死,这是真的吗?哪吒不是李靖的儿子吗,为何与父亲有

  • 皇帝一人权利太大?古代有哪些办法能有效约束皇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是古代帝制时期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之所以会创立“皇帝”一词,就是为了告诉世人皇帝便是天地万物之王。可以说皇帝拥有着主宰一切的权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虽然表明了忠诚,但也透露出了一种无奈。皇帝的权利太大,肯定不会是一件好事,那各朝都有哪些办法来

  • 包拯的儿子孙子都比他早死,为什么还有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包拯包青天,那是一个活跃在不公平的案件当中的代表公平正义的形象,包拯判案非常公正,不管对方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视同仁。虽然这些都是民间对包拯的传说,而且还认为,包拯因为断案公正,所以死后到了阴间,才成为了阎王爷。而关于包拯的后人,也有很多人关心,在历史上包拯的儿子和孙子在包拯死前就已经死了

  • 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为什么把地缘最差的分给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某一种权力,那么必然会为自己谋取一些福利,这是人的本性,顶多也就是有人不为自己谋私利,公平均等,这样也能赢得人们的赞赏。但是项羽却有些奇怪,他明明手握分封诸侯的权力,可是他分给自己的地盘却是所有分封里面最差的一块地,但是项羽又不是大公无私的人,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项羽分给

  • 貂蝉被曹操送给关羽之后,为什么第二天就自尽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总的来说,但凡是说到了“貂蝉”这个人物,那么都是脱离了历史的,只能说借鉴了历史上的一些事情,但是与历史相差甚远,因为貂蝉这个人本身就是虚构出来的,那么有关貂蝉的一切故事,自然也都是假的,并不存在。有传言说在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送给了关羽,然而貂蝉却在第二天就自尽身亡了,这究竟

  • 历史上都是公主和亲,有没有嫁到皇家的外族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和亲”,我们会想到王昭君,想到文成公主,想到解忧公主,但是这些公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都是我国古代的王朝嫁给外族去和亲的,用来维持一定时间内的两国和平。那么,既然我们往外面嫁了那么多的公主,那历史上有没有外族把他们自己的公主嫁到中原来的?为何嫁出去的公主多,而

  • 太极剑法不如独孤九剑?实则冲虚道长武功还没到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冲虚道长是武当掌门,虽说也是当今武林前十的高手,但距离风清扬、任我行这样的顶级人物,还是差了不少距离。任我行曾说自己只佩服半个冲虚道长,其实任我行是佩服冲虚道长的为人,而不是他的武功。等令狐冲学成独孤九剑后,曾和冲虚道长有过一番较量,但冲虚道长却说自己没办法破解令狐冲的剑法,所以甘拜下风,难道太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