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他们分别是什么结局?

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他们分别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620 更新时间:2024/1/29 2:59:35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很多人都知道,他们是唐朝时期跟随李世民建功立业的功臣们,一共有二十四位,虽然对于他们的排名,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比如为什么长孙无忌排在第一位,秦叔宝却排在最后一个,而之所以这样排名,自然还是有李世民自己的考虑在里面。那么,这些功臣分别都是哪些人?他们各自的最终结局又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顺序排名依次是长孙无忌、李萧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但结局却有悲有喜。

1.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最早的一个得力助手,从太原起兵开始就跟随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战,并且他还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可以说两人的关系亲如兄弟。在李渊称帝后,辅佐李世民的长孙无忌逐渐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眼中钉,在这种情势下他第一个站出来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这场宫变之中的一个核心力量。

贞观元年,长孙无忌拜为宰相,但他怕荣宠过盛再三辞去相位;贞观七年,长孙无忌位列三公,也是唯一一位在世时被列为司空的大臣;贞观十一年,被封为赵州刺史,刺史在唐朝属于封疆大吏,因此随后也被改称为赵国公。贞观十七年,长孙无忌以玄武门之变护住之功与宰辅首功列为凌烟阁第一功臣;同年也因李承乾与侯君集叛变,改立李治为太子而成为太子太师。李治继位后,再次成为重臣。

李治中期,武则天渐渐得势,群臣大都成了武则天爪牙。而长孙无忌在立武则天为后的问题上持反对态度,因此遭到武则天忌恨。于公元659年以谋反的名义被武则天扳倒,李治复查此案时,所审讯之臣皆是武则天一党,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而死,并被抄家,家属尽放岭南为奴。他为李唐王朝献出了41年的光阴,最后却落得个如此凄惨结局,呜呼哀哉啊!

2.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其功绩主要是在李渊一朝,也就是说为唐帝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孝恭以一将致之力收复巴蜀,显然他也是很厉害的,后又平南部的萧铣,江浙的辅公祏,深得李渊信任。

武德六年,有人告发李孝恭谋反,李渊对此深信不疑。随后,又将他封为晋州刺史,成为一方大吏。李世民贞观元年,将李孝恭封为河间郡王,李世民对他亦是非常器重。

李孝恭晚年纵情声色,家里养了100多个歌姬舞女,于公元640年暴毙而亡。很显然,他死在了温柔乡里,相比长孙无忌,他是快乐的。

3.莱国公杜如晦

杜如晦是李世民第一谋士,在灭隋之战中,哪里有李世民哪里就有杜如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并且,杜如晦的学识也是李世民臣子中最高的一位。玄武门之变中,与长孙无忌、房玄龄同居首功。李世民即位后,迁尚书右仆射,成为了李世民的辅政明臣,为唐朝完善了各种制度。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逝,为此李世民痛苦了三天,追封杜如晦为莱国公与大司空。李世民和杜如晦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死了之后,李世民凡是赏给房玄龄物件,都会备成两份,另一份让房玄龄带到杜如晦的墓中去。杜如晦的死对唐朝时一次重大的损失,但可惜他为贞观之治开好了头,却没有享受到贞观盛世。

4.郑国公魏徵

魏徵初为李建成谋士,后因李世民赏识其学识和刚正不啊的秉性而留有重用。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故事,千百年来都成为了人人传颂的佳话。并且还编撰了《隋书》以及南北朝的各大历史书籍,在史学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列凌烟阁第四位。

我们再来重温一遍唐太宗李世民评价魏徵的警世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5.梁国公房玄龄

房玄龄于乱世投奔李世民,做了十多年的秦王幕府,为李世民谋划个种军政大事。与杜如晦并称为“房谋杜断”。为李唐王朝兢兢业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最终也赢得了一代良相的美誉。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逝,唐太宗追赠其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虽位列凌烟阁第5位,但房玄龄在唐太宗心中的待遇确是最高的。但他的子嗣却因为李治一朝参与谋反而被杀或是被贬。

6.申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是唐太宗李世民文德皇后的舅舅,并没有为李唐打天下做出多大贡献,而是忠心于李世民参与了宣武门之变,并以刺史的身份治理好了蜀地,迁尚书右仆射,立下了宰辅安邦之功,加上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列为凌烟阁第六功臣。于贞观二十一年病逝,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配飨太宗庙庭。唐高宗即位,追赠太尉。

7.鄂国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这个名字响当当,多次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李世民。在皇帝看来,护驾之功那可是奇功,尉迟敬德屡屡犯错,李世民都会原谅他,最后一次因别人做了他的位子,还盲目打瞎了替他解释的李道宗的眼睛。李世民用刘邦韩信的例子警告尉迟敬德,最终才明白唐太宗的对他的恩情。

尉迟敬德于贞观十三年迁官养老,老年迷信道教,闭门不出炼仙丹长达16年之久,于李治显庆三年去世,年74岁,陪葬昭陵。

8.卫国公李靖

李靖是大唐第一战神,从开国到远征,从不打败仗。以3000骑兵大破突厥大营,后又平定吐谷浑。在灭东突厥一战中,统领大唐全军,被别有用心之人说他会兵变,因此受到李世民些许猜忌,毕竟全军都交给他了,李世民也是有些怕的。李靖得知这件事领兵凯旋后,再也不问朝政之事,让他打仗他就去,不打就在家过着养老的日子。随后在吐谷浑一战中又被人诬陷要谋反,自此李靖阖门自守,杜绝了和外界的一切来往,直到病逝,享年79岁,陪葬昭陵。

9.宋国公萧瑀

萧瑀是隋朝萧皇后的弟弟,后归顺唐朝,六次罢相复相,曾因李靖拥兵而弹劾李靖,老年倚老卖老与众多大臣处于对立的局面。萧瑀最后一次被贬后,又遭遇姐姐萧皇后病逝,随后也在思念之中忧愤而与世长辞,但并没有获得陪葬昭陵的荣誉。

10.褒国公段志玄

段志玄也是唐朝名将,为大唐开国立下赫赫战功,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拥立李世民为帝。贞观年间,段志玄担任西海道行军总管,征讨吐谷浑,后升任右卫大将军,改封褒国公,并世袭金州刺史。贞观十六年,段志玄病逝,陪葬昭陵。

11.夔国公刘弘基

刘弘基灭隋之战中战功赫赫,斩杀宋老生,破长安,讨伐薛举,大败宋金刚,平定刘黑闼,被封为国公,世袭朗州刺史,于李治永徽元年去世,陪葬昭陵。

12.蒋国公屈突通

前为隋朝名将,后降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一战中,沦为第一功臣,并参与了宣武门之变,不幸的是于当年就病逝了,追赠太宗庙廷。

13.勋国公殷开山

殷开山是李渊麾下名将,立有大唐开国之功,李世民没当皇帝之前就病死了。

14.谯国公柴绍

柴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姐夫,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是唐朝一位非常能打的将军。贞观初年,拜右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转左卫大将军,后参与定襄之战,灭东突厥,于贞观十二年病逝,陪葬昭陵。

15.邳国公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是长孙无忌的族叔,初为隋将,后投唐。高祖起兵晋阳,拜统军,平霍邑、破临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将屈突通,平定陕县,屡建战功。贞观年间因贪财而被免官,后病死,唐太宗也到吊唁他。

16.郧国公张亮

张亮属于瓦岗将领,后随李勣投唐。李世民继位后,张亮因出色的政绩让李世民十分赞赏,并揭发了侯君集谋反一事,被列为凌烟阁功臣。贞观二十年,迷信玄学,萌生异志而造反,最后被唐太宗斩于西市。

17.陈国公侯君集

侯君集是唐朝第三猛将,参与玄武门之变。在后期李世民的远征战争中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成为李世民心腹爱将。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没想到自己造反。贞观十七年,被张亮告发谋反而被诛杀。

18.郯国公张公瑾

张公谨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后又征讨了突厥,但38岁时英年早逝,追风为郯国公。

19.卢国公程咬金

程咬金时唐朝开国名将,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后参与玄武门之变,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程咬金为两朝元老,唐太宗一朝并未参与对外战争,而是帮助李世民处理政务,唐高宗一朝程咬金老当益壮大败西突厥,后于665年在家中老死,终年77岁,追赠骠骑大将军,陪葬昭陵。

20.永兴公虞世南

虞世南是隋朝名臣虞世基的弟弟,博学多才,一代艺术大师,书法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在唐朝文化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魏徵一样也是一位不要命的谏臣,深受唐太宗喜爱。虞世南在贞观十二年老死,81岁,陪葬昭陵。

21.邢国公刘政会

刘政会是李渊麾下大将,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属于李渊重臣,并看守太原,在开国一战中起到了防止后院起火的作用,并在李渊一朝获得重任,一直到李世民贞观九年病逝,配享高祖太庙。

22.莒国公唐俭

唐俭也是李渊重臣,但对李世民也是忠心耿耿,揭发了独孤怀恩要造反,避免了李世民遭受重大打击。后又在灭突厥一战中,只身前往突厥大营谈议和,为李靖打赢这一战立下了铺垫之功。

23.英国公李勣

李勣是唐朝第二猛将,第一能将。不仅会为将,也会做官。李勣的战功可以说是大唐第一,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破东突厥,灭高句丽,扫平碛北。唐太宗晚年故意怠慢李勣,又让刚登基的李治对他厚赏,看得出来李勣在李世民心中绝对称得上辅国大将。公元669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赠太尉,陪葬昭陵,后又配享高宗庙庭,成为了李唐三位皇帝都钟爱的名将。而他位列凌烟阁倒数第二,正是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持观望的态度。

24.胡国公秦叔宝

秦叔宝,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了。随李世民出生入死,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便已是久病缠身,一直拖到贞观十二年病逝,这也是为何秦琼没有参与对外战争的原因。他的人生也是悲剧的,唐建立前,天天吃着战火;唐建立后,天天吃着病痛,可以说没有过一天的好日子,呜呼哀哉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狼兵部队有多厉害?曾是抗倭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狼兵起源于明朝中期,专指广西出身的士兵。壮族人民在明朝被称为俍人,狼兵就是俍兵的谐音。狼兵彪悍勇猛,曾是明朝抗倭的杀手锏,不过狼兵没有军籍,所以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一直军队没有军纪便会存在隐患,所以狼兵也曾做出过一些烧杀抢掠的事情。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明朝的狼兵究竟有着怎样的战斗力,既然被称为是一

  • 三家分晋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造成了三家分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三家分晋”,作为历史上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线,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这件事情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而是有一个漫长的时期。可是原本好好的一个晋国,为什么最终就被瓜分出了三个国家?造成三家分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在于当时的整个社会的背景,还是在于晋国

  • 朱元璋为什么杀了自己岳父?揭秘朱元璋杀岳父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觉得,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实施的很多政策都有些太过血腥了,而且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就发生了不少案子,朱元璋也因此杀了不少人,洪武四大案,每一个案子都牵涉数万人,想想都让人有些胆寒。而朱元璋还曾经杀掉过自己岳父一家人,这是为何?他杀掉的是谁,既然是他的岳父,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令朱元璋如此狠绝,要把

  • 清朝统治两百多年,为什么没有推广满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它的统治者并非是汉人,而是满人。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没有那么格格不入,他们下令所有的汉人必须用满人的装束,造成了很多人的反抗,血流成河,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但是为什么满清在着装上强烈要求甚至不惜开刀杀人,统治时间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却没有大力推广满语,为什么不让满语也取

  • 伊尹是如何加入商汤,助汤灭夏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此后还用烹饪理论治理天下,被后人当做是厨师界的鼻祖人物。不过伊尹此前只是一位普通厨子,为何他能加入商汤团队助他灭夏朝建商朝呢?历史上也少有从厨师一跃成为一国之相的人物,伊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实际上就是伊尹早期提出过的理论,伊尹给后

  • 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被饿死?一代雄主竟落得如此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赵武灵王15岁即位,是赵国第六任君主。因为当时赵国国力并不强盛,总是被邻国侵略,而且就连像中山国这样的小国,也想从赵国身上分一杯羹。此后赵武灵王决定进行改革,推行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此国力大盛,在军事上更是突飞猛进,6年后就吞并了中山国。可以说赵国后期能够一跃成为战国强国,赵武灵王功不可没。不过赵武

  •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为什么很多人都怀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的才能,很多人因为《三国演义》的神化,认为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一般的人物,但也有人从后期诸葛亮的表现认为,他并不擅长军事,他的长项在于处理内政,而且这种说法还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认为诸葛亮的确政治能力比军事能力更强。这种结论是又是如何得出来的?为什么会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诸葛亮

  • 清朝八旗当中,哪个地位最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八旗,这些东西大家应该都是有所耳闻的,就算是不知道具体的详细的,但是也都有一点了解。因为现如今清宫剧实在是泛滥,里面多多少少也都会涉及到八旗方面的东西,所以很多人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那么在八旗当中,究竟哪一个的地位是最高的?有人说是正黄旗,那事实当真如此吗?正黄旗究竟是不是八旗中最厉害的一个呢?

  • 清朝举人想当官有哪些办法?乾隆皇帝为了他们推出大挑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举人在早期是指被荐举之人,因为在没有科举制度以前,普通人想要入仕当官,基本上只能靠有人为你推荐,或者某遂自荐。从606年隋炀帝设立科举开始,一直到清末慈禧将科举废除,这条普通百姓的晋升之路一共存在了1300年左右,成为入仕途的必经之路。就和我们现代高考一样,想要脱颖而出获得想更多的可能性,参加科举考

  • 天启大爆炸是什么?为什么很少有人提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发生在天启年间的,非常神秘的大爆炸事件。这场大爆炸事件被称为“天启大爆炸”,也被人们看作是一场“古今未有之变”。这样形容一次爆炸,让人不由得对这件事情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究竟这次大爆炸事件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发生爆炸?爆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