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时期社会矛盾为何如此尖锐?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元朝时期社会矛盾为何如此尖锐?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416 更新时间:2024/1/19 19:27:16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元朝,这次首次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1279年,元朝大军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彻底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到了元朝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是没能走上正轨。到了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元末的农民起义。

元代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主要体现在“四等级制”上,促使了元代社会矛盾尖锐化和复杂化。将不同的民族分为不同的等级,并用不同的政策进行管理,这叫一国四制,这是蒙古统治者学习了世界史后发明的,契丹族统治者曾将当时的人民分为契丹、奚族与汉族等不同的等级,明确规定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

元朝统治者在统治机构中,各个部委的一把手都是蒙古和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南人参政议政的机会很少。在地方上,达鲁花赤一般由蒙古人担任,以色目人任同知,汉人任总管,同知、总管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的指挥。在刑法上,规定蒙古、色目、汉人分属不同机关审理。在量刑上,同样做一件坏事,但惩罚方法却不一样。如规定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要去政府农场劳动;汉人杀死蒙古人则处极刑。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准还手,违者严惩。汉人、南人犯盗窃案在臂上刺字,蒙古、色目人免刺。

元朝统治者规定,汉人、南人不得私藏兵器,不得田猎、习武、祈神赛社、夜间点灯等。这种民族等级的划分,是促使元代社会矛盾尖锐化和复杂化的重要原因。元朝后期,为了加强统治,又重申汉人不得执寸铁的禁令,每十户居民才给一把菜刀,并且菜刀还用铁链锁在水井旁,这给巧妇做饭带来很多麻烦,尤其是伯颜当政时竟借口起义军多为汉人,企图挑起民族仇杀以压制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结果激起了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更激烈的反抗。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货币贬值,在内地,蒙古统治者给贵族开绿灯,保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同时又把近300万民户分封给各级贵族,作为他们的食巳,并把北方和江南的大量田地赏赐给他们,用暴力扶植了一个新的封建特权阶层。有些学者曾把这个阶层称为“种族阶级”,即“种族地主”。在财政税收上,蒙古统治者对中原和南方实行了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在中原有“税粮”,包括地税和丁税,规定地税多者交地税,丁税多者交丁税。另外还有包银。在江南则实行南宋的两税制,同时还要交纳户钞和包银。除此之外,各地农民还要负担各种差役。元朝后期,圈地运动搞得很火,蒙古王公贵族通过“赐田”和掠夺,占有大量土地。

武宗时的近幸为人请田,一次竟多达1230顷;顺帝时伯颜先后获得“赐田”两万余顷。此外,和尚、尼姑也广占良田,仁宗时普庆寺得赐田8万顷,文宗、顺帝时大承天护圣寺前后得赐田32万5千顷。元代后期,朝廷经常入不敷出,因此税收不断增加。仁宗时,包银总数比元初增加了10倍,一般课税(包括商税)竟增加了50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汉人、南人,包括蒙古人和色目人中的劳动者也普遍陷于贫困,和林附近的贫民甚至有卖子女给汉人富户当奴婢的来交国税和地税。

元朝的皇室与官僚干部纪律作风有严重问题,尤其是元顺帝时期,腐败程度已经无以复加。加上天灾频发,元朝后期朝政日益腐败,各地农田水利失修,水旱灾害不断,灾情年年扩大。1344年,黄河连续三次决口,饥民遍野,百姓流离失所。1356年,当朱元璋攻占集庆,他大规模地招揽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朱元璋势力日益高涨,但元朝皇室却如日落西山。元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包括朝廷中皇权与后权的矛盾、皇帝与太子的矛盾、权臣之间的矛盾、各支军队之间的矛盾等跟雨后春笋一样疯长。

元朝社会矛盾,包括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两个方面。

第一,繁重的赋役。元代的赋役制度极为复杂,南北又不相同。具体地说就是“中原以户,西域以丁,蒙古以马、牛、羊”征收赋税。按1280年规定,丁税每丁纳谷三石,地税每亩纳粮三升。正税之外又有“丝料”、“包银”、“俸钞”等各种杂税,还有筑路、并河、运输、开矿等各种劳役、兵役等各种负担。到了元朝中期,税收比初期增加了10倍左右;元朝末期,更是高达50倍左右。

第二,土地兼并严重。贵族通过圈占牧地、占据无主的荒地等各种途径,夺取了大量的土地。元朝初年,忽必烈虽屡禁圈地,仍不能禁绝。元朝中后期,一些贵族凭借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又大肆搜括民田。特别是元朝每个皇帝继位后,都要通过“赐田”,使蒙古王公大臣获得大批土地。土地兼并的结果,加深了社会矛盾。

第三,劳动人民身份下降,依附关系加重。元朝劳动人民身份下降,元朝劳动人民身份,比宋朝时下降,这是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一直存在着争夺权力的斗争。元朝建立以前,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展开斗争。忽必烈即汗位后,又发生了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先后夺权的事件。元末的皇帝大都又是荒淫昏庸,挥霍无耻之徒。政治腐败,财政困难,更进一步加深了元朝的社会矛盾。

第五,民族矛盾尖锐。为了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便于统治,元朝实行了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全国人口,按征服的先后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为第一等;其次是色目人;再次是汉人;最低下的是,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称为南人。四个等级从政治待遇、经济负担、法律地位上都有区别。

政府规定中央或地方官,正职一律由蒙古人担任,他们享受种种特权,而汉人与南人则遭百般歧视。法律还规定蒙古人打了汉人,汉人不得还报。种种不平等的待遇,加剧了民族矛盾。

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并得到其他各族地主阶级上层支持的政权,因此,对地主阶级采取笼络,并使他们能占夺田地、应考科举、做官,是他们一贯的政策。如汉族地主董俊、张柔史天泽等人,由于他们较早地归顺了蒙古统治者,因而得到了同蒙古贵族一样的优厚待遇。相反,对于蒙古人、色目人中广大下层劳动者,其等级身价列为第一、第二等,但却同样遭受残酷的封建压榨,有的甚至沦为奴隶。在元朝统治下、受剥削受压迫的不仅是汉族劳动人民,而且还有蒙古人、色目人中的劳动人民。所以说,农民和地主的阶级矛盾,仍然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正是在这一系列矛盾的激化中,元朝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灭亡,最后各支农民军与江南地区先后被朱元璋所征服。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西汉丞相陈平能力如何?陈平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陈平名声不如萧何、张良大,但他也是刘邦身边很重要的谋士。陈平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他曾设计离间项羽和群臣之间的关系,导致范增被弃用,最后忧愤病死。没有范增的辅佐,项羽的事实也是大打折扣。实际上陈平能力十分出众,但存在感一直不高,有人喜欢把陈平和吴用放在一起比较,这两人到底是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这次就帮大

  • 明朝的妖狐案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狐妖,一直以来都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当中的形象,在很多人看来,狐妖就是能够惑乱人心,颠倒黑白的妖物,所以古人说起狐妖,可没什么好感。而明朝时期,还发生了一起狐妖案,光听名字就让人感到害怕了,虽然狐妖其实是神话人物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明朝的这个狐妖夜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古往今来,常听说世间有灵物可成精,其

  • 嘉靖皇帝是掌控帝王之术的高手,为什么还会被严嵩父子耍的团团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壬寅宫变后,嘉靖皇帝开始逐渐怠慢政事,并且十几年不上朝,不过朝中大权依然牢牢握在嘉靖手中。其实嘉靖皇帝是一位玩弄帝王之术的高手,朝中无论是能臣还是奸臣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看似他长期被严嵩父子耍的团团转,实际上他也知道严嵩背地里的那些勾当,嘉靖帝的处事之道不是常人能猜透的。但嘉靖帝绝对是个聪明人,只是在

  •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连“安”这个字都不想看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是唐朝此前从未发生过的重大危机,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会有亡国的危险。唐玄宗被逼禅位后,唐肃宗李亨继位,此后唐肃宗负责平叛,终于是拿回了长安和洛阳两京。实际上当时唐肃宗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却要自己来处理,导致唐肃宗一度连“安”这个字都不想看见。安史之乱也被认

  • 韩馥是如何丢掉冀州的?韩馥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韩馥在演义中并不是一位存在感很高的角色,后人看待韩馥也总感觉他不够聪明、果决,实际上很多人都误解了韩馥。韩馥本是东汉的御史中丞,后来被董卓派去当冀州牧,此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冀州在当时属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只不过同盟决裂后,袁绍为了建立自己新的根据地就把目标

  • 历史上三分损益法是谁发明的有什么用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乍一听三分损益法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首先联想到经济,这会不会是哪一位金融大师提出来的有关经济投资方面的言论?但实际上,真正提出三分损益法和三分损益法运用的方面却让人意想不到,那就是音律,是诞生于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运用于音律方面的办法。那么究竟三分损益法说的是什么,又是谁发明的呢?根据《吕氏

  • 婉容身为皇后,为什么会喜欢上身边的侍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关于婉容的传言也有很多,她身为清朝,也是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后,必然会有很多人对她关注,不过就算是当时的社会再混乱,婉容也是皇后,可她为什么会喜欢上自己身边的侍卫呢?溥仪是否知道这件事情,他对此又是如何进行处理的?婉容和侍卫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关系?溥仪三岁时,被隆裕和载沣强行抱上了象

  • 王允设计除掉董卓却功亏一篑,牛辅一死长安再次沦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牛辅在《三国演义》中的存在感并不是很高,他是董卓的女婿,曾出任中郎将一职。董卓死后牛辅逃至陕地,吕布曾派李肃讨伐牛辅,却被牛辅击败。王允设计除掉董卓后,以为汉室就能恢复正常,没想到董卓旧部再次杀回长安,导致长安彻底沦陷,实际上这也跟牛辅的死有关。可能不少朋友都还不太了解这段背景,下面就为大家做个简单

  • 李世民如何挑选皇位继承人的?玄武门之变差点在他身上重演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是依靠发动政变,大义灭亲才成为皇位继承人。虽然李世民是一位很伟大的皇帝,但他的这个行为还是给后代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李世民在选择继承人时,“玄武门之变”就差点在他身上重演。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他的长子李承乾就曾打算秘密逼宫,只是最后消息泄露所以失败了。不过不止李承乾,

  • 清朝军机处为何只有五个军机大臣?如果有六个就会出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时期的军机处,可能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的吧,在很多电视剧上面都出现过,而且听名字也觉得这个机构很是高大上,担任军机处大臣的也都是很厉害的人物。但是可能少有人知的是,军机处的大臣一直都保持着五个人的数量,多一个都没有,这是为何?为什么军机处但凡多一个人,就一定会出事呢?军机处设于1729年。当时,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