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期的女中豪杰是谁?

三国时期的女中豪杰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245 更新时间:2024/2/5 5:55:13

说起姜叙母氏,这就属于三国演义当中那种“三不知”类型的:“有姓无名”,其实真实的身份就是个老妇人,是东汉末年抚夷将军姜叙的母亲,同时也是是冀城参军杨阜的姑姑。她出场的是后已经是82岁的高龄老妇人了。杨氏虽是有姓无名的老妇,却是一个为人深沉,深明大义,能急国家之所急的女丈夫。

姜叙母杨氏出场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事迹虽只有一小段,只说了七八十字的台词,最后就被马超亲自用剑斩死;但敢责姜叙,深明大义;损杨阜,爱憎分明;后激姜叙,视死如归;骂马超,大义凛然,堪称东汉末年第一奇女子。

《三国演义》是这样记载杨氏责姜叙,损杨阜,即叙母闻言,唤姜叙入,责之曰:“韦使君遇害,亦尔之罪也。”又谓阜曰:“汝既降人,且食其禄,故又兴心讨之?”杨氏对儿子姜叙的责备虽只有短短的十个字,却表明态度,先在自己儿子身上找不足,把凉州刺史韦康被马超杀死归责于姜叙。杨氏对侄儿杨阜的批评也只有区区十五字,但字字一针见血表明对杨阜又降又反的行为质疑。杨氏责备姜叙及挖苦杨阜可称得上是一分为二,不偏不倚,深明大义。

杨氏之所以会对儿子及侄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是因为如下原因。

即其一,对象不同,儿子侄子不能一概而论。

对杨氏而言,姜叙是儿子,是自己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九死一生,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杨阜是侄子,是自己兄弟之子,虽有照顾之职,抚育之责,却无培养之本,教育之份。因此,杨氏对姜叙、杨阜不同的身份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将韦康之死,先归责于自己的儿子姜叙,而后再对自己的侄子杨阜对马超又降又反的行为进行批评。这样,对姜叙来说,无言以对,公平公正;对杨阜而言,无话反驳,有理有据。

其二,性质不同,敷衍投降不能相提并论。

韦康被马超杀死,对姜叙无非是惧怕马超的威名而敷衍韦康,护主不力,以致让韦康死于马超手上。对杨阜来说,韦康之死就不单单是敷衍了事,还有背叛主子,投降马超是背叛旧主韦康,反对马超也是背叛新主马超,背叛行为在讲究从一而终的社会里,是很让世人所不齿,连同自己的亲人好友一起蒙羞,甚至会让整个家族受辱,是每个人的人生所无法抹掉的污点。为此,对儿子侄子的不同行为不同性质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方式不同,责备挖苦不能混为一谈。

韦康之死,严格意义讲,还真不关姜叙什么事。可杨氏为教育侄子,先将韦康之死归罪于自己的儿子,对儿子进行责备。杨阜跟随韦康左右,韦康被杀后仍投降于马超,效力于马超。而今,杨阜又联合韦康旧部起兵反叛马超。杨阜投降马超纯属是权宜之计,伺机想反马超,为韦康报仇,毕竟是一而再地背叛旧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固然是反复无的小人行径。因此,杨氏对侄子杨阜的教育方式则是用挖苦,用“损”字来形容更为恰当。对儿子,教训是小事,强加也不可厚非;对侄子,教训就是大事,只能用揶揄来表示内心不满。所以,对象不同,自己的角色也不同,批评教育的方式也就不同。杨氏在责备儿子,挖苦侄子的同时,能及时在母亲姑母的身份进行转换,对儿子侄子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就显得公正公平,以身作则,具备超强的教育意义。

姜叙母杨氏在对待韦康之死,对儿子侄子采取两套不同的标准,对姜叙严要求高标准,对杨阜则低要求低标准,全在于杨氏深明大义,公平公正,教育有方有圆。

小编按:深明大义,指识大体,顾大局。姜叙母杨氏,一个年老的妇人,在对待姜叙的旧上司韦康被马超杀死之事,不被亲情所左右,而识大体,顾大局而责儿子,损侄子,鼓励儿子起兵反叛马超。老妇人,虽年老体弱,无法上阵杀敌,但在忠义面前,照样识大体,顾大局。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文成公主和亲,为什么一开始唐太宗并不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和亲向来是关乎两个甚至更多国家的命运的事情,虽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一些和平,让国家拥有发展的机会,但是说起来还是有些过不去的,一个朝代要靠和亲来维持和平,而不是军事力量,多多少少都让人有些难堪。而文成公主和亲的事情,一开始李世民是坚决不答应的,可为什么后来又同

  • 唐代科考落第还能当官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在隋唐时期,选官的制度有了一次很重要的改革,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实行。比起以前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等等,科举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把选官的范围扩大,参与选拔的人员明显质量提高,可以为国家输送更加有素质的治国人才,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科举制能够让他们有机会当官,跻身于名门贵族的行列,所以,

  • 杨修选择曹植就是个错误,他的结局早已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在司马懿和杨修之间,最后选择除掉杨修,实际上关于曹操杀杨修的动机有很多种说法,但最靠谱的一种应该还是因为储子之争。司马懿选择帮曹丕,杨修站曹植,历史上总喜欢把曹植打造成曹操的接班人,曹丕像是插足进来的第三者。实际上正好相反,曹植才是想取代曹丕的人,曹操不希望发生嗣子之间的争斗毕竟汉室还没有完全拿

  • 李亨之后的皇帝是谁?揭秘李亨在位几年和皇后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李亨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还是挺厉害的,话说他的命运也十分的坎坷,真的是要命了哦,身为太子没有太子的待遇,身为皇帝还不能在长安等级,真的超级悲惨,唉,但是我们今天不说李亨的苦,我们来说说李亨的关键几个问题,比如李亨之后的皇帝是谁?还有李亨在位多少年呢?还有李亨的皇后又是谁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

  • 徐达背部生疽已经活不成了,为什么朱元璋还要让他吃烧鹅赐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对曾经协助自己建立明朝江山的功臣们,很多都下了狠手,杀贪官还能理解,但是杀功臣的时候,朱元璋也是毫不客气的。比如徐达,相传徐达当时已经生了背疽,眼看着就已经没几天能活了,大半个身子都入土了,但是朱元璋还是赐给他一直烧鹅,吃了烧鹅之后的徐达就一命呜呼了,可以说是朱元璋赐死了徐达。朱元璋明知徐达活

  • 都说宋朝人最有钱,那宋朝消费水平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钱的一个朝代,不单单是在处理和外国的问题上,西夏和金国一直对大宋虎视眈眈,但是宋朝解决问题的办法,最主要的还是靠钱,用钱能摆平的事,就不会用上军队了。也有人计算过宋朝官员们的工资,换算成人民币简直高的吓人,所以觉得在宋朝生活一定是非常富足的。但是,高收入所代表的,就一定是高存款

  • 刘邦是文盲吗?但他却写下一首流传千年的古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刘邦的确文化程度不高,但到底属不属于文盲也不好判断,不过刘邦却能成为西汉开国皇帝,创立了一个伟大的朝代。其实刘邦还曾创作过一首诗,虽然这首诗只有三句,但很直观的表达出了刘邦踌躇满志的想法,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所以就算刘邦没读过什么书,但只要经历的够多自然也能准确的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和想法。下面就

  • 若赵构同意岳飞北伐抗金的话,能够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只要我们一说起岳飞,很多人都会说他几乎是一位战神,是南宋时期无人可及的大将,甚至很多人还会认为,若是岳飞没有冤死,或许宋朝的命运就有所改变了。事实上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岳飞当年确实处于领头的地位,也正是因为有了岳飞,完颜宗弼才会被屡次牵制,给宋朝喘息的时间。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演义中去了解岳飞,我们今天

  • 汉文帝刘恒是如何确立太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古装剧里面都有一个情节,臣子们经常劝皇帝早点立下太子,确定好将来皇位的继承人,看起来是在为国家的未来考虑,有了太子,万一皇帝哪一天驾崩,也不至于皇位没有着落,但其实立下太子之后,就会出现有臣子成为太子一方的情况,其实臣子们这样做,也是为了自己以后谋取利益罢了。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薄姬

  • 汉武帝明知国库吃紧,为什么还要不惜一切同匈奴火拼到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时期,曾多次同匈奴展开大规模战争,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给汉朝带来了一些麻烦。实际上汉武帝也明白战事期间国库吃紧,而且可能还会给自己扣上“穷兵黩武”的帽子,但汉武帝依然选择同匈奴死拼到底。后人对汉武帝此番做法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汉朝的确是解决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