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国力是如何发展强盛的?三点原因让魏国越来越强

魏国国力是如何发展强盛的?三点原因让魏国越来越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339 更新时间:2023/12/23 0:15:06

三家分晋后,魏国一度成为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连秦国也被他常年压制。那魏国究竟是怎样发展强盛的呢?实际上这也跟魏国积极实行变法有关。不过魏国的巅峰期来得快,去的也快,大概只持续了70年左右的时间,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这次就为大家讲讲魏国强大的原因,以及此后步入衰落的原因,这根魏国国君也有着比较大的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可以说,在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止,几个豪强接连称霸,诸多小国不断灭亡。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各个依旧挺立的诸侯大国却不再仅仅追求称霸了。他们从春秋的战火中一路踏过,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他们心中,一统天下才是最终的目标。

为此,他们大吞小,强兼弱,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实力。

战国初期,变法后的秦国国力日益强盛,凭借险要的地势和剽悍的民风,隐隐有问鼎中原之势。其他国家在惊叹于秦国成长的同时,也愈加提高了戒备。其实,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并不是秦国,而是占据中原的魏国。

从公元前413年开始,魏国便不断对秦国发起战争。魏军兵锋所指,秦军无不望风而逃。魏军趁势追击,不仅占据了秦国西边的大片之地,而且,逼得秦国只能退守洛水。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自此,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魏国强压秦国一头后,又在公元前404年派遣大将攻打齐国,齐国虽然奋力抵抗,但是,仍然没能守住己国的长城。秦国、齐国在诸侯国中,向来以强悍著称,谁知都败于魏国之手。其他诸侯国惊讶之余,在与魏国的外交中,无不小心谨慎,礼让三分。研究学者经过仔细分析,认为:魏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初期扬名立万,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一、地理位置优越: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物产丰富,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魏国地处中原,仅凭源源不断的粮食一项便可与他国一较长短。

二、兵器锋利:战国时期,军队打仗的时候逐渐开始使用铁器。而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就在韩魏一带。凭借精湛的冶金水平,魏国率先开始用铁质兵器来代替青铜兵器。据史书记载,魏军作战时,很多兵士都身披重型铠甲,手持锋利的铁剑,背着硕大的铁弓。他们的弓箭,可以拉到十二担,并配有五十枝利箭。

给将士配备如此精良的武器,是其他国家很难达到的。如此一来,魏军在交战之前便平添了很多战斗力。

三、果断变法:很多人都知道秦国在变法之后走向了富强,但实际上,战国中第一个变法的诸侯国确是魏国。当时,魏国的君主魏文侯果断采用李俚和西门豹的主张,力排众议地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变法之后,魏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

凭借这三个优势,魏国的国力日益强盛,终于成为了一个实力雄厚的老牌强国。但是,如此强悍的魏国,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呢?

其实,魏国的衰落也是有理由的。

第一,魏国国君心胸狭窄,不能留住人才。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国的君主便一代不如一代了。吴起和犀首是世间罕见的名将,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魏国君主却无端猜忌两人,硬生生地将两人逼到了楚国和秦国。有人向他举荐才华横溢的商鞅,他却不屑一顾,一点也不考虑商鞅的主张。看到魏国君主如此行事,有志之士纷纷离开魏国另谋出路。

第二,魏国在强大的时候虽然连胜连捷,可是,并没有一个明朗的目标。战国初期,魏国蚕食天下,虽然,令诸侯国胆战心惊,但却是一会打南边一会打北边,没有一个清晰的进攻方略。虽然,这期间攻陷了不少城池,但是,却只是在盲目扩张,不成章法。魏国在全胜之时,版图就像扁担一样,两头大中间小,西边和东边只能凭借狭小崎岖的上党地区相连。

而魏国的粮草辎重都在在东边的大梁,西边如果有警,只能走上党小道。此道狭窄难走,难以应急。秦国强大之后一直对魏国河西之地虎视眈眈,并不断出兵来攻。魏军从东部调兵千里来援,可秦军以逸待劳,魏军很难占到便宜。后来魏惠王将河西六百里土地割让给秦国,并不是魏国势力不济,实在是版图所限,鞭长莫及。

魏国巅峰之时,其他诸侯国还正在发展。魏国在战胜秦国后,如果能审时度势,继续向西,那么一举灭秦也并非不可能。即使不能灭秦,也必能令秦国元气大伤。但是,魏国却见好就收,给了秦国喘息之机。

第三,树敌过多:战国初期,魏国凭借兵锋之利,攻赵伐韩,逼秦迫齐,虽然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但也树立了太多的敌人。魏国虽然强大,但四周都无险可守。此后,齐秦两国相继崛起,对魏国呈左右夹击之势。魏国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焉有不败之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汉宣帝刘询一生有哪些功绩?汉宣帝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汉武帝的光芒实在太过耀眼,导致西汉除了刘邦以外,其他皇帝都显得有些黯淡无光。那今天就为大家讲讲,同样是西汉时期另一位非常重要的帝王,他就是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询。汉宣帝在位26年,期间他还是遵循了汉武帝对匈奴的策略,曾联合乌孙大破匈奴,导致部分匈奴此后对汉称臣。刘洵还推出多项利民政策

  • 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不是都被杀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关于李白的身份,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说的清楚他到底是谁,因为流传的传说实在是太多了,就连他到底是哪里人都没人能说得清楚。而李白在给自己立碑的时候,说自己是李建成的曾孙,但是如果了解了一些历史的话就会知道,李建成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也都被李世民给杀了,也就是说李建成已经完全绝后了,又怎么会有一个曾孙出现呢

  • 明朝万贵妃为何前后变化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时期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万贵妃,可以说是一个很可怜但是又很幸运的人了。史书上记载的万贵妃,在后期就是一个魔鬼,后宫但凡有妃子怀孕,都不可能逃掉她的魔掌,然而尽管如此,朱见深却一直宠爱万贵妃,他知道万贵妃的所作所为,却依然宠爱她,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万贵妃以前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为何后来却变成了这样恶

  • 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为何却没能入选云台二十八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他曾两次率军平定交趾,大破隗嚣,为刘秀一统天下做出了卓越贡献。刘秀建立东汉后,马援年纪也不小了,但他依然主动请缨出战,此后西破陇羌,北击乌桓,威震天下。按理说,马援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应该会入选云台二十八将才对,但这28人里竟然没有马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而且马援的名声要比很多

  • 满清八旗是谁掌控的?旗主又是如何更迭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清朝时期,满清统治者分为八旗,而关于皇帝选妃、子弟成婚等事情,基本上也都是在八旗内部挑选合适的人,用来保持所谓的血统纯正。但是看多了八旗,却还是有些问题弄不明白,八旗到底是什么,各自的掌控者又是谁呢?如果说八旗相当于八个大家族的话,那八旗的旗主又是如何代代更迭的呢?满洲八旗的旗主都由爱新觉

  • 崇祯为什么不愿逃往南方?这三个原因让崇祯跑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崇祯皇帝即位后,虽然很想挽回明朝日益衰落的局势,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眼看起义军要攻入京城,崇祯也来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命令自己的妃嫔以及皇后自缢,而他自己则选择在景山上结束一生。其实崇祯皇帝本有机会逃往南方,这样起码还能保留一个火种,但崇祯为什么没这样做呢?其实有三点原因让崇祯想逃也逃不了,如果你了解

  • 岳飞遇害后,他的两任妻子和五子二女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岳飞之死,单从情感上来讲,的确是非常可惜的了,如果他能够继续指挥打仗,说不定是真的可以收复失地,将两位皇帝接回来,但是从宋高宗的角度,他就不能继续活着了,因为他会对他的皇位带来威胁。而岳飞身死之后,他的两任妻子,还有他五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最终结局又是什么呢?想必他们的结局也不会很好吧。简单来说,有的好

  • 曹操为什么不敢废长立幼?其实曹操立嗣根本没有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都说曹操更加偏爱曹植,因为曹植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实在太高了。曹操本想把嗣子之位传给曹植,却遭到了百官们的反对,因为废长立幼在他们看来风险太大。其实曹操立嗣根本就没选择,曹丕是嫡长子自然有优先继承权。在演义中,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嗣子也是各种斗智斗勇,最后曹植犯下致命错误,从此失去了继承的资格。实际上当时

  • 西晋美男潘安结局如何?潘安为何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潘安是西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但他还有个更响亮的称号“古代第一美男”。相信大家都很好奇潘安到底长什么样子,不过这只有等我们发明时光机后穿越到西晋才能一睹潘安的容貌了。不过这次我们不是要讨论潘安到底有多帅,而是聊聊潘安一生的经历,他是当时的文坛三大家之一,和陆机并称&ldquo

  • 清朝到底经历了多少年?四种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所谓的历史就是指过去所发生的人或事,说白了就是以往的事实,不会再因为世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了。我们都知道,清朝建立于明朝之后,结束语民国时期,它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然而学术界却为此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清朝到底存在了多少年?历史上有四种说法:1、267年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中说:&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