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侯乙编钟共有多少个,属于八音中的那种音

曾侯乙编钟共有多少个,属于八音中的那种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486 更新时间:2024/5/5 23:22:48

湖北省博物馆在1986年3月29日,与中国唱片总公司进行合作,对我国的出土的镇国之宝曾侯乙编钟进行了音响录制。为了绝对的安静,这场录制从半夜2点钟开始,室内温度维持在十八摄氏度,国产音叉,a等于440赫兹。这一次录音惊掉了无数人的下巴,因为这个战国时期的乐器有着完成的12音体系以及7声音阶,跨五个半八度!

曾侯乙编钟

这可是战国的乐器!

这可是战国的乐器!

这可是战国的乐器!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战国时期全图

一、两千多年前的逆天绝响

这个逆天的乐器更像是天外来客。

曾侯乙编钟,在它奏乐的时候,华夏文明还没出现第一位皇帝。

1977年曾侯乙墓被发现,1978年编钟出土,后来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时的情形

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整体总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曾侯乙编钟运用合金材料,铸件形成"合瓦形",一锤下去,编钟能发两个音。

其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都遵循着非常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

曾侯乙编钟讲解(来源于网络)

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而它的音域,更是吓人,比今天的钢琴,只少了高低各一个八度。

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演奏了《东方红》、古曲《楚殇》、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国际歌》等乐曲。

重新向世人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

曾侯乙编钟甬钟斡部猴首龙身装饰

1997年,在香港回归仪式上,曾侯乙编钟(复制品)又一次奏响,震撼寰宇。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颁奖音乐,就是由古编钟原声和玉磬的声音交融产生。

曾侯乙编钟错金铭文

二、从分封到郡县,蓬勃了音乐

在曾侯乙的音乐世界里,让那些天天搞着合纵连横的战国操心家们,很是黯然失色。

曾侯乙编钟的出现,也让很多人开始怀疑,2000多年前的生活,真的极为乏味么?

曾侯乙编钟侧面

周朝,是分封制王朝,和后来封建王朝的郡县制明显不同。周天子会给宗室贵族分封领土,即为诸侯国。

诸侯国里,军队、税收、官吏任免,均是自治,天子都没法进行实质性的干预。

直到商鞅变法时,诸侯国秦国才开始放弃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始皇扫六合之后,才将郡县制推行天下。

商鞅变法

也正是从分封制逐渐向郡县制过度的特殊时期,封建层级的等级分明导致礼乐分明。

礼乐,有礼有乐,才渲染出如此灿烂的音乐。

能歌善舞也是这个时代上层社会的基本要求。

曾侯乙墓铜鉴缶

三、曾侯乙,名气实在有点小

曾侯乙,不姓曾,而是贵族大姓姬姓。

曾侯乙可以理解为人名,但和今天的人名又不太一样。

湖北地图(随州为曾侯乙墓出土地)

"曾"是周天下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大体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随州市,是周天子镇守南方的重要棋子。曾也是曾侯乙的"氏"。

"侯"是曾侯乙的身份,诸侯国国君。

"乙"是曾侯乙的"名"。

曾侯乙,简单概括,姓姬、氏曾、名乙。

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十六节玉佩

曾国实在有点太小,导致曾侯乙在周王朝根本排不上号,战国七雄没有它,也不像吴国、越国这样小有名气。

正史中鲜有记载,直到夏商周断代工程时,才被金岳霖的学生李学勤找到片纸史述。

李学勤

四、曾侯乙墓,惊掉下巴的大发现

曾侯乙墓的发现,可以说让全世界的史学界都"咣当"一声,下巴掉在地上,再也没有捡起来。

就是这个名不见经的诸侯墓中,出土了礼器、乐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1.5万余件!

曾侯乙墓内外棺椁

除了文章开头说的曾侯乙编钟,还有众多国宝级神物:

重达2156克的金盏,这是出土最重的先秦金器;

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图;

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竹简;

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酒器。

曾侯乙涂漆箱

可以说,战国时期,王侯级别的墓,只要没有被盗,那都是世界级的发现。

曾侯乙墓的发现,满足了考古学家对战国王侯墓的绝大多数幻想。

曾侯乙云纹金盏

五、能出土这套编钟有多不易

曹操,一代枭雄,做事经常不按套路出牌。

为了征战天下,供养庞大的军队,曹操想到了一个得到军饷的好办法:盗墓!

而且还弄得名正言顺,开发了两个职位: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

这可是"盗墓国家队"。

摸金校尉符(后世仿艺术品)

重要的是,曹操带坏了社会风气,一时间,各朝各代大墓"十室九空"。

战国各诸侯墓同样惨不忍睹。

东周、魏国、楚国的被盗,能发掘出的部分,价值很小;

齐国、秦国、赵国、燕国的未发现、未发掘或未完整发掘;

韩国的胡庄大墓发掘时仅有几十件文物;

战国能拿得出手的大墓,寥寥可数。

曾侯乙尊盘细节

直到1977年9月,在湖北随县东团破,某单位扩建营房,开山炸石时发现地下有褐色泥土,才揭开了传奇大墓的神秘面纱。

公侯伯子男,宫商角徽羽。一曲编钟,萦绕千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人是怎么吃火锅的,用的是什么佐料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汉武帝的哥哥江都王刘非的陵墓当中发现了“五格濡鼎”,根据史学家的分析,通过其结构来看,推断出这是古代时候的火锅,这要比魏文帝的“五熟锅”还要早了三百到四百年。说道这里,不禁想知道,古人会吃什么锅底呢?三鲜?番茄?麻辣?会吃香菜吗?会用葱姜蒜这些调料吗

  • 为何庞德不算三国超级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庞德在三国历史上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将了,原本追随马腾,后来投靠张鲁,又归降刘备,最后归降曹操,而《三国演义》里所写的庞德,最后也是在襄樊之战的时候,被关羽斩首。不过庞德和关羽斗了一百回合,在关羽手下能走过这么多招,可见庞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那庞德算不算是三国的超级武将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

  • 推恩令真的无法可解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汉朝时期,汉武帝为了削藩而颁布的推恩令,千百年来人们对推恩令的看法不一,但有一种说法认为,推恩令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强的阳谋,诸侯明明知道这是为了削弱他们的权力,可是却根本没有任何办法,皇权也因此得到了加固。但推恩令真的就没有解吗?如果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推恩令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呢?今天就

  • 女娲为什么是人首蛇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女娲在中国神话故事中,被认为是全人类的创造者,千年间都是以创世女神的身份存在。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过在一般人眼中,像女娲这样的神话人物,其形象也是和常人无太大区别,但在古籍中,女娲其实是人首蛇身,上半身是人,但下半身却是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蛇这个动物在古人眼里究竟有着怎样的

  • 胡夫金字塔数字巧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说道古埃及金字塔,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这是世界奇迹之一,而且也是几大奇迹中最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一个。至今为止,很多人都无法明白,为何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一个科技极端落后的时代,他们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强大运输能力才能运送数百块上万吨的巨石的呢?最终还用这些巨石建造了金字塔,并让其矗立千年不倒。对于

  • 良渚古城遗址是什么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阿塞拜疆的首都举行。在这天,我国审议通过了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到了《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次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申遗就获得成功,或许正说明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特殊性。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称良渚是“最古老的杭州”。那么它到底有多早呢

  • bno护照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bno护照的事情,这个事情其实也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毕竟是历史遗留的东西,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仔细的分析看看,看看这个bno护照是什么意思,bno护照不承认了有什么影响吧,比较重要的东西,欢迎大家揭秘看看!1、bno护照是什么意思bno护照是:英国国民(海外)护照。英国国民(海

  • 博物馆镜子为什么都是反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在餐馆历史博物馆的时候,但凡是遇到了古代镜子的展览,全都是以镜子的背面展示给人们的,那么为何只展示背面呢?很多人说那是因为这些镜子很多都是古墓里出来的,是古人的陪葬品,同时还与风水有关,所以在博物馆中展示镜面对人会有些不妥,会让参观者感到心里不舒服,而且也比较诡异瘆人。不过小编在这里要说的是,以

  • 哪些地方的福字要正着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马上就要迎来2021年春节了,相信很多朋友都会给家里布置一些福字和春联。不过关于贴福字还是有很多讲究的,不少年轻朋友都会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到底哪些地方的福字是要正着贴,哪些地方的福字又要反着贴呢?那下面就和各位讲讲福字的正确贴法,也希望大家能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阖家安康。有需要的话就赶快来看

  • 崇祯上吊的大槐树为什么要用铁链子拴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3月17日,此时的北京城已是火光冲天,在第二天的夜里,崇祯帝与太监王承恩上了煤山。苦苦等待数日的吴三桂援军始终是没有来,而此时的农民军已经攻到了彰义门,对此崇祯只能哀声长叹。当夜他返回皇宫,赐死周皇后和袁贵妃等妃嫔数人。19日,李自成正式杀入北京,崇祯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