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嘉庆帝列举和珅20条罪状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提到贪污?

嘉庆帝列举和珅20条罪状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提到贪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32 更新时间:2024/1/4 7:45:42

和珅是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和珅一辈子贪污的钱财富可敌国,比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乾隆皇帝在位时,其实也知道和珅贪污,但只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珅也正是因为有乾隆这么一个靠山,所以才敢为所欲为。不过乾隆选择提前禅位给嘉庆帝,这也宣告和珅的好日子到头了。嘉庆上位后就下旨列举出了和珅的20条罪状,将他缉拿入狱,不过这20条罪状中并没有提到贪污一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若要评选出中国古代最典型的贪官代表,清朝名臣和珅必然当仁不让高居榜首。正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皇帝在和珅家抄出的财富总额高达8亿两白银之巨,相当于清廷1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这样的“惊人数字”,这样的“丰功伟绩”,和珅之贪,真可谓是震古烁今。但是,却有这样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史实——一代贪官和珅竟然并非死于“贪污受贿罪”。

嘉庆赐死和珅之时,曾列举了他的20条罪状。对于这20条罪状的具体内容,《清史稿》等诸多官方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笔者大致归纳总结如下:

大罪一:在乾隆尚未对外宣布嘉庆为皇太子时,和珅提前呈送如意给嘉庆,泄露机密以为拥戴之功。

大罪二:曾在圆明园内违规骑马,违反君臣之礼,实乃大不敬。

大罪三:曾乘坐轿撵出入神武门,直入宫中,亦是僭越。

大罪四:偷运宫女出宫,偷纳为妾。

大罪五:川、楚教匪滋事时,故意扣押军营书,延搁不报。

大罪六:大行皇帝(乾隆)病危时,和珅毫无忧戚之色,照常谈笑风生。

大罪七:乾隆皇帝批阅奏折写错字,和珅竟然说不如撕了重新写一份。(哈哈哈,这竟然也算一条。)

大罪八:管理吏、户、刑三部时,目无法纪,一手遮天。

大罪九:奎舒上报青海匪患时,和珅将原摺驳回,隐匿不报。

大罪十:乾隆皇帝驾崩时,嘉庆皇帝下旨准许蒙古公未出过痘者不必来京,和珅擅改圣旨,令出没出过痘者都不必来。

大罪十一:排除异己,任人唯亲。

大罪十二:将军机处记名人员任意撤去。

大罪十三:和珅私宅,仿制紫禁城宁寿宫以及圆明园蓬岛瑶台,私盖楠木房屋,僭越。

大罪十四:和珅为自己修建的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致使百姓称之为“和陵”,僭越。

大罪十五:家中所藏珍珠手串200多串,比皇宫中还多好几倍,其中的大珠子,竟然比皇帝帽子上的还大。

大罪十六:不该和珅佩戴的宝石顶,家中却私藏了十余颗,另外还藏有连皇宫中都没有的整颗大宝石。

大罪十七:家中金银衣饰等物,数逾千万,不可计数。

大罪十八:夹墙内藏赤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赤金六千余两,地窖埋银百余万两。

大罪十九:私有当铺钱庄资本十余万,与民争利。

大罪二十:和珅管家刘全资产超过二十万,且有大珠及珍珠手串等财物。

仔细读完嘉庆给和珅定的这20条罪状,难免有忍俊不禁之感,其中除了重复强调他独断专权、结党营私、僭越臣礼,大多都是一些鸡蒜皮的小事,连“偷娶宫女”和“乾隆病重时表现得不够伤心”这种难以考证的事情都被拿出来“炒冷饭”。更重要的是,整整20条必死罪状,竟然只字未提“贪污受贿”之事,这不是很奇怪吗?

这20条大罪中,从第十五条到第二十条其实说的都是“钱”的事,但嘉庆皇帝却故意不指出这些钱财的来源,用现在的术语说,就是给和珅定了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和珅在乾隆朝30年盛宠不衰,其贪污受贿的事实嘉庆早已是心知肚明,但嘉庆在给和珅定罪时偏偏避重就轻,即便是在其家中抄超出了巨额钱财,也绝口不提贪污受贿之事,这其实是嘉庆深思熟虑后的有意为之。

和珅之案,牵连甚广,上至乾隆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是他贪腐利益链中的一环。和珅身陷囹圄之时,嘉庆皇帝曾问过他到底为什么要贪污这么多钱?明明花不完又有什么用呢?当时和珅的回答大意是:“第一,人在其位,身不由己;第二,疯狂敛财主要还是为了供乾隆挥霍享乐。”

可见,在和珅的贪污受贿案里,连乾隆皇帝都牵涉其中,其牵扯的朝中重臣更不知有多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朝野上下的大小官员,又有几人没给和珅行过贿,和珅案一出,哪个不是战战兢兢,无心办公。如果嘉庆皇帝真的要将和珅集团连根铲除,恐怕必将江山动摇,天下大乱。对于刚刚执政的嘉庆皇帝来说,他承担不起这样的结果。

嘉庆皇帝要处置和珅杀一儆百,但又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不让案件扩大化,嘉庆皇帝必须谨慎做好善后事宜。所以,他才故意绕开“贪腐”重罪,给和珅治了一些不痛不痒的罪名。

另外,嘉庆还采纳了刘墉的建议,为了稳定人心,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皇帝就公开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以后绝不牵连其他官员。

如此一来,朝野内外官员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因为嘉庆皇帝传达的信号很明确——我知道你们都与和珅案牵扯不清,但我承诺只处置和珅一人,对其他人则既往不咎,你们只要以后跟着我好好干,我绝不翻旧账。

对于和珅案的处置,嘉庆皇帝可谓是“大智若愚”,绝口不提一个“贪”字,表面看似荒唐可笑,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帝王智慧。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禅究竟是信任诸葛亮,还是一直提防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死后,由刘禅继位。不过刘禅的外号大家都懂,叫“扶不起的阿斗”,似乎蜀汉在他的带领下,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刘备可能也明白刘禅不是什么大才,所以在白帝城托孤之时,才会对诸葛亮说出那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很多人觉得刘备说“君可自取”是在试探诸葛亮,这就有点

  • 咸丰死后,慈禧为什么能掌握大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慈禧太后,作为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最后一位手握大权的女性,她的一生也是非常的令人好奇。咸丰死后,慈禧和慈安是“两宫太后”,两个人可以说势均力敌,甚至慈安还要比慈禧权力更大一些,但是最终还是慈禧掌控了大局,慈禧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她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把所有阻碍她的人都消灭,然后自

  • 苏麻喇姑一年只洗一次澡吗?还喝掉洗澡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要说不爱洗澡,历史上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即便是现在仍旧有很多人也不爱洗澡,但是原因可能不太一样,现在人大概是因为懒,但是古人却不是如此。清朝时期的苏麻喇姑,据史料记载,一年就是只洗一次澡,并且在洗完了之后还要把自己的洗澡水喝掉。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但是史书却又言之凿凿,究竟为什么苏麻喇姑要这样做?

  • 唐朝人吃什么?唐朝的饮食习惯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不同的东西,不管是各种制度也好,还是日常的生活习惯,都是有所不同的,而中国一直都认为“民以食为天”,饮食更是最基本的内容,人们对于饮食的看重程度,也是非常高的。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唐朝时期的饮食习惯是什么样子的?历史上被称作是

  • 历史上玄奘真有徒弟他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西游记》的唐僧有三个徒弟,一路保护他取经,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和事情。而三个徒弟虽然是虚构出来人物形象,但是唐僧却是有历史原型的,就是唐朝时期的玄奘大师。玄奘真实的取经之路,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历经十七年,最终回到大唐。他也有一些徒弟,只不过都是在回来之后才收的,那么这些徒弟分别都是什么人呢?《西游

  • 奇皇后出生于高丽,当上元朝皇后却下令攻打自己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奇皇后是元惠宗第三任皇后,奇皇后出生于高丽,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外国皇后。奇皇后当年是以贡女的身份被送入朝廷,后来被元惠宗看上,便加以宠幸。后来奇皇后被封为第二皇后,也拥有了部分实权,奇氏家族依然在高丽,不过奇皇后却要元朝出兵攻打高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奇皇后是为了替家人报仇,因为高丽王杀死了

  • 曹爽为什么敌不过司马懿?其实是曹爽自己给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恐怕司马懿也没想到高平陵之变竟会如此顺利,曹爽最后没有一点反抗选择无条件投降。但司马懿这次是动了杀心,要将整个曹氏赶尽杀绝,恐怕在被处斩的时候,曹爽才对自己当时的选择万分后悔。其实曹爽本有机会出逃,然后集结兵力对抗司马懿,这场战事也将变成一场持久战。但曹爽却在关键时刻斗志全无,从而把获胜的机会白白让

  • 商鞅变法时,为什么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商鞅变法,作为历史上一次成功的变法,将秦国从一个弱小,不断受到欺负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令山东六国都不容小觑,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的国家,可以说影响力是巨大的,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或许根本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不过商鞅变法中有一些规矩很奇怪,比如说,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父子兄弟就不允许居住在一起了,这是为何

  •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是什么意思?汉为什么是下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严尤新朝重臣,在王莽时期担任大司马,一生征战无数,并且战绩可嘉。当时王莽对匈奴也是一筹莫展,想听听各位对于匈奴一事有何看法,严尤就说:“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意思就是周、秦、汉三朝对于匈奴的战略没有一个算是上策的。不过汉武

  • 文种帮助勾践灭吴,为何勾践却不容文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文种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践身边的谋臣,文种曾帮助勾践击败吴国,立下赫赫战功,不过此后勾践却不容文种,将他赐死。文种和范蠡都是灭吴的功臣,不过范蠡此后选择主动引退,并且还劝告文种让他也退居二线。只是没想到,朝中竟有人污蔑文种企图反叛,勾践身处高位必定会加重疑心,这才导致了文种的死亡。可以说文种的死或难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