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大明朝的东南沿海为什么会倭患不断?

揭秘:大明朝的东南沿海为什么会倭患不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762 更新时间:2024/1/9 22:50:34

在大明朝中后期的所有名将中,戚继光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身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是妇孺皆知的大英雄。自大明朝开国以来,沿海就存在着倭患。朱元璋曾为此下了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这道圣旨非常口语化,同时我们也能轻易发现:朱元璋在位时期就有倭寇为祸百姓。身为中原朝的皇帝,朱元璋曾经派出使者,警告倭奴同大明朝进行正当的朝贡贸易。但倭奴给脸不要脸,直接把大明朝的使者杀了。朱元璋再生气也拿他们没办法,毕竟中间隔着汪洋大海,真要开战太过劳民伤财。对于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大明朝,的确吃不消。

朱元璋为此出台了“海禁”政策,其中也包含着他个人的政治理念等多种因素。通过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七年(1374年)撤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十四年(1381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二十三年(1390年)发布“禁外藩交通令”;二十七年(1394年)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品;三十年(1397年)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等一系列政策,大明朝的“海禁”政策日趋完善。

按理说,有着这样完备的“海禁”政策,倭患应当有很好的解决才对。但为何到了明朝中后期,倭患却愈演愈烈呢?以至于还出了戚继光这样一位,因抗倭而诞生的大英雄呢?

一、倭奴的内部原因

大明朝开国于1368年,在32年之前,也就是1336年,倭奴内部出现了大分裂。镰仓幕府被后醍醐天皇消灭后,天皇开始推行新政,企图将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因此,后醍醐天皇大力提拔京都的贵族,让立下大功的武士不怪不满。蛋糕是武士们拼命抢来了,天皇却不给他们分一块,这必然要出事。于是倒幕大将足利尊氏用武力逼迫后醍醐天皇退位,佣立了新的光严天皇,这便是北朝。

后醍醐天皇退位后并没有被杀,他一路南下,到达了吉野,建立了南朝。这个南北对峙更像是中国的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因为皇室都是一家人。因为后醍醐天皇手中掌握着八尺镜、琼曲玉和天业云剑“三神器”,相当于中国的传国玉玺,是正统的象征。在56年的分裂之中,南北之间战争不断。南朝一些战败的武士不甘心投降,便向西到达了中国。

原本是“落草为寇”的无奈之举,但他们在大明朝劫掠所得的财富,比国内的胜利者还要多。这丰厚的利益让原本是民间的劫掠活动,变成了官方的侵略行为。作为后醍醐天皇的儿子,怀良亲王竟然都跑来大明朝劫掠。对此《明史·列传·卷二百一十》就明确记载了:“王良怀不奉命,复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由此说来,大明朝饱受倭患,是受倭奴内部的分裂所影响。

二、“海禁”政策的弊端

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中出身最低的,他渴望恢复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单社会。没有贪官污吏、甚至没有货币和贸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政府将舟山群岛46座岛屿的岛民内迁。不仅严禁下海通商,连靠海为生的渔民也不得下海捕捞。与海外所有的联系,除了维持必要的朝贡贸易,真正达到了“寸板不许下海”的地步。

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政策,朱元璋通过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来震慑并控制沿海人民。《大明律》明确规定了: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通过以上措施,沿海百姓不得不在内地进行农作。过于严苛的“海禁”政策不仅破坏了沿海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习俗,也严重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收入。要知道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经济支柱便是海外贸易。大明放弃了这一财政收入来源,也为日后国库的捉襟见肘埋下了伏笔。对沿海地区的老百姓而言,他们也不愿意放弃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因此,百姓与朝廷的矛盾就此产生。

三、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

明代官员的官服上,会有各种刺绣来象征等级。文官官服是各种飞禽、武将官服则是各种走兽,所以“衣冠禽兽”一词最开始是个褒义词,是让人羡慕的。但是到了中后期,大明朝的吏治也开始腐败,所谓的“文死谏,武死战”被弃之如敝履。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欺压老百姓,所以“衣冠禽兽”渐渐的变成了现在人们所理解的贬义词。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明朝官员的腐败与贪脏枉法。

在倭患高发的浙闽一带,一旦有人犯事,都会被判定为倭寇。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这已经成了一项“潜规则”。对百姓而言,下海被抓不仅自己要被处死,家人也要跟着遭殃。如果自己是“倭寇”,倭寇的家人远在海外,自然不会追究自己亲人的连带责任。对官员来说,自己治下的百姓违禁,属于自己的失职。即便处理好了,也难逃责罚。可一旦被抓的人是个“倭寇”,不仅没有罪过,反而是“抗倭有功”。

因此对于嘉靖年间的“倭寇”,其实是“中国人占十分之七,倭人占十分之三”,比如倭寇的主要领袖之一是徽商出身的王直。也难怪有学者认为:“倭寇患与平定倭患的战争,主要是中国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不是外族入寇。”大明朝东南沿海的倭患,其多发的根源始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渴望走向大海的老百姓因为政策的制约,只能顶着“倭寇”的身份,去达成自己的目的。

倭寇侵犯、劫掠大明沿海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这基本上集中在前期。明朝中后期越演愈烈的倭患,说到底是中国人与顶着“倭寇”身份的中国人之间的战争。如果撕掉这层伪装,这场抗倭战争就变成了农民起义。《嘉靖实录》很明确的写道:“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明史·日本传》亦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标签: 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最阴险的奸臣是谁?扰乱朝廷,郭子仪都怕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每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奸臣。比如说唐朝历史上就有不少奸臣,宋人欧阳修在编写《新唐书》时,特意把唐朝的这些奸臣罗列出来,写出了两卷的《奸臣传》。其中包括许敬宗、李义府、李林甫、卢杞、崔胤等人,那么究竟谁才是唐朝最阴险的奸臣呢?可能有人认为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但

  • 刘备帐下的五虎上将,死最晚的人是谁?得知结果才明白赵云的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赵云,刘备,历史解密

    蜀汉时期五虎上将的名气很大,远超过了曹操的五子良将。实际上曹操的五子良将比五虎上将要厉害很多,但在三国演义中,五虎上将可以说是无敌般的存在。那么刘备帐下的五虎上将,死最晚的人是谁?得知结果才明白赵云的厉害!战神关羽关羽无论在正史上还是在演义中,都是三国时期最知名的将领,知名到几乎封神。斩华雄是虚构,

  • 曹丕冒着杀头之罪抢来的甄宓,为什么后来把她赐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那一年,曹丕冒着砍头的危险,把父亲看中的女人甄宓占为己有;两口子恩爱十几年后,日久生厌,最后曹丕不但废了甄宓的皇后之位,还把她赐死了,死状极惨。这是为什么呢?甄宓太美丽,曹丕很不爽甄宓是和大小乔齐名的美女,当初曹丕看上她,主要就是美色。美丽的女人容易招到别人的觊觎,引起闲言碎语,甄宓也不例外,关键还

  • 刚被隋文帝制定的制度,炀帝为啥一上台就改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隋朝,历史解密

    律令颁布的同时,炀帝大赦天下,并宣布免除关中百姓三年赋役。没过几天,炀帝又密集地打出一套政策制度的组合拳。先是继续推行文帝朝的改州为郡政策,接着又依照古式改革度量权衡。这些改制,大部分在预料之中,朝野并未引起太大反应。如果把炀帝的改制当作普普通通的新朝新气象,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两汉之后再度兴起的大一

  • 刘伯温收到马皇后送的梨和枣,就立马辞了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伯温,明朝,历史解密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观看小编的文章。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是,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希望大家会喜欢。若是说起朱元璋的奋斗史,小编觉得绝对是非常精彩的。他当初从一个出身卑微的小百姓,经过起义发展了自己的小团队,然后创建了大明王朝。这中间,朱元璋一定有着超高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当然也少不了,身边很多有为人士的

  • 李世民继承皇位后大唐为何极其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唐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李世民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没见章邯带一群囚犯打义军,没见韩信带一群新兵蛋子百战百胜,强就是强,有什么不能承认的,李世民换位带窦的队伍,窦也未必能赢,原本这条时间线会发生的事儿,我把资治通鉴删了删贴上,以确保时间线的大致

  • 历史上的“河朔三镇”,祸害唐朝百年也没被消灭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汉朝,历史解密

    公元763年,即唐代宗宝应二年。这一年对于整个唐王朝来说,无疑是充满转折的一年。因为就是在这一年,历经唐朝三代君主,迁延将近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最终以唐王朝的胜利而宣告终结。但是,和平对于唐王朝来说,似乎只是一个奢望而已。因为,“安史之乱”结束的同时也开启了,中晚唐时期一百多年的历史困局。这是因

  • 李世民最喜欢的大臣是谁?难道不是魏征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魏征,历史解密

    魏征跟李世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哥俩儿一个爱提问题,一个爱听问题,都达到了没心没肺的终极境界,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伯牙子期的最佳搭档,一千多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然而,让无数人都大跌眼镜的是,魏征去世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砸了魏征的墓碑,还把已经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魏

  • 是什么导致诸葛亮劝说刘备一定要赐杀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诸葛亮劝刘备杀了刘封,刘备几经考虑还是决定把自己教育抚养好多年的养子刘封赐死,可是为什么非要将他赐死呢?有个原因导致诸葛亮不得不劝说刘备杀死刘封,而且这个刘封他必须死!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冠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刘封,他原来是冠氏的儿子,可父母

  • 温国的后人都怎么样了?现在都分散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温国,周朝,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的迁徙多是因战争和灾荒而始。温姓的迁徙应从商汤灭温开始,但见于史料上的是商末周初的战乱开始的。据我国著名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和何光岳研究,商末周初有一支温国人迁往了西域的祁连山昭武城。从这支温氏的迁徙,可以看出他们在夏末商初,已经从温地迁出,首先到了今山西、陕西之地,到了商末周初,才 到达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