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完璧归赵有哪些历史误解?赵国并非最大赢家

完璧归赵有哪些历史误解?赵国并非最大赢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826 更新时间:2024/2/5 6:05:08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背后典故是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但蔺相如认为秦国强大,就算失去城池他日也能轻易夺回,所以赵国不能答应。但如果赵国不应便会理亏,最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试探秦的目的。蔺相如利用自己的智慧,既没有丢掉和氏璧,也没让赵国蒙羞。不过“完璧归赵”最大的赢家,也并不是赵国。

完璧归赵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细看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漏洞:一块宝玉真的值那么多钱吗?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杀了蔺相如?蔺相如又真的达成了出使目标吗?

先回顾下故事内容:

赵惠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宝物—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心痒难耐,就给赵惠文王发了一份购买意书,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赵王很是犹豫,因为秦王信誉非差,经常黑吃黑。万一把和氏璧给了他,而对方来一句—你先记我账上—怎么办?那样不是明摆着被欺负吗?但不给的话,又怕惹恼了秦王,一旦他出兵攻打赵国怎么办?

真是左右为难。

这时有人举荐了蔺相如,说他智勇双全,能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一番交谈后,赵王很满意,便让蔺相如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先是奉上和氏璧。秦王一见美玉,大喜,并让美人及左右侍从共同欣赏,但绝口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一看,这是要赖账的节奏啊,于是借口美玉有瑕疵需要本人亲自指出为理由,把和氏璧要了回来。

重新拿回和氏璧的蔺相如画风一变,对秦王说:您这根本没有诚意啊,纯粹是糊弄鬼呢。我们大王在进宝之前,沐浴斋戒了五天。秦王您如果真有心,也应该沐浴斋戒五天,并用九宾之礼来待我,我才敢献和氏璧给大王您。

秦王答应了。

然而蔺相如再三思量,认为秦王虽然如约斋戒五天,但恐怕还只是面子工程,终究不会把城池给赵国。于是让随从换了身仆人衣服,从小路返回,先把和氏璧送还赵国再说。

五天后的秦王廷上,蔺相如把和氏璧已还赵国的事实和盘托出,并跟秦王说:您这边赖账是出名的,只要大王您先把城池给赵国,赵国还能不给和氏璧吗?

秦王是骂娘的心都有了,不过也只能是但笑不语。一旁的文武大臣却纷纷摇旗呐喊:杀了他,杀了他。但秦王知道,就算杀了蔺相如,和氏璧也已经拿不到了,反而让秦赵交恶,太不划算。于是便将蔺相如礼送出境。

回国后,赵王高度赞扬了蔺相如的秦国之行,认为他很好地完成了这次出使,没有让赵国在诸侯中丢份儿。于是拜蔺相如为上大夫。至于交易一事,最终还是泡汤了,秦国没有给城池,赵国也没有给和氏璧。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大概情节。乍一看,蔺相如是智勇双全、视死如归,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没让赵国的利益受到丝毫的损害。漂亮的不像实力派。

然而,仔细推敲下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漏洞很大。

其一,和氏璧是一块宝玉,按照现在的概念理解,也就是一个奢侈品,充其量是有些文化内涵罢了。这样的一件物品值得秦王用土地来交换,还多达十五座城池?秦王是疯了?难道秦国的土地是大水漂来的?败家也不带这么败的吧。

其二,面对秦王的交易请求,赵王本是拒绝的,但又不能直接说滚犊子,因为怕惹怒秦国,万一对方发飙怎么办—这么好的价钱你都不愿交易,是存心给哥难堪是吧?揍他。

我们看蔺相如的表现。他先把和氏璧给秦王后又耍诈要了回来,非要对方斋戒五天并以九宾之礼迎接方才献璧,理由是这样方显诚意。秦王愉快地答应了。

然而,蔺相如却私下里将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等五天后的朝堂上,蔺相如抱着一幅大不了你杀了我的心态,单方面撕毁之前的交易要求,更改为:你得先给我城池,我再给你和氏璧。

这不是赤果果地把秦王当猴耍了一回吗?说好的怕惹怒秦王呢?你当初直接跟秦王说,你丫必须先给城池我再给和氏璧,不就结了吗?费这么大劲却搞了这一出,是要闹哪样?赵国的外交官原来这么好当啊?

面对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推测:双方其实都没曾把和氏璧放在心上,所谓的完璧归赵只是表象。

在以“璧有暇”为借口重新获得和氏璧后,蔺相如说了一堆话,其中有一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后来,在得知蔺相如已经将和氏璧送归赵国后,秦王同样说了这么一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和氏璧不是天下至宝吗,秦王不是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吗,怎么这时候交易的双方都用如此轻视的语气说出“一璧之故”这四个字?

可见,双方其实都明白,和氏璧并不值钱,它只是一个被摆在明面上的标的物而已。既然如此,秦昭王为什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呢?是要秀智商下限?

醉翁之意不在酒。

秦国这时的战略目标是楚国。然而他又担心在攻打楚国时,旁边有人出刀子。所以秦王必须要先安定山东诸国,保证这些小伙伴不给自己捣乱,避免各国合纵攻秦事件的重演。

保证?便是与天下第二强国赵国合作。但要想让对方乖乖合作,得先打压下他。

秦国先是声称用十五座城池交易赵国的和氏璧,这就如同美国说要用一个州来交换我们的清明上河图,明摆着是糊弄鬼呢。秦昭王这么做,纯粹是故意打击和羞辱赵国。

赵国给还是不给?

给了,那好,这样的屈辱都受得了,说明赵是怕了,接下来两国合作协议签不签?也得签吧。不给,那更好,这是你让我发飙的啊。于是进行第二步,开战,打到你口服为至,然后再签订合作协议。

赵国实际上是没给。所以完璧归赵后,秦国接连两次伐赵,都胜了。之后便是渑池之会,秦国主动议和,双方修好。

可见,无论给还是不给,对秦国来说,区别不是太大,他的目的不是一块宝玉,而是为了与赵国达成合作关系,进而稳定山东诸国。之前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了掌握谈判的主导权。

赵国呢,赵王当然知道秦城池换璧的意图,但他得维持自己的大国形象。

如果不去秦国,惹恼秦国只是小事,关键在于是向天下示弱:不管秦国是不是有诚意,但对方的条件如此优厚,而你连去都不敢去,太胆小了吧!大国气象呢?所以蔺相如必须要去。

蔺相如不仅去了,还让秦王斋戒了五日,并用九宾之礼招待自己。这先给赵国挣回来一些面子。其后,在隆重的迎接日,蔺相如义正言辞地宣告了赵国的立场:

是你秦国先没了信用,所以我不得不先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只要你秦国遵守约定,先割让城池,我赵国肯定会将宝玉奉上。

这一番言论,不仅化解了秦国的出招,显示了赵国不惧秦国的胆气。而且把主动权移到自己手中,并将秦国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我这样做是因为你一向没有信用。你得先履约。

秦国如何接招?

给地?不可能。杀了蔺相如?这只能进一步成全赵国的名声。秦王只能哈哈哈哈······然后把蔺相如礼送回国。归国后,鉴于蔺相如的完美表现,大涨赵国士气,赵王才不吝奖赏。

这可能才是完璧归赵的真实内涵。

然而,外交上的出色表现,无法挽救战场上的失利。二十多年后,长平之战爆发,四十五万赵军灰飞烟灭,赵国从此一蹶不,踏向了亡国之路。

文:江河散人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真实的吕布不是三姓家奴,也不是第一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长久以来,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就会给吕布打上两个标签,一个是三姓家奴,另一个是三国第一猛将。这两个标签虽然让吕布的形象变得明显,但是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三姓家奴说明他不忠诚,第一猛将说明他武艺超强。但其实在历史上,真实的吕布和这两个词都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一定都知道在三国

  • 曹昂的死对曹操有多大影响?曹昂不死能成为嗣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曹昂是曹操长子,曹昂从小由丁夫人养大,不过他的生母并不是丁夫人而是刘夫人。曹昂20岁是被举孝廉,此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曹操也十分器重曹昂。不过此后张绣复叛,差点要了曹操的命,最后曹昂还有典韦为救曹操而死。如果曹昂没死他的确有机会成为曹操的嗣子,因为丁夫人就是因为丧子才会和曹操决裂,不然皇后之位应该是

  • 南北朝时期为什么是北方统一南方?南北方政权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西晋中期爆发了八王之乱,从而逐渐跨入十六国,全国也就此陷入到了一段长时间的分裂期。420年至589年,进入到南北朝时期,虽然分裂的态势并没有结束,但这段时间也是少有的民族大融合时期。最后由隋文帝杨坚重新完成统一,建立了隋朝。不过为什么最后是由北方统一南方,而不是南方统一北方呢?当时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

  • 萧何极力追求韩信,为何最后却联合吕后将韩信诱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能为刘邦效力,成为初汉三杰是拜萧何所赐。但韩信最后被杀,也是萧何出谋划策,才得以诱杀成功。感觉韩信的一生都是被萧何所掌控,为什么萧何早年力荐韩信,最后又要亲手将他除掉呢?实际上,这和萧何当时的处境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韩信的死只是时间问题,刘邦眼里一容

  • 唐朝时期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互相称呼的?可千万不要被古装剧所误导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对不熟的人或是陌生人难以界定该如何去称呼,若是使用“先生”或是“小姐”的话,有时候会非常的过分,但是直呼名字的话又会很不礼貌。我国的唐朝时我国封建社会文学史上的巅峰,那个时候的人们互相称呼是非常严谨的,与现代的称呼相差的非常远

  •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如何?为什么能入选武庙十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诸葛亮在历史上,与其他人相比,他的军事能力其实并不怎么样,他的长处并不是带兵打仗,而是处理政务,所以他带领的战役其实没有什么参考性。至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根本比不过曹操。但是为什么,在后世人进行评选武庙十哲的时候,却把诸葛亮选在了里面?诸葛亮如果军事能力不好的话,为什么能进武庙十哲?

  • 赵匡义取代了赵匡胤成为了皇帝之后,是如何对待24岁的皇嫂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宗悬案,到底是被自己的弟弟赵匡义所杀,还是因病去世的呢?这个问题至今都是疑点重重。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对曾经亲密无间,并肩作战的兄弟确实是因为权力而产生了矛盾,赵匡义完全是有杀害赵匡胤的动机的。赵匡胤原本是周世宗柴荣的部下,柴荣在临死前,为了制衡侍卫亲军马步都

  • 被称为民国时期“命最硬”的高官宋子文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掌权者为了排除异己,树立自己的权威,大量收受黑金、雇佣黑道、暗杀行刺。特别是蒋介石,凡是有他动不了的人,那么就干脆想办法让他从世界上消失,会采取各种下三滥的手段。为了这一目的甚至还培植了令后人闻之变色的军统、中统之类的组织。而且还与青帮、斧头帮

  • 为何清朝宫女们最怕看护主子睡觉?因为实在是太折磨人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拥有着上下5000年的历史,尤其是在各个王朝更替的时候,换了一个又一个。说到历朝历代的皇帝,我们都知道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份最高贵最尊贵的,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有许多的宫女或是下人来伺候。事实上最早期的宫女只是一些战争俘虏或者说奴隶,只是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皇宫里对宫女的要求也是更高了。尤其是在

  • 为何清朝人一定要将头发剃掉只留个辫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是由女真族在中华大地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左后的封建王朝。与现在一样,那个时候中华大地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最多的还是汉族。不过民族之间都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传统,所以说满汉之间肯定也是有差异的。于是这就导致了清朝成立之后,很多汉族人就被迫改变了发型以及服饰,这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