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废长立幼”易招祸乱,古代有哪些成功案例?

“废长立幼”易招祸乱,古代有哪些成功案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48 更新时间:2023/12/22 16:57:27

在古代,包括君主在内有权有地位的男子拥有妻妾特别多。因此,绝大多数都会生出一个班以上编制的儿子,极个别的甚至能生出一个加强排来。儿子太多也是麻烦,因为继承人只能有一个,为了避免出现争夺遗产的内斗,古人发明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第一个儿子(正妻无子的话换庶长子)为约定俗成的法定继承人。

这种制度虽然太过于迂腐顽固,且存在很多弊端,但他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政权的平稳交接,减少内乱出现的概率,中国两千多年基本都在严格遵守这个规则。而把继承权转给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的做法,叫做废长立幼。

纵观历史,君主废长立幼的做法经常会引发宗室之间的内斗,流血牺牲是小事,闹大了国家都会跟着遭殃。所以,自古以来,有“废长立幼,取祸之道”的警示之言。但凡事都会有例外,历史上也有很多君主不仅废长立幼没有招来祸乱,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废长立幼获得成功呢?

成功的标志是:没有引发内乱、后代未留下隐患、所立的继承人是合格的。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绝情果断。

废长立幼无论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一定是长子一方吃亏,幼子一方得利,而内斗的隐患就在于两方势同水火。因此,君主一旦废长立幼,就不能存有妇人之仁,必须果断将长子那方势力削弱殆尽,追求稳妥的话更是要做到绝情,将长子处死,釜底抽薪。

最为典型的对比案例就是赵武灵王和汉景帝。

赵武灵王因为思念死去的爱人吴娃,废了长子赵章,立了吴娃的儿子赵何。而且做的特别出格,别的君主废长立幼都是废了长子的太子位,立幼子为新太子,他可倒好,废了长子的太子位,直接一步到位立幼子做国君,他自称主父退居二线。本来都在掌握之中,问题是赵武灵王在带着两个儿子去沙丘宫巡视的时候,看到跪在自己跟小儿子下面,唯唯诺诺的长子赵章时心疼了,觉得自己做的太过分了,长子没犯啥错就这么把他废了。于是,想到了一个补偿办法,把赵国分为南北两块,南面归小儿子赵何,北面归长子赵章,自己管理两个王。这算是埋下了祸根,已经做了国君的小儿子和重臣们不同意,便想要先下手为强除掉赵章,结果将赵章逼急了,起兵造反失败,无奈逃到了赵武灵王的寝宫里,最终的结果是在赵何的授意下,赵章被杀,赵武灵王被兵围三月活活饿死。

反观汉景帝,仅仅因为长子刘荣的母亲栗姬爱吃醋,不够大度就把刘荣的太子位废黜。刘荣后来因为修建宫殿的事触犯了法律,被当时著名的酷吏郅都抓了。结果刘荣求见汉景帝被拒,写书信又受阻,走投无路之下居然自杀了。

从事情的过程结果上来看,史学界普遍认为,刘荣是被汉景帝故意逼死的。汉景帝是历史上公认的仁君,但为了给幼子刘彻顺利即位扫清障碍,他逼死了亲生儿子刘荣,后来又逼死了战功赫赫的名将周亚夫。汉景帝的做法虽然绝情,但却保证了其死后政权的顺利交接,而刘彻即位后也没让汉景帝失望,其治国成就辉煌,堪称千古一帝,即汉武帝。

第二,理由充分。

历史上绝大多数君主废长立幼都是因为宠爱幼子的母亲,但这个理由肯定不充分,总不能公开对朝野上下说,自己因为太喜欢某某妃子,所以立她的儿子做太子吧。但是国人总能想到变通的方法,那就是所谓的 “立贤不立长”。不过这种办法自欺欺人的表现太过明显,因为幼子究竟贤不贤往往是君主本人说了算。要想理由足够充分,还是要看具体情况,要么幼子确实足够贤,要么长子足够混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太宗废长子李承乾,立第九子李治。

李承乾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长子,年仅八岁就被立为太子。唐太宗对他寄予厚望,极为重视这个儿子的教育,年少时的李承乾表现得挺像一个优秀储君。

但随着母亲长孙皇后的去世、李承乾因病瘸了一条腿、唐太宗过度宠爱其弟李泰,唐太宗太过于望子成龙的教育方式失当等等因素的综合下,李承乾变得越来越混蛋,养男宠、刺杀老师……最后更是举兵造反。

唐太宗最终不得不把他给废了,原本按顺序应该立嫡次子李泰为太子,但唐太宗最终却立了第九子李治为太子。原因是李泰的性格不够温和,唐太宗怕他即位以后会出现兄弟、父子相残的悲剧。为保全几个儿子,唐太宗便立了性格宅心仁厚的李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也没让唐太宗失望,即位以后善待兄弟姐妹,而且治国有方,缔造了“永徽之治”,至于晚年政权交接不当,引发了武则天篡位就是后话了。唐太宗这次废长立幼理由足够充分——李承乾确实混蛋,李治也确实算得上贤,因而实施的比较成功。

第三,运气好。

如果君主的运气好,摊上一群懂事大度的老婆孩子,家庭和睦幸福,不会因为继承权的问题而伤感情的话,废长立幼就十分自然了。不过,这种情况实在是凤毛麟角,翻遍史书,恐怕只有汉光武帝刘秀废长子刘疆,立四子刘庄的废长立幼符合这个条件。

汉光武帝的这次废长立幼,实在是没什么波澜,除了刘疆的母亲郭圣通皇后被废以后有所不满以外,几乎全是一片祥和。这里最根本的原因是长子刘疆有自知之明,别的太子被废都是被动的,他却主动谦让辞去太子之位,甚至在多次被外人鼓动谋反时完全不为所动,主动交代。而且,刘庄的母亲阴丽华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她和儿子刘庄十分宽松大度,掌权以后对待郭圣通、刘疆母子好的不能再好。最终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人的小动作之外,这次废长立幼的五个当事人关系一直都比较和睦融洽,只能说刘秀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第四,君主的权力够大。

废长立幼基本都会招来宗室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有时候甚至是集体反对。如果君主的权力不够大,很容易受到他人左右,最后也就搞不成了。

可以对比看一下明朝万历帝和清朝康熙帝,万历迟迟不肯立太子,原因就在于他想立幼子朱常洵,而大臣们集体反对,要求立长子朱常洛。这个事双方前后吵了十五年,最后以万历妥协,立长子朱常洛而告终。再看看康熙,在对待嫡长子胤礽的问题上可谓是反复无常,两次立为太子,又两次废掉太子,而且一直不明确其他人选,结果导致“九子夺嫡”的出现。直到康熙去世之际才指定皇四子胤禛为接班人,然而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至今存疑。不过,奇怪的是,朝野上下几乎很少出现反对的声音。

万历与康熙面对同样的事情,遭遇天壤之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同为皇帝,所能掌握的权力大小不同。明朝中后期,文官势力很大,已经开始制约皇权。以万历为代表的明朝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做事,尤其是在废长立幼这样的大事上,更是束手束脚。而清朝从康熙清除鳌拜开始,皇权不断加强,最终达到了君主专制的顶峰,康熙在执政的后期甚至得不到一丁点的制约,所以他想搞几次废长立幼都不会受到什么大的阻力。

从成功的案例上可以看出,古代废长立幼绝对是个技术活,而且失败的概率太大,导致很多君主望而却步。但需要看到的是,无论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是废长立幼,都存在极大弊端,这是封建专制时代“家天下”的必然结果,无法改变。

标签: 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度,历史解密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

  • 古人跳河前为什么会将鞋整齐放好呢 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人,跳河,历史解密

    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就想不开要自杀,有的是迫不得已,有的就是因为想不开,说起他们自杀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有的人选择上吊,有的喝毒药,有的跳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跳河自杀的人,他们会有一个动作,就是会把自己的鞋子脱掉,然后整齐的摆在岸边,这个动作虽然普通,但是有着

  • 和珅和刘全到底是什么关系 为何会如此的器重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和珅,刘全,和珅,历史解密

    公元1799年,89岁的乾隆老皇帝去世。就在乾隆去世的几天以后,嘉庆皇帝便对乾隆的宠臣和珅动手了。对于和珅,大家再清楚不过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贪污之王。但是还有一个人物不应该忽视,那就是刘全。刘全是和珅的大管家,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其实刘全确有其人,而且也真的是和珅的管家。和珅倒台以后,刘全也被抄家

  • 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说的这六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朝,朱元璋,朱元璋,历史解密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元朝似乎就是一个很“残忍暴力”的王朝,它所实行的是非常残酷的民族政策,而这样的民族政策就体现在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关系上。因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那么自然汉人在元朝的地位就非常低,经常会受到一些蒙古贵族残酷的压榨。但实际上,这些说法在史学家经过长时间的考证之后发现,没有一个是真

  • 为何明朝人会败给清朝人?一亿人被30万余人击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虽然明代中后期农民起义连续不断,内耗比较严重,但清军在与明军的作战中却基本上攻无不克,实际上依据历史文献记述,那时候清代的人口数量加起來只有30万,而明代的人口总数则为1亿。人口总数的极大差别产生的立即危害大便次数多军力差距,那麼为何1亿明代人却败给了30万清代人呢?1个崇祯身旁的锦衣卫用4个字作了

  • 一个书生的报国之道,陆秀夫与崖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陆秀夫,南宋,历史解密

    公元1279年即南宋祥兴二年3月19日,正值春夏之交的崖山海面上,风高浪急,惊涛拍岸。风浪中,战舰摇摆起伏,战旗猎猎翻天。蒙古大军在大帅张弘范的带领下,对逃到天涯海角的南宋小朝廷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灭宋,建立不世功勋,只是时间问题。南宋君臣已经无路可逃——他们已经逃了千万里,他们逃的太久了。(一)陆

  • 朱元璋废丞相的副作用:工作压力变大,每天批奏章200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职。从此丞相不但成为文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使皇帝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琐事中脱身出来,而且还是皇帝和大臣们之间的润滑剂,协调处理两者之间的各种问题。然而丞相制度的设立也造成了皇权与相权的对立,尤其是当皇帝年幼

  • 玄武门之变其实大可避免,李建成虽无能为力,但李渊本有机会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小编始终认为,如果真的找一个人来为玄武门之变负责的话,那这个人既不应该是唐太宗,也不会是李建成,而应该是李渊。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唐太宗启动玄武门之变就是对的,事实上,要不是李渊的态度暧昧,在李建成和唐太宗之间寻找平衡的话,这次政变本可以避免。621年,李世民将王世充和窦建德一并拿下,李渊封无可封,只好

  • 郑庄公去世后,为什么郑国就开始衰落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郑国,春秋,历史解密

    郑国内乱不止春秋的前几十年是郑庄公的辉煌时期,他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除了其自身才能出众,也离不开众公子和大臣们的鼎力支持。郑庄公在世时,他们是郑国的栋梁之才。然而,郑庄公过世后,他们又在忙些什么?1)虎父无犬子郑庄公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几个儿子,尤其是太子忽和公子突。太子忽曾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多年,并独自

  • 秦始皇受辱后,做了一件事让孔子背锅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秦朝,历史解密

    秦始皇是史上第一位皇帝,13岁即位为秦王,22岁除掉权臣吕不韦、嫪毐等人,39岁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秦始皇的统一与人类历史上其他征服者不同,其有生之年内,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了度量衡,仅此一项功劳足以稳坐历史第一帝王。后世正是以此为基础,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