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称帝有哪些障碍?为什么比曹丕、刘备晚那么多?

孙权称帝有哪些障碍?为什么比曹丕、刘备晚那么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277 更新时间:2024/3/7 4:33:14

孙权登基称帝的时间最晚,比曹丕晚了9年,比刘备晚了8年,孙权想要称帝究竟有哪些障碍呢?其实孙权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缺乏自立的理由。曹丕取代汉室已是大势所趋,而刘备为了继续将汉朝延续下去,所以也能很快称帝,而孙权又有什么称帝的理由呢?当时孙权还是选择屈居于曹丕之下,如果孙权也跟着冒然登基,恐怕曹丕和刘备都会不高兴,而孙权可是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聪明人。

晋代文学家傅玄曾经评价过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创立者孙策和孙权兄弟二人:孙策是“明果独断,勇盖天下”,孙权则是“乘间伺隙,兵不妄动”。

熟悉三国演义时期的历史故事,我们也可以知道,孙权几乎很少和曹操或者刘备正面交锋,而是经常钻空子,比如趁诸葛亮几次北伐的时候也对曹魏用兵,但绝不拼命,而是能打赢就打,打不赢就撤。

并且,孙权一会联合刘备攻曹操,一会又投降曹操,把那两位迷的晕头转向,但他自己却很清醒。

孙权知道,他是一个重要的砝码,哪一边重的时候,他就移到轻的一边。当曹操力量强大的时候,他就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而当刘备雄起的时候,他又伙同曹操收拾刘备,以此来维持三国的平衡。

当孙权设计夺回荆州并杀掉关羽后,刘备亲率蜀军大举进攻东吴时,孙权为避免两面作战,就派赵咨出使魏国,向已经称帝建魏的曹丕表达自己称臣之意。

曹丕就趁机问赵咨:“吴王乃何如主也?”

赵咨就回答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赵咨继续解释这六个字的意思:孙权发现鲁肃这个看似普通的人,是“聪”;把吕蒙从行伍中提拔起来,是“明”;获魏国大将于禁,却又送了回来,是“仁”;不动杀伐而取荆州,是“智”;据三州而虎视天下,是“雄”;今屈身于陛下您,是“略”。

赵咨这一番话说的很明白,孙权本来就是虎视天下之人,现在只不过是形势所迫才俯首称臣,说到底,面临刘备起大军而来,如果曹魏再跟着进攻东吴,东吴焉有不亡之理?现在向魏国称臣只不过是一种谋略而已。

在孙权称帝这件事上,更能看出其深远的谋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称帝,改元黄初;次年,刘备也称帝,建元章武。但是,孙权却没有动静。

直到222年的正月,孙权也只是称王建国(不是称帝),孙权建元黄武。看到没,曹丕的年号为“黄初”,刘备的年号为“章武”,而孙权从他们两家的年号里各取一个字,组成自己的年号“黄武”,他是不是有吞魏灭蜀之意呢?

黄武二年(223年),东吴的群臣又劝孙权称帝,但他仍不同意,为什么呢?

因为,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后,孙权就不怎么搭理曹丕了,甚至连人家派来的使者都避而不见。曹丕大怒,派兵攻打孙权,虽然后来又撤兵了,但是双方已经又成为了敌人。

而蜀汉那边,虽然刘备刚死,但吴蜀交恶的情景还没完全解开,孙权把两边都得罪了,哪里还敢称帝呢?

魏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逝,传位于曹叡。孙权很怕曹操,也忌惮曹丕,对于年幼的曹叡就不怎么放在眼里了。同时,孙权又和诸葛亮商量,打起了双方联合灭掉曹魏政权呢。

黄武八年(229年),孙权在大臣们的劝说下,终于在武昌正式称帝,改元黄龙。黄武变成了黄龙,也就意味着孙权飞跃龙门,升级成为了真龙天子。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鸿门宴最早出处是哪?并非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鸿门宴是发生在项羽和刘邦开战前期非常重要的一起事件,而这篇史传文多被认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实际上,记载鸿门宴一事最早是出自《楚汉春秋》,《楚汉春秋》是由西汉外交家陆贾著写,陆贾要比司马迁早出生95年,所以鸿门宴并非是由司马迁最先记载的。从情结和人物来看,和鸿门宴大致相同,而且情结更加生动形象。

  •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不重用盛庸?盛庸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盛庸是明朝著名将领,曾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击败朱棣大军,差点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势。只可惜朱允炆后知后觉,并没有在初期重用盛庸,导致朱棣部队有了喘息之际。此后朱棣攻破京城,他十分欣赏盛庸的能力,所以没有杀他,而是继续重用。不过盛庸却多次被人指出有二心,最后将他逼入绝路,选择自刎。盛庸一生也挺憋屈的,虽然尽职

  • 清朝皇帝为什么生育能力越来越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皇家也是非常讲究子嗣的,虽然子嗣兴旺是好事,但是也可能会导致兄弟几人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的事情。但是不管怎么说,子嗣多了,不管最终是谁坐上皇位,总归是有人继承的,然而如果没有子嗣或者孩子很少,这苦恼恐怕比争夺皇位更让人担忧吧?而清朝末期的几位皇帝,却都是生育能力很差的,存活下来的皇子少之又少,这究竟是

  • 如果没有列强入侵,清朝能否一直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却也是人们说起来最为痛心的一个朝代,不管是这个朝代的建立,还是这个朝代的灭亡,都是很让人痛心的。清朝末期遭到了列强的入侵,正是因为长期的封闭,导致自己的落后,最终一败涂地。那么,如果当时并没有列强入侵,清朝还是维持之前的样子,那么清朝最终会不会灭亡,又能够维持多久

  • 如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夺取长安,魏国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实对于蜀国来说,不管是谁都会觉得这是很可惜的,而且最大的原因还是在马谡身上,他坚持不听劝告,不仅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还导致了诸葛亮的失败,蜀国的失败。那么,如果抛开一切因素,如果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已经成功攻下了长安,那么魏国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会怎么做?假

  • 宋朝军队战斗力太弱?其实是被故意限制军事力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给人的感觉哪方面都好,就是军队战斗力太弱,老是被周边国家欺负。唐朝时期,对于周边国家基本是拥有绝对掌控力,为何一到宋朝情况就急转直下了呢?其实宋朝军事并不弱,但面对各种限制导致宋朝的军队始终没办法发挥出真正的实力。虽然赵匡胤选择杯酒释兵权,没有一味的强行抹杀功臣,但也给宋朝此后的军事带来了各种限

  • 赵匡胤看不起文人,为什么还给文人优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的重文轻武是很严重的,文人在宋朝时期地位非常高,甚至连兵权都掌握在文人的手里,但是武将只有外出打仗的时候才能够暂时拥有兵权,战事结束就得上交。这样看来,宋朝的皇帝应该很看重文人才对,但事实上,宋朝皇帝,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对于文人是非常瞧不起的,那既然看不起,又为什么要给文人那么大的权力呢?从某

  • 东吴是如何破解诸葛亮隆中对的?荆州成关键一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一直是刘备和蜀汉在想办法实现的终极目标。等刘备拿下益州、汉中以后,隆中对也基本成型。不过东吴却利用关羽的一次失误,将荆州收回,也就此破解了隆中对,让蜀汉失去了一条重要的臂膀。为何荆州是隆中对的关键之地,刘备却没有对荆州加强防范呢?其实刘备把荆州交给关羽,已经是最保险的处理了,而丢

  • 清朝从咸丰年间开始,皇帝的子嗣为何大幅减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子女加起来有98位,可以说清朝大部分皇帝从来都没担忧过自己的子嗣问题。不过从咸丰皇帝开始,子女人数出现了大幅下滑的现象。咸丰皇帝总共只有三个孩子,而同治和光绪皇帝都是无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呢?这三位皇帝的在位时间也并不短,子嗣如此骤减还是挺令人意外的。下面就为大家分

  • 曹操顺利崛起鲍信有多大功劳?他才是曹操最重要的盟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没有鲍信的支持,恐怕曹操的崛起之路将会充满变数。鲍信一生最大的成就有两点,一是讨伐董卓;而是迎接曹操坐稳兖州牧。鲍信待人宽厚,年少时便心怀远大志向,董卓进京以后鲍信便建议袁绍尽早除掉董卓,但袁绍并没有当一回事。此后鲍信联合曹操一起讨伐董卓,双方结为联盟,但鲍信为了救曹操不幸战死沙场,曹操也是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