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上古神话故事——后羿射日简介

上古神话故事——后羿射日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840 更新时间:2023/12/20 21:32:16

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历史误会

历史上有一个大羿,一个后羿,前者是帝时人物,后者是夏太康时期人物。

传说蚩尤被杀之后,东方各部落方国又陷于长期的内战之中,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大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负起统一东方各部族的历史使命。《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今本《山海经》不见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记载。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该九日当为九黎或多个部落方国的代名词。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说明古本《山海经》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后来失落了。

以《山海经》为蓝本,《淮南子·本经训》将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淮南子(本经训)》

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方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

大羿和她的妻子死后就葬在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当地人称之为大羿陵(详见大羿射日)。

因此,尽管二人均善射,射日神话中的羿是大羿而不是后羿,嫦娥的丈夫大羿而不是后羿。读者在读下面的内容时需要注意。

后羿射日的传说来自山西省长子县琚村。长子县在尧舜时代为尧王

长子丹朱封地,相传是尧王故里,县境内的发鸠山是精卫填海的传说发源地。据说琚村之白,是因为这里生长有罕见的白皮松。在琚村有座崇庆寺,南面不远处有明代修建的一座“灵贶王庙”,又称“三嵕庙”,为祀奉羿神的殿堂,当地乡民也称前寺。民间传说这里原有十七美女与崇庆寺相对。庙前山坡上有白皮松百余株,树冠不大,造型奇特,树龄500余年。被林学家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树种,冠之美誉“花边树皮松”,当地人视其为“白龙”、“神松”。这里还有一段优美的神话传说,说这白皮松正是后羿射日遗落的箭,传说后羿射日时一口气射了九个太阳,留下最后一个太阳,把剩下的箭杆就插在紫云山,后来就繁衍生长为白皮松。

白皮松不仅树皮发白,更有趣的是每个松针呈三支状,一般松针分两支,这里一针分三支,奇松奇色奇状奇闻,匪夷所思。琚村是要与上古对话的,煮一锅长鲛与巨鲸,拉开乌号的神弓,搭一支棋卫的劲矢,仰视九日,你能说清羿射九日的场景吗?这里却留下了他高高的祭坛;你能讲明那弯弓长箭的神奇吗?这里却有遗落的箭影。

另一说法,后羿射日的故事出自江苏省射阳县,射阳县相传由精卫填海而成陆,后羿射日而得名。为纪念后羿射日,射阳建成地标性建筑——中华后羿坛和著名旅游景点——后羿公园。根据“射阳”县名的来历及“后羿射日”的传说,在公园入口处设置八面景观墙,上置八个石球,与不远处的“中华后羿坛”遥相呼应,寓意后羿射下九颗太阳,降福人间。此外,园内的每一处特色景观,都与“后羿射日”的文化相联,串起了一个古老而又美丽动人的传说。

另说,羿射十日,即羿射杀夏后“相”,盖因古书传抄之误,将夏后“相”字误写成了“十日”。羿射十日,实为后羿射死相。

太康失国后不久死去,族人立其弟仲康,流落于洛水附近,仲康死,子相立,后相在后羿的追杀下,逃往帝丘(今河南濮阳)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以及斟灌氏。这时斟寻氏已从伊洛平原迁往豫东北,斟灌氏则在今豫鲁接界处的范县北。寒浞为防止夏后相势力复兴,命浇率师“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然后封浇于过(今山东掖县北,或疑在今河南太康县东南),封豷于戈(在宋、郑间,约当今豫中偏东部)以控制东方。当寒浞攻杀后相之时,其妻后缗东逃至鲁西南母家有仍氏(有任氏,今任城)之地,生下遗腹子少康

又,《山海经》:“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更加令学者确信,“十日”绝不是什么是十个太阳,而是人名!“十日”即“相”。夏后仲康之子相,被后羿、寒浞射死后,相之子少康逃奔有仍氏,在有仍氏、有虞氏帮助下,一举发兵灭掉寒浞,成功复国,光复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标签: 后羿射日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马超曾打败曹操,可惜英年早逝留下遗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刘备,曹操,曹操,历史解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样的三国,有的喜欢曹操,觉得他雄才伟略而且果敢狠辣,不论对面什么样的敌人都毫不气馁,最终击败一个又一个军阀后成为天下霸主;有的人喜欢刘备,觉得他能在那个年代白手起家,而且周边汇集那么多人才帮他做事,非常的不容易,但却在准备功成身就的情况下病逝白帝城,非常可惜。但三国时还有这么一位

  • 春秋时期被灭的第一个小国,郐国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郐国,春秋,历史解密

    周宣王时期,王室成员姬友,意识到周王室的衰衰败之象,便在外面为自己的子孙谋取退路。这本是生于忧患的传统,却不想为自己的子孙赢得数代强盛。姬友历经宣、幽王,以两朝元老的身份,抢占河洛之东的郐、虢二国共十邑之地,建立郑国,是为郑桓公。此时的郑国王城大约在华县附近。而郑国的建立,便注定郐国的灭亡。郐国是一

  • 密折制度的创始人:康熙大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密折制度,清朝,历史解密

    康熙是清朝入关以来文治武功都非常了不起的皇帝,他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讨伐准格尔,为治理黄河,他曾六次南巡,对民生民情的了解远远胜过清朝历代皇帝。历史上有名的密奏制度,就是出自他手。密奏制度的起源正是出自他的六次南巡。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勘察整治黄河的工程进度,但是在南巡途中却发现,驻外大臣所

  • 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权力巅峰的女人吕后,为何要诛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吕后,汉朝,吕后,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权力巅峰的女人,是众人皆知的吕后,自古以来,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多面化的。吕后为人刚毅有谋略,她在丈夫刘邦死后主持朝政的近20年,辅佐几代君王,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为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吕后在关键时刻处理与功臣侯者的关系时,过于心狠手辣,吕氏家族最终也被满门

  • 吴国和越国发生过哪些趣事?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国,春秋,历史解密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是主旋律,就好像一个杂乱的社会,怎么着也得分出老大来,方便统一管理,当时的霸主就是诸侯老大,不过因为争霸这个时期需要的成本比较高(需要很强的国力),风险比较大(几乎是战争不断),利润期比较少(基本这个君主驾崩就意味着霸业的结束),而且还有不少反面教材(宋国的宋襄公)。但有着这么多的

  •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养精蓄锐,二十年后会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刘备病死在白帝城后,诸葛亮挑起了蜀汉的大梁,说是辅佐幼主,实质上却是直接掌握大权。不过,他并不像其他朝代的权臣那样,把朝庭搞得乌烟瘴气,而是背上了沉重的大锅。他掌权后所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北伐,可惜没有成功,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对于他五次北伐,有很多人都认为是操之过急,直接导致蜀国的实力再次倒退,直至

  • 清朝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疆域 清朝是如何管理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疆域,历史解密

    在领土疆域方面,清朝是有很大贡献的,其鼎盛时期有效控制的领土面积为1316万平方公里,比我们现在要大很多。虽然晚清时期割让了不少领土,但其灭亡时其手里还有1100多万平方公里。而清朝能拥有如此庞大的疆域,一是能打下来,二是能管得住。清朝的领土肯定不是充话费送的,而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明清鼎革时期,尚

  • 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宦官专权,汉朝,历史解密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宦官身份特殊,极易形成专权局面。首先, 宦官要专权, 必须是在中央集权加强时期。其次是当宦官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夺取或巩固皇位立了大功时, 宦官便以功获宠, 以宠掌权。再次, 就出现宦官专权的某一朝代

  • 曾称霸中原一百年的魏国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国,春秋,历史解密

    魏国,曾经是战国七雄之中当之无愧的巨无霸。他当时的影响力比起后来的秦国也不遑多让,从魏文侯起家到马陵之战将近百年的时间里他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并且魏国是最早变法图强的国家,后来的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鉴李悝变法的。《史记·平淮书》中记载:“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彊君。”正是因为变法的成

  • 肃顺临死前为什么说出铜雀春深锁二乔呢 他为什么会得罪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慈禧,历史解密

    1861年10月,秋风呼啸,曾经叱咤风云的顾命大臣肃顺被押往刑场,在路上他被围观人群用砖头瓦块砸的鼻青脸肿,但倔强的肃顺宁死不低头,宁折不弯。据清人笔记记载,临刑之前,肃顺留下绝笔,只有一句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因为出于笔记,所以究竟肃顺是否留下这个绝笔还有所争议。如果绝笔实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