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隆中对成就了蜀汉也害了蜀汉,不懂变通导致蜀国灭亡

隆中对成就了蜀汉也害了蜀汉,不懂变通导致蜀国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628 更新时间:2024/1/27 14:08:17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已经是诚意满满。此后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隆中对,按照这个计谋刘备便有克复中原的可能。此后刘备占据荆州,拿下益州、汉中,成为三国鼎立中的一员,其实这对于白手起家的刘备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奇迹。此时隆中对实行的还算顺利,直到关羽败走麦城,荆州失守,这就和之前制定的计划不同了。但蜀汉还是决定要以隆中对为主,导致此后逐渐走向衰亡。

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做了一个未来的战略规划,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不过,今天当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隆中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蜀汉政权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

无疑,当诸葛亮给刘备讲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以后,刘备的思路一下就变得非常清晰。而且此后,刘备也确实按照这个思路,以荆州为根据地,攻入益州和汉中。最后建立起了以益州为中心,以荆州和汉中为箭头向外突破的战略态势。可以说,这样一种良好局面的形成,就是诸葛亮给刘备作的“隆中对”的巨大成功。

不过,虽然蜀汉政权的成功,“隆中对”立下了大功劳。但是,蜀汉政权最后的失败,“隆中对”似乎也要承担不小的责任。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隆中对”的过早制定,让敌人有针对性地防范。

“隆中对”是诸葛亮和刘邦在一间密室里的谈话。这个谈话,最早是没人知道的。从刘备和诸葛亮谈话后,关羽、张飞不以为然,而刘备却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来看,刘备并没有告诉关羽、张飞这次谈话的内容。

不过,当刘备最终按照“隆中对”取得成功以后,这个话肯定就已经传出去了。而且从关羽北上打襄樊就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有“隆中对”这样的剧本,他按照剧本在演。

当年刘邦从汉中出发,挺进中原能成功,刘备、诸葛亮、姜维都不成功,就是因为曹魏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防范。从这里可以看出,“隆中对”策略确实是提早泄露了。

二、“隆中对”策略的实施,让东吴有恃无恐夺荆州。

“隆中对”里面有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联吴抗曹”。蜀汉想取得成功,实现打败曹操,统一天下的目的,必须和吴国联合起来,不能和吴国翻脸。

而这一点,也让吴国变得有恃无恐。我们看看吴国在偷袭荆州时候所使用的策略就明白了。吴国一开始趁关羽北伐之机,偷袭夺下荆州。夺下以后,东吴立刻就去和蜀汉讲和。阐明两国联合的重要性,表示千万不能撕破脸皮。

而这一点,也在蜀汉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分歧。诸葛亮、赵云等人坚持和吴国联合,不能挑战。刘备、张飞等人则认为必须要打回来。所以,一开始蜀汉就军心不稳。

等到刘备在夷陵大战中打败以后,最早提出来讲和的,还是东吴。因为东吴明白,蜀汉是不敢拼命和他们打的,最终还是要和他们讲和,才符合“隆中对”的策略。

三、“隆中对”让蜀国后期的国策,变得教条僵化。

蜀汉依靠“隆中对”的策略建国。但是建国以后,这个策略就被奉为经典,被蜀汉人持续不断地执行着。然而,正是这种策略持续不断的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害了蜀国。

首先是关羽的北伐。关羽的北伐,可以说完全按照“隆中对”拟定的规划在进行,“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在关羽看来,他就是那个“上将”,这个使命就该他来完成。而且,由于“隆中对”中讲明的“联吴抗曹”的策略,因此关羽并没有提防东吴,没有想过东吴会在身后给他一刀。

关羽的这次行动,造成了蜀汉丢荆州的重大挫折。

不过,蜀汉并没有认为这是“隆中对”的问题,根本就是关羽的冒进。毕竟“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前提是“天下有变”。而且后续还有配套“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就是说刘备必须从汉中出发配合。但是天下并没有变,刘备也并没有出兵,所以关羽是“冒进”。这似乎反而证明了“隆中对”是正确的。

接着,刘备攻打东吴,最终失败。而刘备攻打东吴失败,也从反面证明,凡是违反“隆中对”的,都是要失败的。

再加上之后诸葛亮独掌蜀汉政权,这样一来,“隆中对”就成了决不能反对的经典。然后,就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诸葛亮去世后,又是蒋琬费祎、姜维的北伐。这种不顾一切的北伐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蜀汉政权是一种极大的消耗,是蜀汉政权最终走到灭亡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此看来,蜀汉在最后阶段僵化地执行“隆中对”,的确是错误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孙权称帝后为什么只追封孙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登机称帝,史称东吴大帝。孙权在当上皇帝之后,跟很多皇帝的做法很类似,那就是各种大肆封赏,对于东吴的奠基者孙坚、孙策以及自己的母亲都进行了追封。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那么,为什么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

  • 西汉外戚专权的原因是什么?汉亡于外戚有没有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古时候各个朝代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宦官专权的现象,有些甚至因宦官亡国。不过西汉却是个例外,西汉除了皇帝最厉害的两股势力是外戚和权臣,宦官根本形不成威胁。汉惠帝死后,她的母亲吕雉开启了自己的专权之路,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临朝称制的女性。吕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培养起了一个强大的吕氏外戚集团,此后西汉总是发生

  • 齐明帝萧鸾是个怎样的人?为了上位不惜大义灭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齐明帝萧鸾是南朝齐的第五位皇帝,在位一共4年时间。虽然萧鸾当皇帝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他为了这个皇位可是用尽一切手段,甚至不惜大义灭亲。萧鸾年幼丧父,是被自己的叔父萧道成一手带大,萧道成一直把萧鸾看做是自己的孩子。齐武帝去世后,萧鸾被任命为托孤大臣,辅佐皇太孙萧昭业。此后萧鸾成了真正的掌权者,时机成熟后

  • 三国志中姜维的军事才能如何?已经超过了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看过了,这部历史电视剧中的内容其实有很多是杜撰出来的,并不真实。要说三国时期比较真实的历史,还是要从《三国志》中看了。说起蜀国中最具有军事才能的人,相信很多人就会想到诸葛亮了,然而在《三国志》中,姜维的军事才能已经超越了诸葛亮,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内容吧。

  • 灯下黑是什么意思?古人如何解决灯下黑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从古至今,灯具是我们都离不开的生活用品,它除了可以照亮之外,还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在古代虽然没有电,但是并不缺少精美的灯具。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古灯都有个“灯下黑”的难题,几乎无解。直到明朝时期,一种特殊的灯具横空出世,才巧妙的解决了“灯下黑”的囧境

  • 吕布和貂蝉是假杀董卓是真,那吕布动杀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为了貂蝉才对董卓动了杀心。不过历史上并没有貂蝉这个人物,她和王允的计谋都是杜撰出来的,只有吕布杀董卓是真的。那吕布的真正动机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也不难想,吕布虽然被称为“三姓家奴”但他也是为自己的前途考量,吕布并非只是简单的武将,他身边也有很多谋士替他出

  • 清朝灭亡时清政府欠的钱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清朝其实真正要说的话那真的是有太多太多的奇葩事情了,话说这其中有一件事情想必大家都应该是非常的关心的,那就是当时清政府的赔款问题,那么有的人问了,当时的赔款真的挺多的,后来这些赔款都怎么样了呢?最后都还清了没有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对这些感兴趣的老哥一定别错过了哦!满清

  • 姜维为什么比赵云更受诸葛亮重用?难道赵云还比不上一位降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和姜维都是蜀汉非常重要的将领,不过很多人都觉得赵云无论是在刘备时期,还是诸葛亮时期都得不到应有的重用,好像半路加入的姜维都能力压赵云一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姜维和赵云是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诸葛亮设计劝降姜维,就是看中了姜维的潜力,而赵云当时已经不再年轻了。所以两人的定位就完全不同,不存在诸葛

  • 崇祯皇帝该怎么做才能挽回大明基业?他错过了哪些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很多人都叹息崇祯对于明朝来说出现的太晚,就算他有励精图治的决心但朝政根基已经腐朽,他一人很难改变现状。崇祯皇帝毕竟不是神,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虽然他大力铲除阉党,使得朝堂一改往日的风气,但魏忠贤势力的浇灭,却使得文官集团逐渐膨胀。这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又形成了另一个问题。崇

  • 刘备大本营选在成都,为何不自封蜀王而是汉中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后,使得己方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此后马超力挺刘备称王,刘备再三推辞最后还是进位汉中王。不过刘备的大本营是在成都,为什么他不自封蜀王呢?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觉得汉中根本就比不上益州。其实刘备自封汉中王,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表明自己不仅是要割据一方,还要扶持汉室。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刘备这样做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