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翻译家是如何学外语的?古代翻译待遇高么?

宋朝翻译家是如何学外语的?古代翻译待遇高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368 更新时间:2024/2/9 19:43:25

古人学外语可不像我们现代人这么容易,有各种现成的教科书。毕竟古时候真正读过书的人都是少部分,更别说学翻译了。所以当时的人们想要搞懂外语,只能慢慢一个词一个词的摸索出对应的中意思,然后在记下来。其实在朝年间就已经有翻译家了,只不过当时他们的地位和待遇都不算很高。毕竟主要还是日沟通、做生意为主,翻译文字作品就比较少了。总体来说,算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工作不易地位低,古代翻译不好干。

在这个“地球村”时代,翻译是一个比较光鲜的职业,尤其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同声传译,一天收入上万元,谁家孩子有本事吃这碗饭,父母一定觉得脸上有光。不过,若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广州城,如果有哪个出身书香世家的孩子对外国文化感兴趣,想去干翻译,一定会招来父母的一顿痛扁:“不好好读书,去干这个与奶酪匠一样低微的行当,真想把家里的脸丢光?”

我们之前说过,宋代年间,朝廷非常看重外贸收入,还出台了不少“招商引资”的政策,像广州、泉州这样的外贸大港,关税收入还是地方官升迁的重要因素。当时广州的外商聚集区——蕃坊之繁荣,更成为古代外贸史上的佳话。以我们现在的观念,广州外商云集,还有很多外国使团从广州登岸,跋山涉水前往开封或临安朝贡,朝廷又看重“招商引资”,翻译这个行当为啥这么让人看不起呢?

你别忘了,那时的外贸再发达,“士农工商”的等级次序可是谁也改不了的,商人已是四民之末,外商又是“化外人”,主要为外商服务的翻译,社会评价能高到哪儿去?据史料记载,在京城礼宾院(宋代专为接待各国使节设立的机构)服务的译员,活干起来很不容易(那时掌握外语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但很难捞到一官半职,而逢年过节,接受朝廷赏赐的时候,不过与奶酪匠同列,换言之,就是一群身份低微的匠人。服务朝廷的翻译尚且如此,被广州市舶司聘用以及在民间“混江湖”的翻译,其地位之低,就更不用说了。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哪个书香门第会容得下自己的孩子去干匠人的行当呢?

外语老师不好找,翻译主要靠自学。

虽说在那个“士农工商”等级分明的年代,翻译的社会地位很低,但由于经常与外商甚至外国使节打交道,时有突然发达的机会。据史料记载,当年有个名叫元懋的人,因家境贫困,到庙里打杂谋生,偏偏时来运转,遇见了一个通晓“南蕃诸国”文字的老僧。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将自己通晓的外语渐渐传授于他。后来王元懋逮了个机会随船出海,来到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当时占城古国正急着跟大宋朝廷“攀亲戚”,以获得保护,通晓两国语言的王元懋很快成了国王的座上宾,充任翻译之职,后来又娶了公主,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变身“驸马爷”,这样的故事真够励志。

像王元懋那样靠外语技能改变人生的平民并不罕见。据不少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宋代,广府地区已有很多有胆识的商人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多古国“闯世界”去了。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朝廷进贡的使团做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

不过,当时活跃在广府以及东南亚民间的翻译,多数都是“自学成才”。没办法,老师不好找,像王元懋这样在庙里碰到好老师,那是难得的运气,一般人就只能靠跟外商打打交道,日积月累,掌握外语技能了。北宋散文家王禹偁曾写下了这么一个趣闻(载于《王黄州小畜集》),说当年坊间有一个很有名的民间商务翻译,碰到有人向他求教,他就讲大道理,说“翻译有大译小译之分,大者如孔孟之道,可以译人心,小译就只能像他那样,译译外语,没啥大出息,有志者应该学大译,不要学小译”,然后就把人打发走了。这话听上去十分漂亮,以我的粗浅之见,不想把看家本事传授给别人,才是其真实目的。

为防译员使阴招,地方官自学外语。

广州是外贸大港,市舶司雇有专业译员,位于西城的蕃坊及中外居民杂处的扶胥港还有不少民间翻译。这些翻译不可能个个正派,欺负外商语言不通,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并不少见。一旦外商之间出现诉讼,地方官不得不依赖翻译提供的证词断案,翻译甚至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请托,提供伪证,为此,。《宋刑统》还有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可见当年的翻译界确实有点乱。

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广府有两个外商因债务纠纷闹上公堂,翻译收了欠债人的好处,胆大包天,居然跟地方官说,听原告的意思,不是因债务纠纷才上公堂,而是因天气久旱,愿自焚献祭,向老天祈雨,地方官难辨真相,居然命令皂吏把告状的外商推出去烧了,以完其心愿。陈郁感叹说:“生死之机,发于译者之口。”

这样的事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但在一千多年前,士大夫学外语,做低微匠人做的事,简直是“自甘堕落”。据史料记载,北宋名臣靖出使契丹时,在诗句里夹了几句契丹词汇,大汗十分高兴。按说,余靖这么做,本来是好事,结果回朝后被御史参了一本,说他大失朝廷体面,余靖因此被贬到地方上当官去了。你说说,这叫什么事?

不过,愿意啃硬骨头的官员也还是有的。南宋名臣向子諲在广州任职期间,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他命人找来朝廷培养皇家翻译使用的蕃书《千文》以及其他几种外语教材,自己一一看完。此后,他向蕃商发布的命令告示以外文书写,外商因纠纷闹上公堂,翻译一看判官老爷懂外语,不敢再随便糊弄,诸外商欢欣鼓舞,向子諲“清明之声,播于海外”。

不过,像向子諲这样放下身段,为断案苦学外语的士大夫并不多见。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这样的做法也使无良翻译收敛不少。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这不得不让人在钦佩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地方官的同时,难免又发出遗憾的叹息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唐朝有多强大?灭了多少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估计就是唐朝了,所以一直有着大唐盛世的说法。另外再国外人眼里唐朝也是我国最强盛的一个朝代了,就从国外命名的唐人街就可以看出,从来不会听说过什么元人街,明人街等等。那么大唐盛世究竟有多强大呢?在唐朝时期我国灭掉了多少个国家呢?鞠文泰西域的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是

  • 吴三桂为什么造反?吴三桂明明有很好的前途为什么要放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的灭亡,除了朝廷自身的原因之外,也有一些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当中,就包括了吴三桂。原本在明朝时期,吴三桂拥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即便是清朝取代了明朝,吴三桂也未必就会遭到杀害,也就是说,吴三桂并不是冲着以后不好做臣子才造反的,因为他知道造反如果输了必定会有一个不好的结局。可是为什么吴三桂还是选

  • 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许攸?许攸的死带来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许攸从小便结识曹操和袁绍,他们三人算是发小关系,后来袁绍和曹操决裂,双方在官渡准备一决高下。当时许攸还是袁绍部下,但他和袁绍之间产生了摩擦,导致许攸决定叛投曹操,还为曹操献上了火烧乌巢之策。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大军为此后一统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此许攸应该是曹操的大功臣,不过最后曹操却将许攸

  • 明朝火器那么厉害,为什么打不过清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末期,清兵入关,但是在明朝时期,军事力量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明朝时期的火器,可以说是非常领先的,很多文献记载当中,明朝的火器都是很厉害的武器。不过为什么明朝既然有这么厉害的武器,却还是打不过武器落后的清兵?明朝输给清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武器吗?但是武器明明要更先进,为什么还是战败

  • 蚩尤为什么会被称为魔神?十大魔神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一说到“蚩尤”,很多人都会自动代入一个类似于“反派魔神”的称号。蚩尤身为上古时期九黎部落的首领,被炎黄二帝击败,自此就成了一个负面形象,但毕竟“成王败寇”,蚩尤究竟做过些什么,不是他说了算的,而是胜利者和后人说了算的。那么,蚩尤

  • 曹操很看重人才,为什么还要杀掉许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不管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还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论曹操这个人物的形象究竟是如何,但是有一点,是得到了公认的,那就是曹操非常重视人才,任何人只要来到他的面前,不管是谁,不管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他有才,曹操就会用他。可以说,人才对于曹操来说,那是相当于他的命了。但是爱财如命的曹操,却会杀掉谋士

  • 秦昭襄王为什么一定要除掉白起?白起有哪些必死的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白起可以说是战国第一名将,一生指挥大小战役70于场,无一败绩。长平之战更是歼灭赵国45万军队,为此后秦国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白起的下场却令人唏嘘,他为秦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最后却被秦昭襄王赐死,而且是在白起绝不可能威胁到秦昭襄王的情况下,难道秦昭襄王就如此狠心,乱杀忠臣么?白起的死让很多

  • 宋朝皇帝画像中,为什么大多数穿着红色衣服而不是黄色?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龙袍”就应当是黄色的,而且黄色也是皇权的象征,除了皇帝,其他任何人都是不能穿的。但其实这种印象是来源于电视剧的,很多电视剧中的皇帝龙袍都是黄色,也就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不过我们在看到宋朝皇帝的画像的时候却会发现,他们大多数穿着的其实都是红色的袍服,这就

  • 秦朝灭亡后强大的秦军去哪了?被刘邦收编用来击败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他们当时拥有天底下最会打仗的部队。那秦朝灭亡后,这些骁勇善战的秦军究竟去哪了呢?当时刘邦率先攻入秦国国都,所以将三秦京师麾入自己营下。但在项羽的强压下,刘邦只能暂时交出三秦的军权,不过随着楚汉战争刘邦逐渐占据优势,最终三秦还是回到了刘邦身边。所以说最后能够击败项羽,还

  • 邯郸保卫战秦国伤亡多少人?秦国为什么会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元气大伤,此时白起提出围攻邯郸歼灭赵国的计划。但范雎却不同意,他认为目前秦军应该休养生息,让赵国割让六城求和为好。最后秦昭襄王采用了范雎的意见,不过赵国表面答应割让六城,背地里准备联合魏国、楚国抗秦。最后秦昭襄王洞察赵国意图,派出20多万大军伐赵,结果却被赵、魏、楚三国联军给守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