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鸿门宴最早出处是哪?并非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最早出处是哪?并非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447 更新时间:2024/3/7 4:33:07

鸿门宴是发生在项羽刘邦开战前期非常重要的一起事件,而这篇史传文多被认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实际上,记载鸿门宴一事最早是出自《楚汉春秋》,《楚汉春秋》是由西汉外交家陆贾著写,陆贾要比司马迁早出生95年,所以鸿门宴并非是由司马迁最先记载的。从情结和人物来看,和鸿门宴大致相同,而且情结更加生动形象。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楚汉春秋》中的鸿门宴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一般以为,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实际上,就现存文献资料看,鸿门宴最早的文字记载应当是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

《楚汉春秋》逸于南宋,清人所辑逸文中与鸿门宴直接相关的主要有三条:(一)沛公西入武关,居于灞上。遣将军闭函谷关,无内项王。项王大将亚父至关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耶?”即令家发薪一束,欲烧关门,关门乃开。(出自《艺文类聚》卷6)(二)项王在鸿门,亚父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气冲天,五采色相缪,或似龙,或似云,非人臣之气,可诛之。”高祖会项羽,范增目羽,羽不应。樊哙杖盾撞人入,食豕肩于此,羽壮之。(出自《水经注·渭水注》,《太平御览》也有相关节录)(三)沛公脱身鸿门,从间道至军。张良韩信乃谒项王军门曰:“沛公使臣奉白璧一双,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只,献大将军足下。”亚父受玉斗,置地,戟撞破之。(出自《太平御览》卷352)

从情节上说,上述材料包括沛公入据咸阳、驻军灞上,项羽驻军鸿门,鸿门宴前亚父进谏,宴会上又想杀掉沛公,宴会后击碎玉斗等情节;从人物上说,有项羽、沛公、范增、樊哙、张良等。可以说,这些材料包括了鸿门宴的主要人物和大部分情节。

三条逸文中的人物性格也都有一定特色。亚父,首先是霸气十足。“沛公欲反耶”一句,既是疑问,又是反问,充满指责和蔑视,俨然是天下王者的口气,彰显出十足的霸气!在亚父看来,你刘季仗着运气好,侥幸先进入关中也就罢了,竟想关闭函谷关,独占关中?一顶造反的大帽直接就给沛公扣上了,并当即欲烧关门,沛公只好开关。其次是头脑清醒,杀沛公的态度坚决。范增在事业顶峰时,还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对天下形势认识得清楚,预见得精准,是很了不起的。“可诛之”一句表现出其态度的坚决。再次,碎玉斗表现出极大的心理失落。他完全不顾礼节,先将玉斗“置地”,再“戟撞破之”:刘邦逃走了,只留下一块玉,因此扔在地上;还不解恨,硬生生地用戟把玉斗毁掉!亚父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些动作,立现于纸上。亚父是一个料事精准,一心为项羽着想的人。

项羽是善斗力、不善斗心的。在上述逸文中,项羽的形象无处不在。如第一条亚父看到关门紧闭而怒曰:“沛公欲反耶?”映衬出项羽此时威风八面,以天下主宰者身份自居的心理;“关门乃开”,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威慑力。最直接反映项羽性格的是第三条中“范增目羽,羽不应。樊哙杖盾撞人入,食豕肩于此,羽壮之”。两句话写出了项羽的两种面貌。

前一句不响应亚父是一种面貌,后一句欣赏樊哙是另一种面貌。两者结合起来,正好表现了此时项羽似乎有点手足无措的心理。项羽宁愿斗力而不斗心,鸿门宴是最激烈的斗心场合,因此,尽管鸿门宴是他一生最关键的时刻,但项羽似乎是局外人,完全无所作为。项羽是眼下就要见结果的人;鸿门宴上欣赏起强闯宴会、想和他拼命的樊哙,也是情理自然。

在项羽的巅峰时期,樊哙敢单刀闯鸿门宴、虎口夺食,既反映了他的忠心,也反映出他的无畏,充满精神气。樊哙可谓“壮”!他是沛公集团中唯一一个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进行反抗,敢于发声的人。他化解了沛公在宴会上的不利局面,为沛公脱身创造了机会。樊哙是整个鸿门宴上最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

上述逸文每条都和沛公直接相关。闭关,反映出他想独占关中的贪婪;开关,表现出他对项羽的害怕;宴会中途及时脱身及周详安排,表现出他临危不乱的果敢和机智。

“鸿门宴”是《史记》里的名篇,也当是陆贾着力书写的篇章。对上面三条逸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陆贾写人叙事的能力和水准。这是他善于分析事理、把握关键、长于表达的禀赋在叙事写作上的表现。

首先,陆贾把握住了鸿门宴的基本框架,情节安排也颇具匠心。沛公派兵守函谷关想阻挡项羽,暴露了野心,因而惹下祸端,就势必要解释一番。亚父看穿他的心思,想借宴会之机除掉后患。宴会上沛公命悬一线,幸亏樊哙解围,最后机智脱身。《项羽本纪》鸿门宴的基本框架,在逸文中已基本具备。可以肯定,《楚汉春秋》对鸿门宴的书写应该比逸文更加详细、全面。不仅如此,整个宴会的情节安排,前后呼应,颇具理致,颇见匠心。亚父碎玉的动作既是对项羽的无聊表现、自毁前程的极大遗憾和失望,也是鸿门宴最理想的结尾:一块拱手奉上的美玉,最后被生生毁掉,似乎是项羽前程的预兆。

宴会在碎玉声中结束,余味无穷。司马迁以此为基础,又结合其他资料,写成了《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另外,逸文叙事写人,言简意赅,富有言外之致,得《左传》之神。如“沛公西入武关,居于灞上”,从武关进入咸阳,从咸阳移驻灞上,中间一概省略,但言外之意丰富(不居城中,而居灞上,正是沛公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亚父最忌惮之处)。“遣将军闭函谷关,无内项王”,言外之意也非常丰富(关中是天下的中心,占据咸阳就掌握了天下,而项羽是最大的威胁)。鸿门宴的高潮只两句话(范增目羽,羽不应。樊哙杖盾撞人入,食豕肩于此,羽壮之),鸿门宴的结尾也只一句(亚父受玉斗,置地,戟撞破之),但都余味无穷。

不过,这几条逸文对历史人物的称呼似乎比较随意。比如对刘邦,有称“沛公”的,有称“高祖”的。对项羽的称呼尤其乱,有称“项羽”的,有称“项王”的,有称“大王”的,特别是第两条逸文,在一个段落中,开始称“项王”,继而又称“项羽”,接着下一句又称“羽”。梁玉绳《史记志疑·项羽本纪》“足以当项王乎”句下云:“案:羽时亦未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三十八,似失史体。”按,除“君王”外,其他几种称呼在《楚汉春秋》逸文中也是如此。称呼较乱,也是《史记》较普遍的现象,不少学者以为是司马迁对原素材删除未尽造成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不重用盛庸?盛庸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盛庸是明朝著名将领,曾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击败朱棣大军,差点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势。只可惜朱允炆后知后觉,并没有在初期重用盛庸,导致朱棣部队有了喘息之际。此后朱棣攻破京城,他十分欣赏盛庸的能力,所以没有杀他,而是继续重用。不过盛庸却多次被人指出有二心,最后将他逼入绝路,选择自刎。盛庸一生也挺憋屈的,虽然尽职

  • 清朝皇帝为什么生育能力越来越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皇家也是非常讲究子嗣的,虽然子嗣兴旺是好事,但是也可能会导致兄弟几人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的事情。但是不管怎么说,子嗣多了,不管最终是谁坐上皇位,总归是有人继承的,然而如果没有子嗣或者孩子很少,这苦恼恐怕比争夺皇位更让人担忧吧?而清朝末期的几位皇帝,却都是生育能力很差的,存活下来的皇子少之又少,这究竟是

  • 如果没有列强入侵,清朝能否一直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却也是人们说起来最为痛心的一个朝代,不管是这个朝代的建立,还是这个朝代的灭亡,都是很让人痛心的。清朝末期遭到了列强的入侵,正是因为长期的封闭,导致自己的落后,最终一败涂地。那么,如果当时并没有列强入侵,清朝还是维持之前的样子,那么清朝最终会不会灭亡,又能够维持多久

  • 如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夺取长安,魏国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实对于蜀国来说,不管是谁都会觉得这是很可惜的,而且最大的原因还是在马谡身上,他坚持不听劝告,不仅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还导致了诸葛亮的失败,蜀国的失败。那么,如果抛开一切因素,如果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已经成功攻下了长安,那么魏国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会怎么做?假

  • 宋朝军队战斗力太弱?其实是被故意限制军事力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给人的感觉哪方面都好,就是军队战斗力太弱,老是被周边国家欺负。唐朝时期,对于周边国家基本是拥有绝对掌控力,为何一到宋朝情况就急转直下了呢?其实宋朝军事并不弱,但面对各种限制导致宋朝的军队始终没办法发挥出真正的实力。虽然赵匡胤选择杯酒释兵权,没有一味的强行抹杀功臣,但也给宋朝此后的军事带来了各种限

  • 赵匡胤看不起文人,为什么还给文人优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的重文轻武是很严重的,文人在宋朝时期地位非常高,甚至连兵权都掌握在文人的手里,但是武将只有外出打仗的时候才能够暂时拥有兵权,战事结束就得上交。这样看来,宋朝的皇帝应该很看重文人才对,但事实上,宋朝皇帝,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对于文人是非常瞧不起的,那既然看不起,又为什么要给文人那么大的权力呢?从某

  • 东吴是如何破解诸葛亮隆中对的?荆州成关键一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一直是刘备和蜀汉在想办法实现的终极目标。等刘备拿下益州、汉中以后,隆中对也基本成型。不过东吴却利用关羽的一次失误,将荆州收回,也就此破解了隆中对,让蜀汉失去了一条重要的臂膀。为何荆州是隆中对的关键之地,刘备却没有对荆州加强防范呢?其实刘备把荆州交给关羽,已经是最保险的处理了,而丢

  • 清朝从咸丰年间开始,皇帝的子嗣为何大幅减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子女加起来有98位,可以说清朝大部分皇帝从来都没担忧过自己的子嗣问题。不过从咸丰皇帝开始,子女人数出现了大幅下滑的现象。咸丰皇帝总共只有三个孩子,而同治和光绪皇帝都是无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呢?这三位皇帝的在位时间也并不短,子嗣如此骤减还是挺令人意外的。下面就为大家分

  • 曹操顺利崛起鲍信有多大功劳?他才是曹操最重要的盟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没有鲍信的支持,恐怕曹操的崛起之路将会充满变数。鲍信一生最大的成就有两点,一是讨伐董卓;而是迎接曹操坐稳兖州牧。鲍信待人宽厚,年少时便心怀远大志向,董卓进京以后鲍信便建议袁绍尽早除掉董卓,但袁绍并没有当一回事。此后鲍信联合曹操一起讨伐董卓,双方结为联盟,但鲍信为了救曹操不幸战死沙场,曹操也是十分

  • 为什么周王室自己的土地那么小,其他封国却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周朝到了后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国土面积已经是非常小的了,基本上也就算是所有国家当中最小的一个,但是毕竟是周天子,作为诸侯名义上的首领,自己家的地盘却只有这么大一点,那为什么在分封的时候,周天子不把自己的土地保证是最大的呢?为什么其他封国的土地就那么大?这段历史又是什么样的呢?实际上,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