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官员上朝用什么语言交流

古代官员上朝用什么语言交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006 更新时间:2024/1/20 23:00:13

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说的是什么话,是方言还是普通话呢?其实说道这个问题,首先方言肯定就是不可能的了。中国地大物博,北方人说话南方人听不懂,南方人说话北方人听不懂,广东人说话四川人听不懂,而朝堂上的官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所以方言肯定不可能。然而,接下来的问题是,古代有普通话吗?

一:古代“普通话”的由来

“起初,天下只有一门语言,人类全说同样的话”,这句话虽然来自于传说,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说。

单拿上古来说,也就是夏、商以前,那时候还没有辽阔的疆域,天下也只集中在古中原地区,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带。当时的国与后世的国不同,还只是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统治者又都集中在那几个家族。

这一点五帝本纪当中尤为明显,五帝是谁?黄帝颛顼帝喾帝、舜帝,其中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是帝喾的次子,舜,曲里拐弯的攀起亲来,也跟黄帝有亲,因为他的五世祖穷蝉,就明明白白的说明,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儿子。虽然到舜这一辈儿已经没落,但最终还是当了尧帝的女婿。

其后,传到夏,传到商,传到周,不管他们通过哪种方式得到江山,但,哪一个跟黄帝没点关系,总之呢,江山就在这几个家族当中换来换去,辅佐的官员呢,又是所谓的世卿世禄制,老子是官,儿子是官,孙子也是官,如此长久以往,结果就出来了,什么结果?

相同的地域,相同的人群,相同的职业,自然就衍生出了相同的语言,以中原口音为基础的语言,后人称之为“雅言”,古代的“普通话”就这么来了。

二:有关“普通话”的奢望

原先疆域不那么辽阔的时候,“普通话”是不需要推广的,为嘛?

古代的“普通话”起源于上层,他们一辈辈传下来,自然很容易接受,也不需要怎么去刻苦努力地学习,但天子、官员之下的老百姓呢?这就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怎么个有关法?

老百姓自来以农耕为主,农耕意味着与土地有关,土地又是不会流动的,这就意味着,大部分老百姓一生当中,很少走出本乡本土,基本跟外界不会产生什么交流,偶尔跟外地来的商贩做做生意,打几个手势也就够了,哪里还需要专门去学习当时的“普通话”,更何况,学习需要成本。

这种成本,在知识被上层垄断,成为贵族特权的古代,尤其是上古,更是一种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夏商以前,根本不存在什么“普通话”推广的问题,“普通话”只在一个小圈子里交流。

后人之所以将其称之为“雅言”,主要就是因为,这种语言,犹如后世欧洲流行的拉丁语,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贵族、官员才掌握的语言,被贵族、官员垄断,寻常老百姓即便有幸听到,也只是听个稀罕,根本不敢有别的心思,因为那是一种奢望,当然,这种情况不是没法改变的。

三:古代的“文字下乡”

西周建立之后,施行“分封制”,当时所谓“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疆域扩大,为了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西周打周武王开始,分封子弟、贵戚、勋臣为诸侯,而且几乎涵盖整个儿天下。

从文化上来讲,后人将之称为“文字下乡”,什么意思?

字怎么通过这种分封带到地方暂且不论,单说“雅言”,也就是所谓的“普通话”,这些个诸侯下乡,到地方之后,又分封一批子弟、亲信当大夫,大夫又将他的子弟、亲信分封下去,分封到士,如此一层层向下衍申,“普通话”适用范围扩大,终于从天上掉到人间,从天上掉到人间有什么要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广东经济发达,导致广东话成了人们争相模仿的语言,那时候走到街上,能说一句“毛毛雨啦”就成了一件很有面子的事,现代人如此,古代依旧如此,雅言是有身份的人才说的话,那么,为了跟有身份的人打交道,人们便有意无意的开始模仿,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便有了一定的基础。

恰在此时,春秋时期的孔子,孔老夫子非常合适地出现了,孔老夫子都干了些什么?

开私学,编校《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经,就是以雅言为标准,雅言这个概念,也是他提出来的。

开私学让普通老百姓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以雅言为标准编校《诗》、《书》、《礼》、《春秋》等,古时读书,首先提倡朗诵,讲究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是呢,就在这种朗诵当中,“普通话”逐渐流传开来。

史学家许绰云做过这样的统计,春秋时身份低微的人进入上层的,约占官员总数的26%,战国时达到了55%,几乎是春秋时期的两倍,为什么会如此呢?

跟古代“普通话”的推广有很大的关系,春秋,孔子的学生子贡,在一年的时间内,山东、江苏、浙江,山西跑了个遍,游说鲁、齐、吴、越、晋,能的“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将天下搅个乱七八糟,战国,苏秦、张仪等,楚、燕、魏、齐、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为什么?如果没有“雅言”,没有西周初期的“文字下乡”,没有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他们说话,人家能听得懂吗?

当然,这时候的推广还是下意识的,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而这一情况,到汉武帝时期,才发生彻底的改变。

四:汉武帝如何推广“普通话”?

也就是说,西周实施“分封制”后,古代“普通话”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时尚,孔子办私学,编《诗》、《书》、《礼》、《春秋》,让普通老百姓有了学习古代“普通话”的机会,从而也造就不少人才,为用人制度从世卿世禄制转向“士族大夫制”,出现一批平民出身的政治精英打下基础。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废除分封,大力推行郡县制,从而让士人进入朝廷成为主流,当时呢,秦始皇为了更多地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除一统文字之外,还一统教材,编发李斯、赵高、胡毋敬等编校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并号召老百姓“以吏为师”,从官吏那里学习字的写法、释义、读音,客观上,为推广古代“普通话”做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制度虽然不错,奈何秦国国运太短,短短十二年即宣告灭亡。

致使好多改革半途而废,其中就包括推广古代“普通话”,当然,当时称之为与“书同文”并列的“字同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汉朝,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面临什么状况。

西汉立国之初,以功臣、宗室为主干力量,吕雉之后又加了个外戚,汉文帝时期,功臣因自然规律的原因大部凋零,汉景帝时期,宗室也因自然规律的原因与朝廷反目,直至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功臣、宗室都靠不住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外戚,汉武帝上台之后尤其如此。

外戚虽然是一家子,但,她也是有私心的,而且私心还很重,对这一点,汉武帝是深有体会的,什么体会?

老祖母窦太后窦漪房怎么左右朝政,怎么替皇帝做主他是深有体会的,不然的话,心爱的韩嫣能死吗,况且,事事都依靠外戚也不利于平衡,本着这样的原则,汉武帝觉得,自己迫切的需要人才,然而,人才怎么来呢?

前124年,窦太后死,汉武帝亲政约十年之后,听从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什么意思?

京城长安兴办太学,任用董仲舒等一班大儒为经学博士,大范围地传授五经,也就是孔子编校的《诗》、《书》、《易》《礼》、《春秋》,前面也说了,五经以“雅言”,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为标准,从此,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便从国家层面上予以保障。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一个小小的太学,能对古代“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什么作用呢,

五:太学的作用

别小看太学,在推广古代“普通话”方面 ,几乎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且影响还极为深远,那么,太学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太学生,也就是博士弟子是怎么来的?自愿报名,招来的,考来的?错,太学生的录取方式是:地方郡县推举,而且还有数额限制,起初,一个郡至少50人,后来,觉得50人很不解渴,便发展到200人,1000人,甚至更多,如此一来,太学的规模逐步扩大,到东汉末年汉桓帝时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000余人。

那么,这30000余人有什么作用呢?

太学生学成之后,一般有两个去向,学习好的自然是朝廷里当官,为天子服务,那么,学习不好的呢,当然也不能闲着,他们另有去处,哪里?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让这部分差生顶着太学生的身份回到原籍,回到原籍干什么,依旧两个去处。

第一个,从西汉开始,朝廷就有异地为官的原则,要求,地方郡守、县令必须用他郡之人,可问题是,外地人过来之后,语言不通,情况不熟,很不利于开展工作,不利于开展工作怎么办?

朝廷另一项很贴心的规定出炉了:属官必须用当地人。那么,这批当地人该用谁好呢?自然要以到过京城,会讲“普通话”,又熟悉地方事务的太学生为优先考虑对象了。

也就是说,太学生回到地方,照旧有可能进入官场,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实在没有这种运气,或者只想采菊东篱下的高人呢?

也不是没有活路,太学生的身份让他有资格教书育人,太学生在地方上可是了不起的存在,他们当老师,地方上有志于子女成才的家长,能不趋之若鹜吗,古人也会交智商税,更何况,给太学生叫智商税,是不会白交的。

如此一来,这些个太学生怎么着都不吃亏,成了地方上人人争相效仿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成了推广古代“普通话”的种子,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致使古代“普通话”越传越广,越传越广,逐步发展成唐宋以后的“官话”。

当然,几千年的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但大体趋势就是如此。

所以,古代官员上朝,官当然是用普通话,加引号的普通话交流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青铜门后的终极秘密是不是长生不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青铜门后的终极秘密到底是什么?很多读者认为终极的秘密就是长生不老,因为黑瞎子就是在穿过青铜门后才长生的。不过陈文锦也进过青铜门,很显然,陈文锦并没有长生不老。其实青铜门终极的秘密并不是唯一不变的,面对不同的人,终极的效果也会不同。《盗墓笔记》小说中有很多内容都已经暗示了这点,那下面就来和大家分析看看

  • 现在还有出生于清朝的人吗,有什么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而距离现在最近的“古代”就是清朝末年了,但其实清朝灭亡距离现在也不过只有一百零几年而已,如果有老人的年纪超过了这个年限,他就是出生于清朝时期。那么现在究竟还有没有出生于清朝的人健在呢?他们又生活在什么地方

  • 古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去过兵马俑的朋友们都会发现,兵马俑的身高会比游客要高出很多。慕尼黑大学的一名教授曾经就专门统计过兵马俑的身高,其实说得更严格一些,应该是尺寸,这个教授统计了733个兵马俑的尺寸,他发现最高的兵马俑一米87,最低的兵马俑1米66。这700多个兵马俑如果算一个平均身高的话是1米77,2012年中国成

  • 3000年前方便面长啥样,是如何诞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每当春节来临之时,陕西的礼泉县人民都会吃一种特别古老的面食,这便是“烙面”。烙面的历史最早能够追溯到商末周初时期,其优点为存储时间长、食用方便等等。此面条用热水或高汤冲泡一下就能够食用了,可以说这就是“古代版的方便面”。那么这种“3000多

  • 元灭吐蕃之战详细经过和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元灭吐蕃其实很多人也都知道的,也还是有很多的故事的,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那么也有人要问了,这个元灭吐蕃之战详细经过和意义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吐蕃被蒙古征服,比较类似于『无血开城』。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角是窝阔台次子、西凉王阔端和吐蕃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1230年代,正值窝阔

  • 斯大林的替身是谁,有多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斯大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前苏联的领导人。对于斯大林,不论是功臣还是独裁者,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肯定是有无数人惦记着自己的地位的,黑暗中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正盯着自己。既然是改革就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了自己能更好的坐稳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有更长时间可以作为,找替身自然是必要的。1、

  • 契丹人后来演变什么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内的各个民族复杂多样,自古一直传承到现在。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很多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有些是因为居住的地域相近,有些是因为两族通婚,但是更多的还是保存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过在从前的古代,中国并不只有这些民族,只是有许多民族因为天灾或者人祸而逐渐地消失在了历史

  • 宁古塔有多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宁古塔,不知道的人可能以为这是一座塔,但其实这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宁古塔在如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现在当地还有一个宁古塔将军旧址和宁古塔历史文化博物馆。宁古塔也不是一座监狱,流放过去的人,就是在当地生活,但是却是奴隶身份,日子过的很惨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要蹲到监狱里

  • 熊出没95集有鬼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熊出没的时期,话说在看到这个95集的时候,感觉到了非常的疑惑,那就是有人说了,这个熊出没95集里面好像有这个鬼了,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1、熊出没95集有鬼是真的吗并不是真的,这个熊出没95集里面并没有鬼哦,全都是假的,我们要相

  • 宋美龄临终前说我一生对不起三个男人,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宋美龄,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不会很陌生了。宋美龄于2003年去世,享年106岁。有人说,宋美龄在临终之前说过:“我一生当中对不起三个男人”。虽然说这句话说没说没有任何记载和出处,不过我们通过回忆宋美龄的医生,不难发现她对不起的三个男人。而且这三个人都是近代历史上的大人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