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科举制度是怎样的?达到历史最公平时期

宋朝科举制度是怎样的?达到历史最公平时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532 更新时间:2024/2/7 15:41:36

历史上真正的科举制,是从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开始。不过在此期间,科举制虽然给了平民一个晋升的机会,但其中还是存在诸多限制,直到宋朝时期,才迎来了一个最为公平的科举制。宋朝科举不仅匿名,而且严格到有专人负责把考卷上的文字重新抄写一份,在来评分,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从字迹上作弊。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宋朝的科举制度,究竟是如何完成变革的。

正在热播的大剧《知否》,讲述了官宦庶女盛明兰的励志传奇,剧中俊男靓女云集,感情戏也颇令人瞩目。其中,盛明兰的初恋小公爷齐衡,靠着温润如玉的人设,一经出场,便吸粉无数。

齐衡的母亲是平宁郡主,他既是齐王府的二公子,也是汴京城有名的才俊,素有人中龙凤的美誉,妥妥的富二代加痴情美男加超级学霸的综合体。

但这样高端的配置,也无法回避小公爷在第一次科举时落榜的尴尬。

在剧中有这样一幕:小公爷、顾二叔、盛家的两位少爷,都去参加了科考,但到了放榜那一天,小公爷和顾二叔都落榜了。

顾二叔是因为替人打抱不平,而小公爷为什么也会落榜?

一、欧阳修的改革

《知否》原著是历史架空剧,没有明确交代时代背景,不过根据东京汴梁、老皇帝无子被群臣逼立太子等剧情,基本可以确定小公爷参加科举那年,是在宋仁宗当政时期。

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也是一代贤君。其朝中的文臣灿若星辰,而这批人里,能直接给小公爷的成绩造成影响的,就是一代文宗欧阳修。

欧阳修任科举考官时期,倡导言之有物平实厚重的文风。

这种文风偏哲理思辨,思想性大于观赏性。而小公爷之所以有人中龙凤的美誉,多半是凭着文章中的辞藻音律见长,遇到这类考官,也会一筹莫展。

果然,剧中对小公爷文章的评就论是辞藻华丽却缺少筋骨。

二、科举制的变化

此外,宋代的科举制度,较此前也有相当大的变化。

科举制度首创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经过近400年的演化,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时期,在原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考试的程序和形式予以了完善。

1.防考场作弊

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朝廷下诏废除唐代的公荐制,所有考生通过科举应试,不得作弊,违者“重置其罪”。

2.防阅卷徇私

到了宋太宗时又新出一招:考试完毕后,将试卷上考生的信息全部用红纸糊起来,使阅卷者不知考生的身份,以避免徇私。(直到今天,高考还沿用这种方法,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随后发现有考生在试卷中作标记、暗语等,阅卷者还可以通过事先约定的暗号来识别考生。

到了宋真宗时期,朝廷直接放出大招:由专人依据试卷原文誊抄一遍,交由校勘官核对,确认无误后再交由副考官核定。

最后,朝廷还煞费苦心的增加了御前殿试环节。即中榜者汇集于殿前,由皇帝亲自出题,随机应对皇帝的提问,中选者方能晋级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不过这些对于贵族出身的小公爷而言,基本可以忽略,除了文风套路不符,穿越回宋朝,如果真有小公爷落榜,应该归结于下面这个原因。

三、抑制政策

隋唐时代的科举还遗存着门阀之风,即政治上的人事任免几乎被世家垄断。

宋太祖立国后,鉴于前朝衰亡的教训,有意在录取时抑制世家子弟:“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凡是官员的孩子,考中者还要重新登记名册,再考一次。

一方面朝廷对世家予以压制,另一方面又为寒门子弟打开了方便之门,当时天下战乱方定,一些地域偏远的农村学子因为没有路费,不得已放弃了考试。

针对这种现状,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特意下了一道诏令:为四川、湖北等偏远山区的考生发放考券。凭着这张券不仅可以免费使用驿站的车马,还能食宿全包,一路抵达京师。

这样政策的制定,对小公爷这类人至少造成了两处影响:考试难度增加了和竞争对手增多了。

更何况,当朝皇上他爹宋真宗,还以帝王之身亲自熬制心灵鸡汤,将天下读书人撩拨得那叫一个踊跃,这碗鸡汤的名字叫《励学》: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意思很浅显,放到现在也很励志。

四、寒门学子的春天

在一千年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宋代是对寒门学子录取比例最高的朝代。

有学者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的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是唐至五代时期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在这10万名录取的进士中,平民出身的占据50%以上。

根据南宋时期的《登科录》记载: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朝廷录取了601名进士,其中平民出身的417名,官宦子弟184名,这个差距证实了当时的政策确实存在倾斜。

宋代以后,科举落榜已成了文人生命里的寻常。大部分人终其一生,连个秀才都没混上,《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耗费了大半辈子考中个举人,还高兴的发了疯。

清代康熙年间山东的一个老头,从19岁那年一直考到老,75岁病死时还是个入门级的童生,他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和这些人相比,小公爷只不过落榜一次,简直就是锦鲤附体,人生开挂。

故去的武侠泰斗金庸先生,生前曾对媒体说,如果可以穿越,他最希望回到宋朝,因为那是文人最好的时代。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不过老先生是浙江海宁的望族出身,真要是回到宋朝,结合上文所述,他所面临的科举压力,并不比小公爷少。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赵构说的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赵构其实大家也都应该知道的,那就是他还是很有个性的一个人,他更多的我们也不多说了,来说说他在岳飞灵位面前说过的一句话吧,话说赵构在岳飞的灵位面前说过一句“非卿不忠,非朕不明”,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还有这个赵构到底想表达什么呢?下面就这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

  • 杨坚是如何成为隋朝开国皇帝的?只是因为运气好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有人说杨坚并无篡位之心,只是运气好,让他成为了隋朝开国皇帝,难道真是这样么?如果一个人运气好到,能让皇位自动掉到他的头上,那是要修上几世的福气才成啊。杨坚有他的幸运之处,但想要成大事运气也要摆在计划之后,杨坚也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才让他有机会登上皇位。最近有几部历史剧,应该也会让大家更加了解杨坚的一

  • 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都有降将,为何十二虎臣却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其实还是挺给力的,很多人都看得十分的火热,毕竟都是大英雄啊,但是如果仔细的分析你会发现,那就是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其实里面都是有很多投降的人,也就是说是以前阵营里面的,那么有的网友也问了,反观这个江东十二虎臣好像并没有降将这一说啊,那么这到底是这么回事呢?下面就这这个问题我们一起

  • 曹操送关羽赤兔马仅仅是为了招揽他吗?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曹操其实大家也应该都知道的,那就是这个人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他非常的爱惜人才,话说关羽就是曹操非常想得到的一位人才了,当时关羽在曹营要走,曹操用了赤兔马来挽留关羽,其实这就是一种挽留人才的表现,但是为什么单单只给赤兔马呢?不是还有更多的东西吗?下面就这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 假如关羽在华容道真想杀曹操,那么真的杀得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说道曹操有了当时的成就,其实关羽也是有话说的,毕竟在华容道是关羽放他走的,当然了这也是因为曹操对关羽不错才换来的,也说明了关羽这个人有真性情的人,非常的重义气。但是这些我们也不多说了,我们来说说一件假如的事情,假如当时曹操在华容道,关羽非要杀曹操,关羽能成功吗?下面就这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 秦始皇和汉武帝有何差距?秦朝国运终不能持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喜欢把秦始皇和汉武帝拿出来做比较,毕竟两位都是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不过对比秦朝和汉朝的命运,秦朝存在的时间简直太短,这也是因为秦始皇在最后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导致秦朝走向衰败。秦始皇固然有他伟大的一面,但也有顽固、固执的一面,他把自己的生死看的太重,或许是因为秦

  • 韩信死后萧何说了什么?萧何此举是不是为了自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韩信是萧何追来的,最后断送韩信性命之人也是萧何,不禁令人唏嘘。很多人说,最后萧何帮助吕后除掉韩信是为了自保,那历史上真是如此么?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萧何跟刘邦之间的信任也出现了危机。刘邦对于萧何的信任,正好处在张良韩信中间,如果萧何走错一步就会断送自己的前途。韩信死后,萧何也是痛哭并且说出

  • 吕布死后,好人妻的曹操为什么没有霸占貂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好人妻,这在《三国演义》当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基本上曹操身边的原本都是其他人的妻子,战败之后都被曹操虏来。但是在书中还有一个绝世美女,吕布的妻子貂蝉。这个人虽然在历史上不存在,但是在小说当中也是存在的,可为什么一向好人妻的曹操却没有把貂蝉收来?以《三国演义》的角度出发,曹操这样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南北朝时期,是如何形成三国鼎立局势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期。全国被分成了南朝和北朝,到了后期南方以陈朝为首,北方则是北齐和北周共存,又形成了一个三国鼎立的局势。当时北方政权是将汉族和鲜卑族进行了融合,鲜卑皇帝主动提出要进行汉化,而有些汉人则进行了鲜卑化,这种改变如果仔细研究的话,还是挺有意思的。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北齐和北周

  • 曹操不怕被人骂,但是为什么要杀了骂他的孔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人眼中,曹操一向都是一个什么都不怕的人,他不担心天下人对他的看法,骂他的人很多,他也都不放在心上,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是在这众多骂他的人当中,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三四岁就懂得谦让的孔融。孔融长大之后经常和曹操对着干,但是曹操为什么对其他骂他的人都不在意,偏偏最终要杀了孔融?孔融究竟是因何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