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出家人为什么喜欢自称“贫僧”或“贫道”?

中国古代出家人为什么喜欢自称“贫僧”或“贫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404 更新时间:2023/12/12 10:53:43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常都会看到出家人自称贫道或贫僧,甚至是一些已经得道成仙或成佛作祖的人也以此自称,比如《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就自称贫道,观音菩萨和唐僧都自称贫僧,其中唐僧更是每次自我介绍都说:“贫僧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和尚。”

出家人为什么喜欢以“贫”自称呢?“贫道”和“贫僧”自称的背后有什么内涵呢?

其实“贫道”和“贫僧”都是一种谦称!此处的“贫”不是贫穷富贵的“贫”,而是知识贫乏的“贫”。在我国古代知识缺乏或者知识智慧不足称为“贫”,而道德不足称为“寡”,所以古代皇帝自称寡人其实也是自谦。贫也表示“本”,贫道也就是本道士的意思,表示自谦,就像民间的不才、愚兄、末学、犬子等等。

“贫僧”是由“贫道”而来的。其实这个贫道的“道”,不是道教和道士的“道”。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佛教僧人也是自称贫道。贫道的意思,是说自己道德和智慧不足,又一个意思是将生死道渐渐减弱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警惕自己忧道不忧贫,不要只顾名闻利养,把解脱忘记了。

实际上不管是贫僧还是贫道,最初的意思都是从贫穷演变而来,古代道观里面的修行者,大多数都是比较贫穷的(也有道高担任国师之类的显贵),称之为贫,意思是贫苦、穷的意思,不过,千百年来,人类为超凡入圣,修得正果,修行之人会自动舍弃不必要的名利,造就了存在此类现象。

加之,真正的修行者根本不重物质享受,不蓄财帛,两袖清风,谓之——贫。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追求超脱的心,所以,自称之为“贫道”。

这也体现了道家超凡、不同世俗的出世观念,更有一种高人的意境在其中,真人不露相!祖师一再告诫吾辈;“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与这句真理是一致的。

标签: 出家人中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圭璋:中国当代词学家、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民盟成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圭璋,文学家,历史解密

    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江苏南京人。中国当代词学家、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民盟成员。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1928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教师。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 古代皇帝选妃有什么标准?被太监检查全身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在皇权统治下的时代,皇帝有权对全国的女孩子精挑细选,把其中最最出挑的那个挑出来留在自己宫中。被选中的女孩入宫前都要接受严格的身体检查。皇家会对其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测试。第一头发。都说第一印象很是重要,那么在选美当中也不例外,为了能够给人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面相吉祥和面容端丽就无

  • 明朝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北伐,竟是月饼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月饼起义,明朝,历史解密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北伐战争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出现了不止一次两次,但最成功的当属明太祖的北伐。元末,明太祖统一南方,朱元璋在干掉了私盐贩子张士诚之后,任命徐达、常遇春统帅二十万大军誓师北伐,大获得成功。北伐这种事情到底有多难?我们来盘点一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维的十一次北伐徒劳无功反遭灭

  • 皇太后萧普贤女曾苦撑危局平定内乱,结局却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萧普贤女,辽朝,历史解密

    在大辽王朝有一位叫萧普贤女的契丹女人,她苦撑危局,史册中未载她的生辰,却记下了她的死期,她是大辽国最后的“萧太后”。萧普贤女是北辽宣宗耶律淳的皇后。1122年,萧普贤女被辽宣宗耶律淳封为德妃。同年六月,耶律淳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病死,由萧普贤女摄政,遗诏立天祚帝第五子耶律定为皇帝,但他在天祚帝身边,不

  • 逃亡途中,为什么帝王都要抛弃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遍阅二十四史,笔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古代帝王在建立霸业途中,难免会遭遇危机逃亡。在逃亡途中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却出奇的一致。孩子只是拖油瓶,如果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孩子完全可以舍弃。从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大略可以一窥古代帝王身上的特质,那就是欲成就霸业,必然要果敢心狠,绝对不能优柔寡断。留得

  • 盘点历史上三个“子婴”,自带亡国光环的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郑子婴,春秋,历史解密

    公元前680年,郑厉公策划,郑国大夫傅瑕(一作甫假)执行,郑国大乱中最后一个被杀的君主郑子婴和他的两个孩子一起殒命。史书中对郑子婴的个人能力并没有多做描述,但他当上国君十四年,大夫甫假轻易的加杀了他,都费什么笔墨,可以侧面推断出他能力应该十分平庸。但读到这里的时候,对于“子婴”这个名字却产生了疑问,

  • 司马昭为何到死都没有篡位 为何曹髦还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晋朝,历史解密

    三国后期,司马家牢牢掌控了曹魏帝国的命运,这一切都是因为曹家有个好榜样,一直是司马家潜心学习的楷模,这就是曹操曹孟德,当年曹操是如何架空汉室?那一招一式堪称教科书式的手段,现在司马家其实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态度谦虚的好好学习,人家曹操怎么做的我们就怎么学,当年曹操是怎么架空汉室的,现在我们就如何做。

  • 晋国如果不三分成韩赵魏,秦国还会不会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晋国,春秋,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晋国三分之前,晋国的综合国力是非常强的,虽然说那时候天下主要分为五个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在这五个霸主中晋国维持了很长时间的霸主地位,因此在晋国三分之后,韩赵魏还都能够被列为战国七雄,在晋国和秦国敌对后,即使秦国与南方的楚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帮助楚国与晋国争锋,在晋国三分之前,仍然扼住了秦国的

  • 揭秘:一千年前的中国到底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宋真宗时代发生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至道元年(995年),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赵光义之所以为儿子改这个名字,是为了告诫他:“名此,欲我儿有长德,久于其道也。”意思是说,希望他坚持到底,做什么事情都要始终如一,不能半途而废。虽然赵光义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事实证明,赵恒还是辜负了父亲的期望,除了长期

  • 邓艾真的用3000人就围困住了10万军队的成都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邓艾,三国,历史解密

    当年诸葛亮在北伐的时期,魏延就曾经建议诸葛亮出“子午谷奇谋”,当时魏延曾经要求率领精锐铁骑2w蜀军突袭长安,这一奇袭未被诸葛亮采纳。那么几十年,当邓艾采取这条奇袭战略突围成都时期,邓艾仅仅只用3k人马围困10w蜀军的成都,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据《后汉书》记载,公元前263年,魏军伐蜀,邓艾选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