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宦官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明朝宦官能够得势两百多年?

明朝宦官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明朝宦官能够得势两百多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708 更新时间:2024/1/31 5:21:56

宦官是我国古代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基本上都生活在皇宫之中,但却并不是正常的男性,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宦官干政的历史事件,比如明朝时期的魏忠贤。魏忠贤是一个很有名的太监,干预明朝的朝政甚至影响了明朝最终的结果,但是这并非是个例,明朝宦官制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明朝时期的宦官可以在朝政上得势两百多年之久?

对于中国的历代王朝而言,如何处理好宦官问题,是一个颇为费脑筋的事情。君不见,强如汉唐,也因十常侍之乱和甘露之变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然而,与汉唐相比,明朝的宦官问题颇有特色。在明朝,宦官们虽然没有东汉末年和晚唐时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的巨大权力和嚣张气焰。但有明一代,宦官们得势之久,巨监权监数量之多,可谓世所罕见,为其他王朝所不及。

为什么明朝宦官势力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你来我往,得势如此之久呢?

要想探究明朝的宦官问题,首先要先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其实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借鉴前代宦官弄权导致帝王身死国灭的经验,制定了严格的铁律来禁止宦官干政。贫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认为,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每天在宫里扫洒侍奉便是其本职工作。干预政务,染指兵权简直是无法容忍的事。为了让后世子孙牢牢记住自己的祖训,朱元璋专门在宫中铸造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碑,以警戒后继之君们。

这样看来,相信很多读者会认为明朝日后的宦官问题与明太祖朱元璋没什么关系,明朝太监势力的强大全都是因为后来皇帝的不争气,将太祖的祖训当成了耳边风的缘故。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明朝宦官势力的巨大,恰恰和这位对待宦官颇为严厉的太祖有关。众所周知,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给子孙后代扫平道路,他废宰相,屡次大杀功臣勋贵,仅诛宰相胡惟庸一案便株连三万余人。使得皇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但也为后来宦官干政埋下了隐患。

废除宰相,确实使得皇权得到了加强。但也给皇帝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正所谓“内外诸司皆咸决于上”,使得整个帝国的运转全都依靠皇帝一人来控制。朱元璋是个典型的“劳模”,他虽有些冷酷严苛,但对于治国理政,可谓矜矜业业。他每日“眛爽临朝,日晏忘餐”,在洪武十七年,曾八天内处理大事三千二百九十一件,每天平均要处理四百多件,确实配得上劳模这一称号。

但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似乎忽略了一些事情。他所开创的朝廷运转体制,皇帝每日的工作量是按照他勤于政务的工作态度,按照他理政的才能和自身的意志品格来设定的。他的子孙虽然日后也姓朱,但这种能力和品格是不能遗传的。历史表明,一个王朝越是到最后,成长于深宫之中的皇帝往往是有些退化的。并且废除宰相后,皇权至高无上。如果君主昏聩无能,荒怠朝政,很难有一股力量给予纠正。

因此,明太祖虽然严禁宦官干政。但明朝宦官势力的崛起,恰恰是在洪武朝便埋下了隐患。明太祖驾崩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朱允炆是一位受到过良好儒家教育的君主。其为人温文尔雅,颇有仁君之容。因此,他对于宦官的态度也是和正统儒家的观点,和他的祖父一样,认为宦官只是下人,必须要严加管束。

但在靖难之役中,在建文帝身边备受管束的宦官成为了朱棣的情报来源。朱棣因此掌握了京城的虚实,方才一举成功。而朱棣原本王府中的宦官们也多随他一同参战,并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等到朱棣登上了皇位后,便认为宦官们忠于自己,将其视为心腹,对宦官也多加委任,如监军、出使等职。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对大臣们进行监视,明成祖时设立东厂,由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掌握。东厂的设立,标志着明朝宦官势力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明朝宦官问题的开端。

恰如前文所提,太祖时朱元璋以自身为标准所设立的这一套体制,在朱棣以后的明朝皇帝身上开始难以运行起来。首先,废除宰相,权力开始归于内阁,内阁在处理朝廷大事时,是通过票拟制度。正常来说,内阁将政务统一意见,处理妥当。然后交给皇帝审批,皇帝认为同意,便朱批下发。但永乐以后的皇帝往往没有其祖宗们的工作能力,因此产生了“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的情况,产生了大臣们受制于宦官的奇葩局面。

到了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时,更是严重违背了明太祖不准宦官读书写字的祖训。在宫中设立了“内书堂”,专门教宦官读书认字。俗话说得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教宦官读书认字,可谓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使得太监们不光有了权力,还有了对付大臣们的智谋。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宦官有二十四个衙门,每个衙门里宦官们的首领被称之为太监。在这二十四个衙门之中,司礼监和御马监是权力最大的两个。司礼监专管内外奏章,御马监专管皇帝兵符。宣德时,产生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他们一个负责提皇帝代笔批红,一个负责盖章。这两个职务可谓位高权重,凡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权监都出自于此。

到了明英宗时,太监王振颇受英宗信任,权倾朝野。肆无忌惮的王振甚至将明太祖当年立在宫中不许宦官干政的铁碑直接盗走,可见其气焰嚣张。而英宗时,宦官的势力已经开始染指到了兵权。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明朝宦官势力扩张完成,太监们玩弄权术,监视大臣,干涉朝政和军事成为了常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明朝宦官势力存在之久,权监巨监数量之多,其首要原因,仍然在于皇权的加强。太监虽然干涉朝政,但是在皇权与文官集团的较量之中,太监始终是皇帝的一个助手,帮助皇帝压制文官集团。

其次,明太祖朱元璋虽然严厉禁止宦官干政,但恰是其加强皇权的诸多措施为后来宦官势力的崛起埋下了隐患。

最后,成祖以后的明朝皇帝们多荒于朝政,将宦官作为亲信,使得宦官有了可以干涉朝政的机会。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靖康之变究竟有多惨?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靖康之变可以说是北宋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最后宋军投入的兵力不仅完败,更是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首都开封,之前宋徽宗见势不妙还主动禅位太子赵桓,结果最后宋徽宗和宋钦宗都被掳走。此后金朝要求北宋赔偿五百万两黄金和五千万两银币,还要割地,开封也是被洗劫一空,等于正是宣告北宋的灭亡。下

  • 宋仁宗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郭皇后犯了什么禁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宋仁宗以仁义著称,深受百姓爱戴。不过宋仁宗在位期间,却一意孤行一定要废除郭皇后,这究竟是为何呢?根据《宋史列传第一仁宗郭皇后传》记载,有一天郭皇后大骂宋仁宗后妃尚氏和杨氏,因为郭皇后听闻尚氏在宋仁宗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最后郭皇后怒不可遏还想动手打尚氏,宋仁宗见状想要上前阻拦,结果郭皇后没收住,直接伤了

  • 炎帝故里在哪?炎帝神话传说合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炎帝号神农氏,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有关炎帝的传说很多,毕竟是新石器时代的事情,所以对于炎帝的故里也存在很多种说法,一般认识是在陕西宝鸡姜水,不过具有争议的地点还存在五个之多,分别是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和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是在黄河中下游,可能我们最熟悉的

  •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失败?揭秘曹操失败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赤壁之战,不光是汉末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更是整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也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刘备与孙权加起来也没有曹操那么多人,但是却能够在曹操占据人数优势的情况之下击败曹操,并且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曹操为什么会失败,真的像小说里面所写的那样因为对方得到了&ld

  • 楚武王为何敢第一个称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礼?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楚武王是春秋时期,第一位敢称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国君。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为了方便国土管理于是推出了分封制,其他诸侯国的国君最高爵位只能是公爵,只有周天子是王爵,因此周室始终要高于其他诸侯国。直到西周后期,随着各个诸侯国的实力日益强盛,周王室王权衰弱,称霸春秋的楚国国君熊通自封楚王,公开挑战周天子的权

  • 乾隆为什么要退位?退位之后为什么又把持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乾隆是一个经常出现在清宫剧当中的皇帝,有关乾隆的民间戏说也是非常之多,经常把他塑造成一个多情风流的皇帝,好像他这一生都只忙着谈恋爱去了。实际上真实的乾隆当然不是这样,否则清朝早就灭亡了。而乾隆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太上皇之一,他选择了退位,结束自己的皇帝生涯,但是为什么退位之后却还要把持朝政不肯松手呢

  • 吕不韦为什么不废了嬴政,自己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吕不韦作为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商人之一,可以说是商界的典范了,投资一个秦国质子嬴异人,却为自己赢来了权势地位,无数的财富,不得不说他的确是眼光长远而独到,个人能力也是一流的。但是后来当异人死后嬴政继位,那个时候大权还都在吕不韦的手中,为什么他没有选择直接废掉嬴政,自己成为秦国国君?既然已经有能力去做了,

  • 咸丰在位的时候,为什么慈禧斗不过慈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慈禧太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权倾朝野的一位太后,后宫干政在历史上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却总有一些特殊例子,慈禧太后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手握重权,那却也已经是在咸丰死后的事情了,当咸丰还在位的时候,两个人的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当咸丰还在位的时候,慈禧一直都斗不过慈

  • 历史上的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史书上有什么记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一部《西游记》,让更多人知道了“唐僧”,但也会很容易因此误解他就姓唐,实际上并非如此。唐僧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玄奘”,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人,就是李世民时期只身出国寻求佛经的玄奘大师。他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非常具有历史价值。那玄奘得

  • 邓艾作为灭蜀最大功臣,为何会落得一个被灭族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将领,是魏国后期能够灭蜀汉的最大功臣。不过邓艾的下场却十分凄惨,被人诬告谋反,导致被冤杀,连他的孩子也一起遭遇了不测。为何作为魏国忠臣的邓艾,会落得一个当年白起的下场呢?历史上将邓艾的遭遇归结为居功被杀,看来邓艾还是遭人眼红了。实际上,邓艾自己也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加上钟会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