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是怎么带领士族击败曹氏宗亲的?高平陵之变有多少士族参加?

司马懿是怎么带领士族击败曹氏宗亲的?高平陵之变有多少士族参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983 更新时间:2024/4/5 7:24:32

三国时期,曹魏被我们公认是最强的一方,但也迟迟不能完成统一大业,除了吴蜀联手后实力大增以外,曹魏官员之间的内斗也是非常棘手的。因为曹操广招天下人才,所以身边也是分为士族和曹家的宗亲,原本都是曹氏宗亲独大,但是这批士族来了以后也是削减了他们的势力。最后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彻底击败了宗亲,高平陵之变上曹魏的命运被彻底改写了。

年度大戏《军事联盟之虎啸龙吟》在欢呼中落下帷幕,该剧中最精彩的部分,除了前期的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就是非常详细地将司马懿夺权的高平陵之变通过影视化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高平陵之变在以往的中学历史教材中都是一笔代过,在其他的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对其着墨也不多,但它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高平陵之变后,世家大族,也就是士族,掌握了国家的命脉,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到了士族社会的时代。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士族是怎么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握国家的。

从东汉到曹魏前期的士族发展

士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汉武帝之后的历代汉朝皇帝都推崇儒家思想,到了东汉章帝时期,儒学进入极盛时代。而原来的部分豪强地主,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成为了知识分子并进入到朝廷中任职,之后又控制了地方的人才铨选,这就形成了士大夫家族,也就是士族。

东汉中期的儒学古文今文经典之争是士大夫家族发展壮大的一次重大的机遇。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还在中央设立太学培养熟读儒学的知识分子,而皇帝也通过太学掌握着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太学所使用的儒家经典是用当时通用的隶书写成的,因此被称作今文。西汉末年,有人发现了用春秋时期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这些被称作古文。从此儒学开始分裂成古文今文两派,其中的古文派主要是一些地方的士族。

东汉和帝之后,宦官和外戚轮番掌握中央政权,而这些外戚和宦官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问题,无法领导太学的工作,致使以今文为学习底本的太学逐步衰落。古文学派取得优势,其结果便是地方上的士族掌握了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士族的阶层有了一次非常大的发展。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中央级的儒学大家族,如专习《易》的汝南袁氏,专习《尚书》的弘农杨氏等。

在东汉中后期,一个普通人如果要学习当时主流的儒家经典,进而进入政府当中任职,就必须拜在一些士族的门下以学习儒家经典为名充当“门生”。当然这些“门生”除了跟着士大夫们学习儒家经典,更重要的是通过依附于士大夫,从而在察举中获得优势。而这些门生与士大夫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类似君臣父子一般的私恩关系。随着士族的门生越来越多,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个以某个士族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到了东汉的后期,士族通过掌握地方人才铨选和门生故吏,控制国家的人事任免权;而这些士族本身就在地方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自己的人口,就是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士族又通过学习研究儒家经典,掌握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士族们彻底掌握国家,开创自己的时代就是个时间问题。随着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爆发,东汉中央的皇权随着外戚与宦官集团的覆灭变的名存实亡。士族们的机会来了,而站出来的士族便是汝南袁氏家族的袁绍与袁术。

袁绍曾是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在董卓覆亡之后,袁绍通过自己家族的势力,逐渐成为当时中原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如果不出意外,袁绍统一中原,进而一统天下就是时间问题。但人算不如天算,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实力远远弱于自己的曹操。曹操自己不是士族出身,建立的自然也不是士族占主导的政权。但士族在此时已经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因此曹操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得不利用士族,因此曹操集团内部也有很多的士族为其效力,司马懿就是其中的一位。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爵位。但曹丕相对于曹操来说,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都不能及,要想稳固自己的势力,完成代汉自立的事业,只能是寻求士族的支持。于是曹丕接受了士族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让士族掌握了魏国的文官人事权。当然无论如何向士族让步,曹丕心理清楚,魏国必须是姓曹的,因此在利用士族的同时,又制衡住士族,于是曹魏就形成了诸曹夏侯重兵在握,而文官系统大多为士族把持的状态。

高平陵之变的过程

魏明帝去世后,即位的曹芳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为此曹睿给曹芳留下了以士族为代表的司马懿和以曹氏宗亲为代表的曹爽两位辅政大臣。之后曹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打压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集体,奏请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外示尊崇,实则夺其实权。从正始八年,即公元247年开始,司马懿开始称病不上朝,至此司马懿已基本被曹爽等人排除出权力中枢。

虽说司马懿就不在朝,但其并不闲着。司马懿首先是团结曹魏政权的老臣以及士族势力。魏明帝留下司马懿和曹爽与司马懿两位辅政大臣,其目的在于平衡士族老臣集体和宗室集团。但曹爽架空司马懿打破了这一平衡,士族老臣对曹爽不满的人大有人在。其次就是和自己的长子司马师一起,利用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的身份,秘密训练一批效忠司马家的死士。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爽兄弟几人和皇帝曹芳到高平陵祭拜魏明帝。趁曹爽一行不在洛阳之时,司马懿发动政变。在政变中,司马懿自己率领一部分人去攻占洛阳武库,切断曹爽军队武器来源;司马孚与司马师负责屯兵司马门;司马昭负责领兵监视二宫;蒋济高柔分别负责攻占曹爽和曹羲的军营。以上这些布置妥当后,司马懿在与蒋济一起屯兵洛水浮桥,防止曹爽军队反扑。

在洛阳的事情布置完毕后,司马懿要挟郭太后,以太后的名义罢黜曹爽,同时派人给远在高平陵的曹爽带话,如果曹爽肯交出兵权,曹爽兄弟的爵位仍能保留,还可以在曹魏内部做一位“富家翁”。曹爽兄弟几人在考虑一番后,决定交出兵权。一开始司马懿还是善待曹爽等人,但没多久,便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诛三族”,曹爽集团中的何晏、丁谧、邓飏等人皆被杀。

士族是如何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握国家命脉

东汉末年之时,士族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但随后的三国却都不是士族建立的政权。曹丕建立的魏国是曹魏是曹氏集团与士族集团联合掌权;蜀汉则是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寒族势力打压当地的士族;而东吴则是孙氏集团与东吴地区的士族结成利益共同体,只要皇政权在孙氏手里,其他的都可以由士族掌控。

三国当中,曹魏实力最强,只要不出意外,曹魏统一天下就只是时间问题。高平陵之后,曹氏集团的代表曹爽将兵权交给了士族集团的代表司马懿。至此,士族在获得经济基础、人事任免以及意识形态后,又掌握了当时中国最强的军队。而曹魏的皇帝曹芳只是小孩,根本无亲政的能力,在曹爽一派被彻底诛灭后,朝堂之上基本都是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掌控,至此,曹魏政权完全士族化,就只剩下皇帝是名义上的寒族出身。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给自己取代曹魏积累威望,挥师灭蜀,公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从此士族建立的西晋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士族时代的来临

以司马氏为首士族在建立西晋并完成统一后,士族的时代到来。就在西晋统一的这一年,司马炎下令实行占田荫客制,允许士族能够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在法律上肯定了士族的经济特权。

在经历了西晋太康年间的繁荣后,这些士族们认为天下已安,开始迅速腐化堕落,于是就出现了西晋时期的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在掌控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后,士族们又开始玩起了玄学,不讲求实际的学问。

就在士族们的腐化堕落中,司马氏开创的晋王朝在公元420年被寒族出身的刘裕所取代。当然,士族还没有这么快退出,宋齐梁陈四朝乃至后面的隋唐的皇帝虽不是士族出身,但士族仍然在朝廷中有着相当大的实力,掌握着一定的人事任免权。直到唐朝灭亡,士族才完全从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消失。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时期李世民是如何让四方臣服的?李世民有哪些本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唐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朝代,最开始的唐朝雍容华贵,社会太平,其实这些都离不开当时的皇帝英明决策,最主要的还是李世民了,当时的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政权,杀死了自己的哥哥,逼迫自己的父亲让出皇位给自己,其实,小编觉得李世民这位皇帝还是有两下子的,我们今天就一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并不是武则天,只能排到第三位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武则天吧,武则天称帝这个事情我们也不得不想到慈禧太后她不称帝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得说回来,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这件事情,其实中国历史上武则天并不是第一位女皇帝了,而是另有其人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武则天这个人想必

  • 秦始皇疑心那么重,为什么没有怀疑赵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作为帝王,一般都会有疑心,对待身边的人,尤其是很有可能造成威胁的人,总会怀着一份提防的心思,没有能力便罢了,这种人就算有心也掀不起浪,可是对于有能力的人,不管有没有心,总是不放心的,如果这个人的才能值得用,那可能就更糟糕了。秦朝时期,秦始皇能够一统天下,识人的本事应该是不低的,但是为什么他

  • 灭亡西晋的前赵为什么这么短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前赵可能很多人不太知道这个朝代,小编也不知道这个朝代,但是这个朝代其实就是灭亡了西晋的朝代,而且还把司马懿的尸体从坟墓里面扒出来鞭尸的朝代,这样看来这个朝代好像还比较的狠心的啊,这样的朝代治理国家的话那也应该是有条不紊的,但是最后前赵也还是非常的短命,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

  • 古代募兵制与征兵制是一样的吗?两者有怎样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现在都说当兵无比光荣,能够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一件事情,当然了,现在的参军是本着自愿的原则,择优录取进入部队参加军旅生活。其实,在中国古代便有了参军的相关活动,在中国古代有募兵法和征兵法,那么,这两种是一个意思吗?其实,募兵法是一种更加专业的队伍,由国家提供相应的保障,我

  • 张良身为"谋圣",为什么韩国还是被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张良“谋圣”的名号,很多人都听说过,虽然说这其中不乏后世人对他极大的吹捧和抬高,但是如果没有点真本事,再怎么抬也还是抬不上台面,张良本人的能力,一定是足够厉害的。但是,他既然能够辅佐刘邦争夺天下,那么战国时期,自己的祖国韩国还在的时候,为什么他没能保住韩国?他刺杀秦始皇为什么

  • 荆州为什么在历史中一直是很重要的位置?得荆州者真的就可以得天下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看三国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就是得荆州者得天下。其实仔细看看荆州的地理位置,在各朝各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荆州如此重要呢?当然古代的荆州要比现在大的多,是几个省的总和。荆州最大的关键就是四通发达,对于进队的部署和进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古代时期的荆州,一起来看看吧。荆

  • 马邑之谋是什么?失败后汉武帝为何非杀王恢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大汉的盛世,在面对北方异族的虎视眈眈,能够开疆拓土,北御匈奴,可以说在文治武功方面很是成功。然而我们往往注意到的都是成功的结果,却很少关注背后的过程和努力。在与匈奴的对战中,曾经西汉大臣王恢曾谋划过一次针对单于的计划,名叫马邑之谋,最终却失败被汉武帝赐死,那么问题来了,马邑之谋到底是

  • 为什么子婴只称"秦王",而不是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秦二世而亡的说法,是很多人都接受的一种,但其实在胡亥之后,子婴也是第三任的国君,可是不管是现在还是当时,只有很少的人才会叫他“秦三世”,大部分时候,都会称他“秦王子婴”。这就让人不明白了,既然是作为皇帝一样的存在,为什么还要这样叫?“王&r

  • 历史上河朔三镇是怎么形成的?河朔三镇后果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唐朝的历史,最开始的唐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朝代,因为唐朝最开始的皇帝们都非常的用心治理国家,比如李渊李世民对于唐朝的发展都投入了自己很多的心思和功夫。到了中期皇帝们都沉迷在繁荣中无法自拔无心朝政,使得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当时唐朝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动摇,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