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皇帝退位太上皇后依然掌控实权,为什么他还要主动禅让?

乾隆皇帝退位太上皇后依然掌控实权,为什么他还要主动禅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884 更新时间:2024/2/5 5:41:38

乾隆是中国古代实际掌权最久的皇帝,在位一共60年,禅位后又掌权了3年,加起来一共是63年4个月的时间。不过乾隆退位太上皇后依然牢牢把控朝中实权,那他为什么还要提前禅位呢?其中的原因说法很多,有说乾隆此举是为了嘉庆能够顺利继位,也有说乾隆是为了除掉和珅,其实乾隆皇帝这样做是存在某些风险的。下面就为大家解析下其中的缘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要说乾隆当上太上皇后,他都干了什么?必须从“禅让”说起。

据乾隆自己说,自登基之初,他就曾焚香祷告上天: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统治六十年,一定会在八十有五岁时传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

为了成为千古第一帝,千古第一全人,八十五岁时,乾隆必须唱这一出“禅让”大戏。

然而,帝王“禅让”从来都是具有很大风险的,在乾隆之前,尚没有成功的“禅让”。舜禹的禅让,是后世的粉饰,不是真禅让;唐高祖李渊禅让,是被儿子李世民用刀逼迫的,禅让之后当了九年如同囚犯的太上皇,最终悄无声息地死去;唐玄宗也没好到哪里去,禅让后在儿子的猜忌提防中胆战心惊地生活,身边的大臣、近侍一个个被流放,最终在软禁中郁郁而终;至于宋明搞禅让的那几个皇帝,宋徽宗宋高宗、明英宗,下场都不好,无一不悲惨。

所以对乾隆来说,禅让要搞,但禅让的风险也必须规避。

为了保证当上太上皇后不落入囚徒的境地,乾隆搞的禅让水分很大。

在退位之前,乾隆就明确宣布:新皇帝只负责接待、开会、祭祀、礼仪之类的日常工作,至于“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他“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

退位之后,在接见朝鲜使臣时,乾隆更借此向各国宣称:“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乾隆退位后,还称“朕”,他的旨意还称“敕旨”,文武大臣进京陛见以及高级官员赴任前都要请示他的恩训。

虽然乾隆在退位前花巨资修建了宁寿宫,但真正禅让退位后,他根本没有搬离象征皇权的养心殿,为此他解释说:“予即位以来,居养心殿六十余载,最为安吉。今既训政如常,自当仍居养心殿,诸事咸宜也。”

由此可见,乾隆虽然禅让当了太上皇,实际上却是退而不休,依旧牢牢地握着皇权,依旧是一国之主,而嘉庆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就是乾隆身边的高级秘书。

所以,当太上皇的那三年,虽说日常工作不再占用乾隆的时间精力,但他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退休老人,搞宴会享受最后的荣华固然少不了,但他的身心还是原样,甚至比以前还要紧张、操劳。

此话怎讲呢?

就在乾隆完成禅让的同时,嘉庆元年正月初七,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地即爆发了规模不小的白莲教起义。

为了镇压白莲教,乾隆几乎用上了全部的残存精力,悲催的是,此时的乾隆再没有盛年时的“英明神武”,在那三年时间里,即便他动用数十万的军队,花掉七千万两白银,一日不停地调兵遣将,结果却是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

在大家伙素朴的印象中,当太上皇的那三年,乾隆应该是好大喜功、奢侈无度的,其实不然,他更多的是孤独、昏庸、心忧以及无可奈何。

《春冰室野乘》中记载的一幕很能从侧面反映乾隆最后几年的光景——

一日,早朝已罢,嘉庆帝和和珅入见。和珅至,乾隆南面坐,嘉庆西向坐一小杌(wu,乾隆召见臣工时的小凳子)。和珅跪地良久,乾隆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嘉庆极力谛听,终不能解一字。

久之,乾隆忽目曰:“其人何姓名?”

和珅应声对曰:“高天德、苟文明(皆白莲教首领姓名)。”

乾隆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之出,不更问讯一语,嘉庆大骇愕。

他日,嘉庆密召和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作何语?汝所对六字,又作何解?”

和珅对曰:“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也。”

可见,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英明君主,最后几年对白莲教起义竟如此无可奈何,独自念咒,意欲制敌于死地,何等的昏聩、孤独、心交力瘁。

嘉庆三年以来,太上皇乾隆的身体并未见有异样,然而嘉庆三年腊月底,八十九岁的乾隆得了轻微感冒,起初谁也没有在意。嘉庆四年正月初一,乾隆还如常御座受礼,接受嘉庆和诸王贝勒及二品以上大臣拜年,但到了初二,乾隆突然就不行了,初三就驾崩了。

这倒很符合清朝皇帝的驾崩规律,死的都很干脆,绝不拖泥带水!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西周到春秋周王权威为何一去不在?和郑庄公的这一箭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周朝虽然有800多年的历史,但自从西周过度到春秋以后,周室对于各个诸侯国基本上已经丧失掌控权了。周室权威每况愈下其实和“春秋三小霸之首”郑庄公还有一定的关系,郑国和周王曾有过一次军事交战,混战中周王的肩头被射中,也正是这场战役让周天子的百年神话几乎破灭。等楚国国君率先称王后,

  • 齐桓公怎么死的?身为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会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不会相信,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竟然是被饿死的。毕竟他身为诸侯,齐国的一把手,早年在外逃往都没有饿死,回到齐国成为齐桓公之后,更是有忠臣良将辅佐,让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齐国又没有饥荒,就算有他也不会挨饿,那为何最终饿死了?齐桓公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结局会这么悲惨?这个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

  • 如果战国七雄的明君都在同一时期出现,历史将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权威。平王东迁之后,东周开始了,周王朝开始衰败,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控制能力。而中原各国也因为社会经济的条件不一样,大国之间争夺霸主的局面也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

  • 曹操占据汉中,为什么不向益州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汉中之战,刘备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击败了曹操,从而有了建成第三方势力的资本。虽然曹操口头说汉中“食之无味”,但对于想要一统天下的曹操来说,不可能会给刘备这样一个能够崛起的机会。那曹操占据汉中时,为什么不对益州发起进攻呢?如果能及时大乱刘备的节奏,说不定此后就不会变成三足鼎立的局

  • 李善长和刘伯温哪个厉害?谁对朱元璋更有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李善长与刘伯温,都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时候的非常厉害的功臣,两个人对朱元璋来说都是很有用的,可以说缺了任何一个人,历史就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但是,如果要从他们两人中间选出一个对朱元璋来说更重要的人,那会是谁呢?李善长和刘伯温到底谁更厉害,谁对朱元璋来说更有用呢?刘伯温是明朝初年的开国功臣曾

  • 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案为何牵连诸多官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在清朝末年期间有着四大奇案,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历时长达数年,再加上当时朝廷与湘军之间的关系,这件原本发生在民间的冤案最终却导致一百多官员遭到连带责任,其中数十位被惩处,另外还有100多为官员被革职,堪称轰动朝野的案件。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案件。小白菜丈夫患病死亡,杨乃武被牵涉其

  • 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度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在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大一统后,秦朝的领土面积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当时秦朝的统治者是如何给百姓分配土地的呢?根据史料的记载,秦朝的土地改革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商鞅之后,按亩纳税,秦国的经济体制就全面转入“耕战”。第二个旧市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

  • 唐朝和吐蕃谁更强大?唐太宗为何要跟吐蕃和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古时候,历朝历代都有和亲的事情发生,唐朝的实力肯定在吐蕃之上,但为了两国更多利益还是会选择和亲。就像汉朝同样要比周边的国家更强大,但也会采取和亲来稳固邻国之间的关系。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就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也正是通过这次和亲唐蕃从此结好,两国在百年间都保持了不错的关系。虽然有

  • 薄太后为什么要和儿子刘恒葬在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薄姬薄太后,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了,她是汉朝时期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文帝刘恒的生母,原本她和刘恒都是非常不起眼的,就连吕雉都没有为难过他们,可见薄太后当年对吕雉来说真的是没有任何威胁的,而后来刘恒成了皇帝,薄姬也成了薄太后。不过,薄太后死后,却和自己的儿子刘恒一起葬在霸陵,这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事情,为

  • 诸葛亮有什么缺点?他并非一个完美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几乎是被打造成了各方面都趋于完美的这么一个人物。不过演义中很多故事都是杜撰出来的,诸葛亮也不是什么神,他就是一般的人,是人就会有缺点。其实从演义中也能看出诸葛亮的一些缺陷,只不过没有被放大很多,当然诸葛亮获得的成就也是他人难以比拟的。下面就为大家解析下诸葛亮身上的不足,或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