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侯惇经常打败仗,为什么还是曹魏第一大将?

夏侯惇经常打败仗,为什么还是曹魏第一大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931 更新时间:2024/1/23 8:03:07

历史上的名将,自然是需要靠自己的战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白起王翦项羽韩信等等,他们的战绩都非常辉煌,随便说出来一个大都是大名鼎鼎的所以他们被称为名将也是理所应当。但是在三国时期却有这样一个人,他打仗经常失败,但是却依旧稳坐第一大将的位子,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既然打不了胜仗,为什么还能有这样高的地位?

三国是一个群英璀璨的时代,无数英雄豪杰在三国的舞台上登场,有些人勇冠三军,有些人则以统帅称雄,也有人以谋略扬名天下,但是有一位很“特殊”的将军,他的勇武、统帅、谋略水平都不是上乘人选,甚至屡吃败仗,却深得主公器重,给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让后人记忆深刻。他就是著名的“独眼将军”——夏侯惇

夏侯惇字元让,是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他本人则是曹魏的开国元勋。曹操是出了名的多疑,但是夏侯惇却一生极受曹操信赖与重视,在曹魏政权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并在青龙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对于一名武将来说,这算是极高的荣誉了,但纵观夏侯惇的一生,实在是没有什么战功,甚至屡屡战败,先来看一下夏侯惇的战绩:

兴平元年,曹操征讨陶谦,让夏侯惇保护自己的家眷及濮阳城里的军需物资。结果先是物资被吕布夺去,后来夏侯惇也被吕布擒做人质。让夏侯惇部下用军需物资来交换,夏侯惇虽然得救,却从此背负上了“肉票将军”的称号。建安三年,吕布攻刘备,曹操派夏侯惇前去支援。结果夏侯惇反被被吕布手下将领曹性射伤了左眼,只剩一只眼可以观物,被戏称“盲夏侯”。

建安七年,刘备火烧博望坡后退兵,夏侯惇不听李典劝阻,执意追击,中了刘备的埋伏,要不是李典率兵救他,他绝难逃脱。建安九年,帮曹操劝田畴投降,没成功。夏侯惇的人生经历,基本上打的都是败仗,但是虽然如此,夏侯惇却在曹魏的地位扶摇直上,甚至成为了军方一号人物。这时候另一句嘲讽他的言论又传了出来“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夏侯惇为什么能爬到这么高的位置?

史书中记载,夏侯惇在曹操刚起兵的时候,便开始跟随着曹操(“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是曹魏诸将中资历最老,与曹操关系最为亲密的人。曹家和夏侯家本来是同一家,既是亲戚,又是发小,夏侯惇堪称是曹操嫡系中的嫡系,因此,《三国志》才会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将领单独归类至《诸夏侯曹传》部分,而夏侯惇的传记顺序也位列所有人之首。

夏侯惇还是诸曹夏侯中唯一因为征战残疾的将领——伤了左眼。作为夏侯氏的族长,弟弟夏侯渊战死,夏侯惇又为曹魏贡献了一只眼睛,让曹操心里觉得对自己这个哥们儿非常愧疚,从此之后再没有让夏侯惇领军冲锋作战,让他做一个名义上的大将军,管理二十六军,就此官居高位。还在他的生活上给了极大的关照,赏他许多舞女,言说:“将军劳苦功高已久,现在也该享受一下了。”

但是我们也不能将夏侯惇全盘否定,他的确也有可取之处。夏侯惇屯田有功,北方曾经出现过大旱和蝗灾,夏侯惇带领将士截断河水,并且与将士同甘共苦,使百姓平安度过了灾难。也许正是因为这点,夏侯惇深受将士和百姓的爱戴。(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夏侯惇爱兵民,散尽家财(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他虽然常年身居高位,但为人简朴、毫无贪欲,散尽家财,不治产业,所散家财不是给民就是给了自己的将士部下,跟曹洪那个吝啬鬼真是鲜明对比。这样的品质想必也是得到曹操重视的原因之一。

最重要的是夏侯惇对曹操非常忠心,当时曹操是作为汉朝的丞相号令天下,是以军中很多人都以受封为汉朝臣子,成为曹丞相的同僚为荣。当时曹操封赏手下将军,多数也就是给曹魏内部官职,但是他对夏侯惇却给予特别照顾,封给他的是汉朝官方的官职,相当于和自己同朝为官。夏侯惇却不爱汉庭爱曹操,他坚相曹操是能成大事的人,坚持成为魏臣,曹操十分感动,满足了他,封为前将军。

从曹操“唯才是举”的风格来看,一个平庸之辈是绝不可能受到曹操如此信赖的。他的功绩虽然不显露,但对曹魏政权的意义同样重大。夏侯惇没有迷恋荣华富贵,得到老百姓的爱戴,至于战功不足和被俘虏的黑历史,也并不会对夏侯惇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产生太多负面影响。因此,曹操、曹丕都对夏侯惇非常好,给了他极高的政治地位。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楚共王五个儿子四个称王,为什么唯独公子皙不能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楚共王是春秋末期楚国国君,在位一共30年时间,楚共王一生中的大事记之一便是诸子争位。楚共王一共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称王,分别是楚康王、楚灵王、楚初王和楚平王,唯独四儿子公子皙没能称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储位之争的事件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了,为了皇位兄弟可以反目,甚至大义灭亲。那楚共王的这几个儿子

  • 历史上真正的吕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所了解的吕布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在书中描写的吕布勇猛无敌,被冠以“人中吕布”的称号,但是又被张飞称之为“三姓家奴”。所以在我们很多人的主管印象当中,吕布就是一个勇猛且容易善变的武将。然而历史上真正的吕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

  • 崇祯死后葬在哪里?是谁把他葬入皇陵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崇祯也是一个挺悲情的皇帝了,明朝的烂摊子到了他的手上的时候,其实已经是没救了,偌大一个国家,他根本解救不了,到最后只能选择把自己吊在树上,算是给这个朝代陪葬了。而崇祯皇帝死后,明朝也就不存在了,清朝取而代之,那又是谁将崇祯埋葬了呢?崇祯死后被葬在明十三陵,哪座陵墓是他的?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欲挽大明王

  • 燕王哙为什么要给国相禅位?此举差点导致燕国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燕王哙是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燕王哙在位期间曾发生了一件颇具戏剧化的事情,而这件事差点导致燕国亡国。那就是燕王哙主动给国相子之禅位,君王给大臣让位?这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了,那燕王哙究竟为什么要给子之禅位呢?实际上这跟燕王哙的为人有关,他亲信鹿毛寿的劝说,认为此举既不会失去天下还能获

  • 魏忠贤到底算不算奸臣?魏忠贤的恶行更多是因皇帝不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明熹宗时期,他极其重用客氏还有宦官魏忠贤,而明熹宗又是一位出名的木匠皇帝,对于木匠活极其痴迷,导致根本无心处理朝政。此后魏忠贤一步步扩张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魏忠贤的确是一位祸国殃民的奸臣,但他的恶行多半还是因为皇帝不作为。实际上魏忠贤权利再大,只要皇帝一句话他

  • 清政府饱受欺凌,为什么还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列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末年的时候,清政府一直都是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的,我们知道那段时期签订了太多的不平等条约,作为战败国,却要向战胜过进行无数的赔偿、割地,实在是让人不能接受,也正是因此才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觉悟。但是有一点或许让人想不明白,清政府明明就是一个“弱势群体”,为什么在国际社会中还被

  • 蜀汉五虎将的封号各有什么含义?谁才是五虎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无论大家看没看过三国,肯定都听说过蜀汉五虎将的存在,他们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要说知名度和对后世的影响力,肯定还是关羽最高,关羽不仅是被称为“武圣”,从北宋以后几乎各个朝代都会对关羽进行追封,民间百姓也以各种方式祭拜关羽。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五虎将的封号究竟是什么

  • 明成祖朱棣军事能力如何?和朱元璋比谁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明成祖朱棣算是明朝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出众的皇帝之一,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建立明朝后封为燕王,在北方军队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并没有把太子之位传给次子,而是直接给了皇孙朱允炆。结果朱允炆一上位就要削藩,朱棣感到威胁也想放手一搏便发动了靖难之役,最后朱棣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看来朱棣在军事

  • 诸葛亮为人要比司马懿更为谨慎,根本不敢犯下一丝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了蜀国的主心骨,不过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却是一件压力倍增的事情。诸葛亮也想为刘备报仇,但眼下的重点必须保证蜀国能够安稳发展,所以他才会同孙权恢复盟友关系。都说司马懿为人谨慎,懂得隐忍,实际上后期的诸葛亮还要更加谨慎,因为他不能犯任何错,一旦出现失误很有可能造成蜀国提前衰亡。所以在北伐

  • 如果王莽改制成功,历史会变成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王莽一向被很多人看作是一个穿越者,因为他的王莽改制中,实在有太多都是近现代才产生的思想,这些思想要说在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思想的汉朝时期,可以说基本上是没可能诞生的,毕竟从来都不知道这些思想的时代,却忽然诞生的这些思想,不得不让人感到惊讶,所以怀疑他穿越也不是没有理由。那么,如果当年按照王莽改制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