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如果不死,秦国会加快统一吗?

商鞅如果不死,秦国会加快统一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493 更新时间:2024/2/3 21:53:10

秦孝公死后没多久,商鞅也死了,因为商鞅触动到了秦国原本权贵们的利益,当秦孝公还在世的时候,他是权力支持变法的,所以也一直都有他给商鞅撑腰,但是当他死后,嬴驷继位,嬴驷对商鞅可就没那么好了,商鞅最终死的也是很惨的。那么,如果当时嬴驷并没有杀掉商鞅,而是选择继续用他,那么秦国统一的进程,会不会被提前了呢?

历史摆在新继任的秦惠面前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是重用商君,坐享其成,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国君,其结果是逼疯那些盼着改朝换代带来新希望的一群旧世族绝望式反扑,国家极有可能陷入内乱;二是按照旧势力的意愿诛杀商君还归秦国旧制,可以得享一时明君称谓,使得秦国之富强胎死腹中。年轻的秦惠文王无论走那一步都是陷阱深坑,然而,苍天给了秦国一个另类铁腕人物,一个敢于舞弄双刃剑的人物,一个敢于用权术玩弄法术的人物,一人敢于在刀刃上跳出圆舞曲的人物。

要说这个秦惠文王是正常继任,但太史公有点意思,在继任这件事上一反常态地加了个坠子,说“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什么意思呢?其一,这个太子年轻时是犯过法的,由其师傅代为受罚;其二,这个太子是长子,但不一定是嫡长子,关于这个问题一哥没有见过其他定论,小说家言其是胡女所生亦不知从得来?其三,赢驷继位年龄19岁,刚刚成人,按照秦国惯例是宗亲世族所认可而立,此事恐怕商君难以插手;其四,据《战国策》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此事绝非空穴来风,太史公未予采信,不知何故?看来是有所存疑或是顾虑的,若存疑则是孝公未必有禅让之心,说了假话,若顾虑则是此事背后定有隐情,作为史家不说最好。于是引来后世史家学者村野俗夫诸多猜测,有禅让说、有听政说、有试探说、有交待赢驷诛杀说,不一而足,湮灭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然而,此时的秦王需要的是商君之法而非商君其人,是执行商君之法而非压主权臣商君,君臣之间斗争从一些史料中透出蛛丝马迹,人知商君、不知秦王,商君开府、总揽朝政,孝公禅让、朝野非议,商君不死、于国不利。

太子继位了,继承了一个正在法治体制下逐步走富强的秦国,继承了一个旧势力随时有复辟可能的秦国,继承了一个随时有可能人亡政息的秦国,继承了一个权臣压主的秦国,继承了一个天下人忌惮的秦国,如何办?年轻的赢驷挥舞着权力的双刃剑,用到极处。“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一是借宗室之诬告逼反了商鞅。二是以商君之法车裂了商鞅。三是以诬告之罪惩治了大批旧势力。四是通过权术玩弄法术巩固了商君之法。

从此,秦国仍有商君之法,秦国再无商君之人,秦国用商君变法,秦国诛商君护法,秦国得商君而强,秦国裂商君而稳,噫,这个赢驷不简单,比老爸的独撑乾坤来的更加铁血,难怪会自称为王啊。

如果商君不死的话,嬴驷继续倚重商君,秦国会不会加快统一进程呢?我认为是不会的。

历史中,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商君的使命就是在秦国进行商鞅变法。完成使命,商君的存在就意义不大了!这种看法是我们在后人的角度来看的,可能理由不太充分,那在当时看来,商鞅也必须要死吗?答案是是的。

嬴驷少年做太子时因其封地交杂粮而闹出人命,后被商鞅流放。虽然心里记恨商鞅,但是经过几年的流放,见识了新法对百姓对秦国的好处,也明白了其父和商鞅的良苦用心。如今,嬴驷继位。现在的他完全可担大任,且对新法一力维护,所以商鞅可以放心的离开官场,于是提交了辞官书。商鞅在秦国贵为商君,在秦国国内有自己的领土,也有自己的官署,已经贵不可言了,权力仅在秦公之下,但嬴驷始终不是秦孝公,没有那份君臣信任,也没有那份君臣相携的感情,君臣猜忌就会产生。

秦孝公时期,秦国有奏章文书,都是秦孝公商君一人一份,而到了嬴驷当政,发现很多情报自己都不知道,很多政务也不问自己,而去问商鞅,而大臣口中也是商君不停,国人只知商君也不知新秦公了。作为秦国的新国君,把控朝政是必须要做到的,如果嬴驷想彻底掌控秦国,就必须消除商鞅的影响,于是,商鞅就必须要死了。

我们也都知道,但凡变法,就一定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变法的范围越大,而被损害利益的人越多!商鞅的变法是贯彻秦国各个方面的,虽然很符合秦国的国情,但是却很大的损害了公族和世族的利益。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新政几十年,新政已经收到了极好成效,而国人也已经接受了新法!公族世族的人想要复辟旧制已经不可能,于是公族世族的人,就将怒火和怨恨全部归结到了商鞅的身上。统治秦国的毕竟是这些贵族,平民得不到重视,无论当政的是不是嬴驷,为了安定秦国的局势,商鞅也都要被除掉。

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崛起,从一个随时被魏国灭国的积弱国家变成了强国!当发现商鞅在秦国的处境后,六国为了不使秦国更加强大,支持除掉商鞅,引起秦国内乱,对六国再好不过了!不然,六国也不会再坐视秦国继续强大,可能又会来一次六国伐秦,这对于刚刚强大起来的秦国绝对不利。

所以说,商鞅被处死是当时诸多因素导致下的必然结果,如果嬴驷继续重用商鞅,秦国未来的道路是好还是坏,还未可知呢。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为什么自称老子后代?李世民和老子真的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老子,春秋时期的人物,李世民,唐朝皇帝,这两个人中间相隔的年代其实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了,但是李世民却坚持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人。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思想上自然是无人匹敌,不过在子孙后代上面,还真的是不好说,老子本名李耳,这样说来倒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却也没有确切的证据,为什么李世民就要这样认为

  • 蜀汉农业弱于吴魏,为何诸葛亮还要强行北伐导致缺粮?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蜀汉虽然在刘备拿下汉中后实力一度达到鼎盛,但和吴魏相比还是处于劣势。而且此后关羽败走麦城,导致荆州失守,刘备伐吴失败蜀军元气大伤,这一系列的事件都让蜀国承受了严重的打击。其实蜀国农业要弱于吴国和魏国,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总是会受限于军粮,如果魏军将目标直指蜀军后勤,恐怕会给诸葛亮带来很大的麻烦。诸

  • 齐国是如何走向衰败的?东方霸主却多次引起众怒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齐国总共823年历史,在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齐国一共经历过姜姓吕氏和田齐两个时代,虽然经历过一些内战但并没有给齐国造成太大的困扰,不像晋国还被分成了三个诸侯国。齐国在战国中期称王,一度称霸东方,和楚国、秦国列为三强。但齐国国策总是会引起周边各国的众怒,这究竟是为何呢?实际上齐国的衰

  • 武则天杀了儿子,为什么宠爱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说“虎毒不食子”,但是历史上仍旧有不少杀了自己孩子的父母,武则天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武则天杀的是她的儿子,她对自己的儿子可以说是心狠手辣,废的废,杀的杀,可能是天底下最不心疼自己儿子的母亲了。但是面对太平公主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她参与的宫廷政事可不少。为什么武则天对儿子和女儿

  • 张良和陈平谁更厉害?张良陈平谋略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张良是初汉三杰之一,他不仅帮刘邦在鸿门宴上脱身,更是协助刘邦打赢楚汉战争,汉朝的建立张良功不可没。而陈平也算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陈平为刘邦出过不少重要的计谋,但史上对于张良还有陈平的评价却是大相径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刘邦死后陈平在朝中显得更加重要了,而张良在开国以后只能明哲保身,下面就为大

  • 唐朝和亲的公主有哪些?唐朝和亲战略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和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政治联姻,中原王朝为了和周边少数民族国家达成友好关系,就会用和亲的方式来体现友好。哪怕是像汉朝、唐朝这样强盛的朝代,也需要靠和亲来维持与周边政权的关系。而唐朝的和亲策略跟其他朝代还有些不同,相信大家也比较好奇唐朝的和亲公主都有谁。下面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看看唐朝时期的和亲是如

  • 朱升作为开国谋臣是如何明哲保身的?他曾向朱元璋求得免死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朱升是明朝开国谋臣,曾向朱元璋献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计,这才让朱元璋有了立国之本。不过朱元璋称帝以后疑心太重,因此杀了不少功臣,但朱升却活了下来,为何朱升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呢?实际上朱升在和朱元璋的接触中,就已经提前洞察出了朱元璋的刻薄,所以判断他迟早会拿功臣开刀。所以朱升并没有接受朱元璋赐给

  • 刘备想得天下,益州和荆州哪个更重要一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想要匡扶汉室,展览人才,便三请诸葛亮出山。此后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隆中对,大概计划是要占据荆州和益州,然后两路出兵,这样便能对曹操形成夹击之势。原本刘备已经达成隆中对的要求,不过关羽却意外战死导致荆州失守,最后刘备亲征却惨败吴军。好不容易达到鼎盛的蜀汉,又走向了衰落。如果刘备想要完成一统,究竟是益

  • 曹操杀了陈宫,为什么还要养着他一家老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并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否则就不会把张绣留在自己身边。但是,面对杀掉自己儿子的人,曹操尚且能如此优待,只因为他有才,但是面对陈宫,曹操为何要杀了他?杀了就杀了,为什么还要善待陈宫一家老小?曹操不怕日后他们来报复自己吗?曹操为什么杀

  • 汉朝人写诗有哪些讲究?这对诗人夫妻的作品令人动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秦嘉和徐淑是东汉著名的诗人夫妻,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不算太出名,但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秦嘉写的《赠妇诗》有三首,而且放在东汉时期足以成为当时无言抒情诗的标杆作品。汉朝文学方面的发展不如唐宋有名,但依然涌现出了很多著名诗人,可能大家也会比较好奇汉朝人写的诗有什么特点。这次就以秦嘉和徐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