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为什么杀掉伏皇后,只是因为她谋反吗

曹操为什么杀掉伏皇后,只是因为她谋反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43 更新时间:2024/1/25 9:43:06

伏皇后,是东汉末期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的皇后,汉献帝我们知道,算是一个傀儡一样的皇帝,而在面对曹操的时候,他也还是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伏皇后名义上是被曹操以谋反的罪名处死的,曹操竟然能够处死皇后,可见他的权力究竟大到了何种地步。但,伏皇后真正的死因,真的是所谓的“谋反”吗?

1.建安十九年,汉献帝的伏皇后被废,“下暴室,以幽崩”,罪名很蹊跷,“阴怀妒害,苞藏祸心”。这是汉末最著名的一段公案,《后汉书》用“假为策”三字作了注解,暗示曹操对这位弱女子下如此狠手,有些莫名其妙,吕思勉先生曾怀疑另有隐情,曹操杀之属于不得已,有为其开脱之嫌。

此案并不复杂,只是细节经不起推敲。《后汉书》说,董承父女因衣带诏被诛,“(伏)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裴注《三国志》也说,“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可见主要证据来自一封书信,那么,伏皇后到底写信没?董承的事情,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年),伏完死于建安十四年,如果确有这封书信,它是如何传递出去的?汉献帝投靠曹操后,“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曹操的耳目太多了,后宫搞什么小动作,不用过夜,曹操就会知道,那几年怎么没被发现?十四年后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伏皇后的父亲伏完,是个学者型官员,深谙保身之道。比如建安元年,他以皇帝老丈人的身份出任辅国将军,仪比三司。但他认为“政在曹操”,自己需要避嫌,于是主动请辞,转而担任一些没有实权的闲职,得以善终,如果确有这封要命的书信,恐怕早付之一炬了,他不可能不为女儿的安危考虑。

也许这封信原本就子虚乌有,伏皇后很冤!

2.另外,《孝献帝纪》的一则记载也让人狐疑:“(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二十年春正月甲子,立贵人曹氏为皇后。”算算时间,短短36天,了结一个要案,册立一个皇后,这么短促,曹操急个什么劲呀?问题和目的,大概都在这儿。

实际上,建安十八年曹操做的几件事,已然预示了这个结果:

其一,将全国十四州合并为九州,以巩固自己作为丞相驾驭地方的权力。

其二,将原来的幽、并二州及司州(今河南洛阳东北)的河东等四郡并入自任州牧的冀州,以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其三,将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三姐妹同时送人宫中,封为夫人,以抵御残存且颇为强大的后族势力。

斯年春天,他还曾起兵四十万,亲征孙权,旋即退兵,说对方军容严整,难以取胜,好奇葩的借口。我个人以为,他是在试探孙权的实力,刘备远在西南,对中原腹地构不成威胁,这种试探暴露了他的守成心态,——就这么着吧,六十岁的人了,有此霸业,足矣!也正是因为这种守成心态,促使他容不下任何危及其既得权益的力量存在,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也”。

伏皇后的家族势力,恰恰是汉末仅存的一股与曹操不合拍的力量,必须加以剪除,从案子侦办过程与结果来看,大概情形也能反映他的这种心态。

3.裴注《曹瞒传》载曰:“公(曹操)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画面感很强很凄惨,一副不容商量的架势。

伏皇后的两个儿子被鸩杀,六个兄弟以及宗族百余人被连坐而死,流徙涿郡的,只有十九人,而且都是妇孺。

显然,曹操是绞尽脑汁绝其后患的,这是一桩有预谋、分步骤制造出来的冤案。《拾遗记》里说“伏皇后聪惠仁明,有闻于内则”,怕是言不由衷,尤其那个“明”字,简直不着调儿。审时度势,曰明。如果伏皇后在曹氏三姐妹同时晋封贵人的时候,识相些,知趣些,主动让出皇后之位,我不知道曹操会怎么处置啊,反正肯定不至于被偷偷杀死,更不会祸延家族,故事无论悲喜,在此终将落幕!

对汉献帝而言,可资利用的宦官,早已成为历史,如今外戚势力也流水落花春去也,仅有的翻盘链条完全断裂,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建安二十年五月,曹操进爵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六年后,曹丕代汉,魏王朝诞生,东汉正朔就此终结。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没有反目,其实司马懿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司马师和司马昭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这两个人的,他们都是司马懿的好儿子啊,但是不过感觉他们两个都是有野心的人,特别是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件其实大家是知道的,但是最近大家也看到了,那就是这两兄弟好像并没有为了权力反目成仇啊,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又得从司马懿的教育说起,所以到底是怎么讲的欢

  • 宇文化及的弟弟,为什么要追随李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宇文化及,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可没有什么好名气,虽然隋炀帝最终是被他所杀,结束了一个暴君的统治时代,但是他自身同样也不是什么好角色。隋末唐初时期,各路起义人士,或说反叛人士,结束了隋朝这个短命的王朝,但最终胜利的还是李渊,建立起了唐朝。让人不解的是,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他却跟随李渊开创唐朝,成了唐朝

  • 孙策以几幅铠甲平定整个江东,青梅煮酒时曹操为何不承认他是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三国时期的孙策其实从后世看他还是很有实力的一个人的,话说其实他最开始只有几幅铠甲,但是最后还是评价一己之力平定了整个江东,所以也算是真英雄了,大家也知道曹操这个人,其实曹操搞过什么青梅煮酒,但是那个时候他并不承认孙策是英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我认

  • 诸葛亮七擒孟获后说了什么?诸葛亮擒孟获真正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过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还隐藏了一个大秘密。当时诸葛亮身上背负的压力巨大,刘备的离世对蜀汉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诸葛亮制定了北伐的计划打算以攻为守,防止曹魏趁势大局出兵。不过此时南方孟获却发动判断,诸葛亮只能先平定南乱在北伐,其实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也是有点夸张了,如果

  • 安史之乱吐蕃打到长安,为什么又撤兵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原本的盛世因此消失,走上了巅峰的唐朝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而趁着这一次的叛乱,其他部族也有些蠢蠢欲动,吐蕃就曾经出兵,一直打到了长安,可是令人感到很奇怪的是,一路打过来之后,吐蕃在长安并没有待太久,又径直撤兵回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吐蕃在这样关键的时候要

  • 清朝的大内侍卫有什么不同?大内侍卫需要遵守的六大禁忌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大内侍卫相当于清朝时期皇亲国戚的专属军队,职责是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们的安全还有财产。既然是直接对接的皇帝,大内侍卫的选拔条件肯定就比普通士兵严格很多,而且还要经过重重考验,才能获取最后的信任。如此看来,想当上大内侍卫并不容易,因为除了要通过残酷的筛选,成为大内侍卫后还要遵守六大禁忌,只要犯了其中一条

  •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用马谡守街亭,派别人不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为街亭的失守而失败了,出师不利,马谡也因此被斩首,浩浩荡荡的北伐惨淡收场,想来诸葛亮心中也是很遗憾很心痛的吧。只是,当时诸葛亮为什么会派马谡去守街亭?他明明也有很多其他的更合适的人选,为何还是要派马谡去呢?诸葛亮明明不放心马谡,特意派了王平一同前往,既然如此当初又为什么要挑选马

  • 汪伦是谁,为什么李白要给他写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李白的诗作,很多都是非常有名的,比如一首《赠汪伦》,就把“友情”写的十分深刻,时隔一千多年,也能感受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感情之深,令人羡慕不已。不过,这个汪伦又到底是谁,他和李白之间有过怎样的故事,为什么李白会写出这样一首诗送给他呢?汪伦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和李白又

  • 越国为什么不是战国七雄,战国时期越国在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越国,这个国家很多人都很熟悉,一个卧薪尝胆,就让越国跟随勾践扬名千年。吴越两国之间的争斗,一直都有,而勾践和夫差只是争斗当中的一部分。经过了卧薪尝胆之后攻破吴国的越王勾践,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也着实让越国扬眉吐气,但是为什么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却没有越国的影子?这个时候的越国在做什么,为何没有跻身战

  • 满清和女真有什么关系,满清是不是女真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我们都知道,是满族统治下的清朝政府,但作为一个非汉族统治的时代,很多人可能对满清的历史并不了解,这里所说并非是清朝历史,而是在成为统治者之前,满族人的发展历史。或许有人会提到女真族,那么满族和女真又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满族究竟是不是女真族的后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