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状元为何得不到重视?唐宋状元的待遇有何区别?

唐朝状元为何得不到重视?唐宋状元的待遇有何区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679 更新时间:2024/1/7 23:15:51

现代高考各省的第一名,会被称为省状元,而状元也是古代科举最高的荣誉和头衔。不过古人要是考取了状元,今后的各种待遇可是高考状元不能相比的。状元等于是由皇帝亲自选取的人才,一夜之间便能从普通百姓变成达官显贵。不过唐朝的状元好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唐朝一共出过144位状元,其中有11位还当上了宰相,但没有一位有过过人的成就,这究竟是为何呢?

在中华民族的性格当中有一个深刻的烙印,它就是对于考试和功名的极度重视。比如每年高考来临之际,与高考有关的热点话题立刻就会登上热搜,全国各地都在讨论与高考有关的事项,而无数的学子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踏入考场,希望考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这是一个现实事件,因为高考成绩将决定学子的大学,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历史事件,亦或说是一种历史传承,因为这种对于考试的极度重视,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心中就埋下了种子,它就是科举制度。正如于赓哲先生所说,“科举制度在古代读书人的心中埋下了种子,那就是考取功名……它形成了全民读书和考试的社会氛围,并且在中华民族性格当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科举制度形成的科举文化,的确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植在中国人的血液当中,比如状元文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即使是在现代,“状元文化”仍旧大行其道,每年高考成绩出炉之后,各地的文理科状元都会登上书刊或是接受采访,俨然成为热点人物。在这种背景之下,不管是要参加高考的学子还是他们背后的父母,都对“状元”梦寐以求,认为成为状元未来的人生就会是一路坦途,而这与科举制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世人眼中,“考取状元就相当于是鲤鱼跃龙门,是下层阶级登往上层阶级的天梯。”(《悬崖边上的名士》大生)

不过对待历史后人应当客观公正,看待问题切不可一叶障目,比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状元,地位是有巨大差异的,并非所有状元都如同宋代一样,地位尊崇。

“状元”这个称号最早出自于唐朝,据史书记载:“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不过,唐朝时期的状元地位并不像后世那样尊崇,影响力也微乎甚微,这与唐朝状元的选拔制度有关。唐朝时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开始快速发展,但制度总体并不完善,状元的选拔既不依靠皇帝钦点,也不根据考试成绩,而是完全由考官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贿赂考官、讨好考官成为当时的风气,只要是名气大出身好的考生,就有机会成为状元,因此唐朝的状元含有许多“水分”,所以唐朝的状元在史书上记载不多,史书也不会刻意强调他们的状元头衔。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在史书上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这与宋朝的状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唐朝的状元与宋朝的状元不可同日而语,两者之间仿佛云泥之别。宋朝的状元符合后人对它的期待,在唐朝时状元只是一个头衔,不等于官职,想要做官还要等待吏部的补录,而宋朝时的状元含金量很高,状元及第后立刻授予官职,而且升迁极快。当然,这种差异是有原因的。宋朝时科举制度较为完善,皇帝和政府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从宋太祖开始禁止公荐,到宋真宗时期采取“糊名制”,体现的是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公平。在宋朝状元的选拔完全凭借他们在考场上的表现,因此宋朝的状元皆是饱读诗书、对答如流的贤士人才,至少在能力上是没有大问题的,因此朝廷才会如此重视状元。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当中写道:“宋代的科举制度的完善,使他们可以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状元不再是一种符号,而是对官僚体系强有力的补充,这是宋的成就之一。”

元朝时,状元的处境非常尴尬,首先元朝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经常转变,废立不过统治者一念之间,而且即使科举开设,也存在种族歧视,录取的比例对于汉人来说很不公平,因此元朝时代的状元,几乎已经名存实亡。至于原因,易中天先生在他的《铁血蒙元》中讲述的非常透彻:“帝国的统治者很清楚,如果恢复科举制度,蒙古人与色目人肯定无法与汉人一争高下,他们把持政坛就不再可能……便让许多读书人希望落空。”

明朝时,科举制度发生了一个戏剧化的变化,状元的地位恢复到了与宋朝相仿的程度,但考取状元的限制却更多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基本上不能是重臣之后。在明朝时非常避讳重臣之后成为状元,有时当朝重臣甚至会要求自己的儿子不要参加科举,比如万历皇帝时的一位首辅沈一贯,就因此与自己非常有才华的儿子决裂。

沈一贯的做法有些绝情,但从政治角度来看他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比如张居正就选择不避嫌,他的儿子中了状元,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都在对他进行非议,张居正死后他的儿子们基本上都被革除功名,后代也背上骂名。

清朝时的状元仍是凭借考试成绩,但是过程当中又参杂了许多人为因素,比如一个考生的样貌或是姓名,都有可能成为他中状元或者被革除状元的原因。

到了现代,科举制度不复存在,但科举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仍旧巨大,比如人们对于状元的吹捧和追求,这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不过,纵观中国历史状元的沉浮,我们会发现,科举制度不在于选拔出状元,而在于选拔出人才,现代的高考制度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对状元怀着热烈的追求,但切不可盲目吹捧,否则便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宋襄公并没有带领宋国称霸,为何他还是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宋襄公是宋国第二十位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在位期间,他想带领宋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和楚国对立,但最后却惨败于楚国。既然宋襄公并没有带领宋国称霸,为何他还能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呢?实际上宋襄公有两个优势,一是宋国爵位高贵,有公爵爵位,齐国都只是侯爵要次于宋国,所以占了个便宜;二是宋襄公德高望重

  • 王莽为什么把朝代改叫新朝?王莽真的是穿越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王莽,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讨论的焦点,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王莽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怀疑,他真的是一个穿越者,毕竟在两千年之前就提出了一系列现代社会才有的制度,还有很多现代才有的工具,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怀疑。只不过因为“穿越”一直都被看作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关羽王莽的争论一

  • 顺治帝给多尔衮定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翻案,为何乾隆敢翻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清朝时期是非常讲究“祖宗成法”的,凡是遇到了大事小事,都很喜欢参照祖宗的制度和做法。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以世祖爷的身份成为后世子孙们效仿的楷模。尽管康熙、雍正、乾隆着三位皇帝在现代影视剧中“曝光率”非常高,但就影响力而言,历史上的顺治

  • 历史中真实的袁绍评价如何?他才是最仁慈的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袁绍原本是汉末最有机会一统的诸侯,最后却惨败给了曹操,给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了句号。袁绍出身名门,有着“四世三公”之称,他手下的人才和兵力都在曹操之上,为什么最后还会惨败呢?其实袁绍正是输在自己的仁慈。在演义中,大家公认刘备是最仁慈的主公,而袁绍总是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 和珅为什么必须死,不是因为贪污是因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和珅之死,虽然说死的也算是挺惨的,家产全部都被抄没,自己一手创建起来的家业,最终全部都没有了,而且还是看在儿媳是皇帝的姐妹的份上,才没有更惨。但是从当时的局面来看,和珅又是必须死的,他的死最简单的一条原因是他贪污,而且是巨贪,富可敌国,但是这却并不是唯一的一条原因,究竟和珅之死还有什么原因呢?嘉庆杀

  • 唐朝有哪些厉害武将?唐朝最勇猛八大将领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甚至很多现代人都十分向往唐朝。唐朝的确在各个方面都发展的十分强大,无论是经济、军事、文化和艺术等领域,都达到了一种空前的成就。很多人喜欢拿唐朝和宋朝相比,两个朝代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军事力量,轮打仗能力宋朝是绝对不及唐朝的。那唐朝究竟有哪些厉害的将领呢?这次就为大家挑选

  • 冯嫽一生有哪些成就?冯嫽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冯嫽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冯嫽跟随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国,此后凭借冯嫽优秀的外交能力,使得汉朝和西域诸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据说当时西域各国民都十分敬佩冯嫽,冯嫽足智多谋而且胆识过人,所以慢慢积累了很高的声誉。或许大家对解忧公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冯嫽的认识就没那么足了,所

  • 盘点朱元璋一生都做过哪些恶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朱元璋其实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话说这个人还是挺给力的,皇帝也是做得风生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定少不了他的故事和传说的,所以这位帝王不简单的,但是他的皇位也来得不容易,前前后后经历了不知道多少千辛万苦,帝王之路当然也有黑暗的地方,那么这个朱元璋一生都做过哪些恶事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继续分析

  • 强盛的西周为什么在周穆王死后顺速瓦解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周穆王其实对于西周而言那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其实理论上就是周穆王在西周就在,所以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做一个探究,毕竟当时十分强盛的西周在周穆王死了之后就迅速的瓦解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往下看看

  • 三顾茅庐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其实诸葛亮只能选择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三顾茅庐可以说是三国,乃至整个历史上都十分著名的典故,就算你没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也听说过三顾茅庐。不过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是把诸葛亮的起点抬得很高,刘备三次主动来到诸葛亮家中,才将他请动。但这些并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诸葛亮也没这个能力,可以让刘备三顾请之。乱世中,诸葛亮想要证明自己,他就必须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