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洋务运动中,慈禧真的是保守派吗

历史上洋务运动中,慈禧真的是保守派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128 更新时间:2024/1/19 17:15:09

洋务运动,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清朝末期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提高自身和抵抗外敌所做的很大的努力。但是在学习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把慈禧太后划在保守派一边。那慈禧太后的保守究竟体现在什么方面?慈禧太后当真是一个守着以前旧思想不肯改变的顽固保守派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真实的慈禧。

在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之下,清政府真正感受到了工业的力量,感受到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从未经历过的耻辱。就在这内忧外患,大清江山摇摇欲坠之时,一些有见识的大臣开始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运动,就是学习西洋之长项为我中华所用,即西学中用,从而达到强我中华,抵御外辱之目的。这场改革,历史上称之为“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出自于晚清大思想家魏源所著之书《海国图志》,在此书中魏源就提出了学习西方为己所用的思想,而且明确提出了“夷技”所长之三点,即“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此著作及思想一经提出,立刻受到清朝一些重臣所重视,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大员都积极倡导之,掀起了一股向西洋学习之热潮。而清政府也极其重视这股学习西方之热潮,其中掌权者议政王恭亲王奕訢以及军机大臣瓜尔佳-文祥,这都是洋务运动的力挺者。

我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改革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所谓“保守派”的阻挠,晚清的这次洋务运动也同样面临着这个挠头问题。而且,这一次是要引进西洋技术和科学知识,尽管洋务派已经强调仅学习西洋技术与知识,并不以西人思想和制度所用,但是还是遭到了朝廷上下,绝大多数人之反对。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些“唱反调”的大臣们,他们自始至终都接受的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体系教育,他们一生所推崇的就是文化修养,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平心而论从个人修为以及个人思想“武装”这个层面来说,这些传统文化确实优秀,但是面对这“科技改变世界”的大潮流,仍然秉持着传统思想而拒绝先进文化与科技的话,那就是绝对的因循守旧。

其实地方大员曾国藩以及中央奕訢等人,之所以能够推崇洋务,主要还是他们见识到了洋人的强兵利器之害。曾国藩等人与太平天国之缠斗,很大一部分是利用洋武器才角逐出胜负。而奕訢更是见识了洋人恃其利器直接逼宫紫禁城,这些亲身所经历之事实,让他们有了蒙之思想,成为整个洋务运动之中流砥柱。相反,大部分在京官员并没有多少真刀实枪的经历,要让他们一下子接受这种与自己所学大相径庭的西洋文化,那简直就是不可能之事。所以,洋务运动伊始,朝野上下反对之声呈压倒之势,这让洋务派陷入尴尬之境地。

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会知道,我国封建社会之改革能否进行甚至持续,最根本的关键因素是最高统治者之想法。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无论是商鞅王安石还是张居正,他们的改革从如火如荼到一盆冷水,决定最终结局之关键,无一例外的就是这最高统治者。洋务运动自然也不会例外,整个洋务运动始终,大清王朝的实际最高执政者就是慈禧太后,所以慈禧太后的态度与行动将直接决定洋务运动之命运。

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之中,慈禧太后是典型的守旧派代表人物。之所以会有如此印象,其重要原因就是慈禧太后镇压了光绪皇帝之改革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关于这场变法之始末缘由,我们择期再叙)。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尤其是其垂帘听政,把持朝政伊始,慈禧太后并非因循守旧,甚至是相当激进。

当恭亲王奕訢将主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奏折兴奋的呈交给慈禧太后的时候,慈禧太后表现出和奕訢同样兴奋,因为慈禧太后同样经历过“西洋之痛”。

就在咸丰皇帝去世的前几年,外国联军攻占北京城,咸丰皇帝携带者家眷老小仓皇逃跑到热河,这一路上慈安、慈禧太后等嫔妃着实吃了不少苦头。而且,当奕訢主持京城工作,与洋人签订《北京条约》,换来暂时和平之后,咸丰皇帝却当上了“缩头乌龟”怎么也不肯回京,最后在热河郁郁而终,这些都令思想激进的慈禧太后对洋人产生了深恶痛绝之感。可以说慈禧太后自始至终都没有对洋人有什么好印象,只不过迫于国家实力有限,力不从心无法报仇罢了。所以,慈禧太后对于一些在不影响个人统治权力之前提下的富国之策,都是欣然接受并且是跃跃欲试的。

因此,当慈禧太后阅览了奕訢的奏折之后,立即传下懿旨,着朝野上下官员讨论其可行性。

这道懿旨一下,朝野上下就炸开锅了,反对的奏折如同雪片一般向清政府飞来,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当属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皇帝讲师的理学大儒倭仁。倭仁是当时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理学大儒,就连曾国藩都拜其为师,讨教修身养性之道。当然,也正因如此,倭仁反对西学的态度自然最为强硬。

当然,以奕訢、文祥等人为首的洋务派,也并非等闲之辈,对于“顽固派”的种种指责,以事实为依据,给予强有力还击。两派代表是来回驳斥,双方都不甘示弱而争执不下。

就此局势,慈禧太后特地与奕訢商议对策,并询问奕訢是否有信心驳倒倭仁等顽固派,奕訢当即表态信心满满。基于这种情况之下,慈禧太后特地主持了一场现场辩论大会,辩方就是以奕訢为首的洋务派,反方就是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两方代表就各自秉承之观点一一陈述并对对方之观点加以驳斥。当谈及如何富国强兵之时,奕訢认为以西洋利器武装,进而以西洋训练之法训练大清军队,此乃强兵之首要。进而,另辟蹊径,办理洋务才是富国之道,才能与洋人抗衡。

倭仁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只要官兵各职操守,从思想上加以改造,就能够战胜强敌,现在看来倭仁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奕訢进一步驳斥,之前我大清官兵奋不顾身拼死杀敌,最后不也落败。并指出你倭仁既然认为洋务这套不是可取之法,那说明大学士已经有了更加具体的御敌强国之策,就请倭仁呈上具体方案我们详细议论议论,倘若你倭仁之法可行性比洋务更优,洋务运动就不搞了。这一下子点了倭仁的死穴,当即哑口无言。慈禧太后见状对洋务派有利,当即宣布限倭仁三日内呈交强国强兵具体之策,这可着实难为了大学士倭仁了。

仅三日期限,别说倭仁心里根本没谱,就是有一些想法,想要形成具体可行方案,这个时间也很难完成,其实这明摆着是慈禧太后刁难倭仁,以此来打击顽固派之嚣张气势。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倭仁,根本拿不出有什么具体可行之方案,心力憔悴的他,竟然有一次在给同治皇帝讲学之时失声痛哭,搞得少年皇帝不知所措。

迫不得已,倭仁只好认怂,写了一份极为诚恳的自我谴责奏折呈交慈禧太后,并明确表态自己不再阻止搞洋务,从此洋务派在表面上扫除了障碍,得以实施。

这次洋务大讨论是发生在辛酉政变刚刚结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初期,不难看出慈禧太后的表现是十分激进的。其实慈禧太后在其执政时期,一直保持着这种激进的思想,她从来不反对更不阻挠富国强兵之改革,所以慈禧太后并非一位老顽固,更从来不是顽固派之代表。但她最为忌讳的就是别人染指她的权力,这是慈禧太后绝不允许他人触及之底线,为此她甚至不惜主动与全世界宣战,当然这都是后话。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最应该被后人诟病的就是她那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为了贪图一时安乐,为了一己私欲之虚荣,而动用了国本,导致清朝在甲午海战中溃败,成我中华民族最为切肤之痛,其对于国家之伤害时至一百二十余年之今日,依然未被完全消弭,这些才是慈禧太后真正应该被千夫所指之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魏忠贤和东林党,到底是谁灭亡了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魏忠贤掌权期间,残害东林党人,这一段历史被很多人看作是明朝灭亡的很大的推动因素,毕竟相比之下,东林党更能给明朝一个清明的政治格局,如果没有魏忠贤,政局不可能会变成后来的样子。然而也有人认为,崇祯帝时期,正是因为杀掉了魏忠贤,才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因为魏忠贤虽然恶,却是有利于明朝的稳固。那究竟该如何看魏

  • 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嘉靖20年不上朝依旧能执政45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帝王术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个玩意是在中国独有的,也不算独有吧,也就是中国人把这个可以说是运用得淋漓尽致了,就拿嘉靖帝来说吧,话说他不上朝有20年,但是依旧能执政40年了,这在全世界的历史上几乎是非常少见的,所以这个帝王术到底有多么的厉害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明朝中后期还是

  • 晋国是如何在城濮之战中胜出的?晋国胜利原因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走衰,天下由各个诸侯相互讨伐,战事频发。楚国率先崛起,想要北上拿下整个中原。在楚国进攻宋国时,宋国向晋国求救。原本晋文公并不想与楚国展开直接交锋,但是晋国为了树立国威还是答应了宋国的请求。随后晋国和楚国正式交战,结果晋国以少胜多打赢了城濮之战,从此踏上了崛起之路。这场战役也为晋国

  • 清朝大贪官和珅是如何发家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的历史当中,不管是在哪个朝代,只要是官员肯定就有花不完的钱和玩不完的女人,同样清朝肯定也不例外。清朝最大的贪官和坤靠权力获得了巨大的收入,权势靠财富来彰显,安乐也需要金钱支撑,由此而踏上贪贿敛财的道路,是合乎逻辑的。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贪官和珅的发家史吧。和珅敛财,取之有“道

  • 元朝人都有哪些娱乐休闲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生活在元朝的汉人会面临很多束缚,总体来说,元朝并不算一个对汉人很友好的朝代。不过,生活在艰难,也要笑着活下去,那元朝人日常都有哪些娱乐休闲活动呢?其实元朝人的生活也并不算枯燥,逢年过节也还挺热闹的,元朝文人有一套自己的娱乐方式。普通百姓也能在投壶、蹴鞠、禽戏当中找到一些乐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元朝人

  • 如果诸葛亮和关羽一起守荆州,能守得住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镇守荆州,最终没能守住,不仅没守住,自己也搭上一条命,着实令很多人感到惋惜。很多人也设想过,如果换了别人,比如赵云、魏延等人,他们是不是就可以守得住,那么蜀国的命运会不会改写?今天换一个问题,如果守城的还是关羽不变,给他配一个诸葛亮,如果由诸葛亮与关羽一同镇守,荆州又是否可以守得住呢?一起来看看

  • 蜀中无大将是谦虚还是事实?蜀国这六位将领都能独挑大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一句调侃蜀国的话。姜维在北伐时期,蜀国貌似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竟然还要派出老将廖化当做先锋,难道蜀国真的已经穷途末路了么?其实蜀国还是有非常厉害的后辈的,只是他们没跟着姜维一起北伐,姜维可不是诸葛亮,他北伐还得不到那么多的支持者。其实蜀国并不缺

  • 刘备究竟哪里不如曹操?这三点拉开他们之间的差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相比,曹操明显还是三人当中能力最强大的。不管是个人的文学造诣,还是治理天下的能力,曹操都要远胜于孙权和刘备,不过这次我们先不谈孙权,看看刘备和曹操二人之间的差距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刘备虽然文学不及曹操,但文学对于一个想要一统天下的人来说,并不是必要条件,有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才

  • 元朝为什么疆域最大,元朝战斗力为何那么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元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两个由非汉族统治的朝代之一,但尽管如此,元朝的名气却是还远远不及清朝。不过,元朝时期,中国的疆域是所有历史朝代当中最大的一个,如果看看当时的疆域地图,真的会感慨,元朝蒙古的战斗力真不是盖的。不过,为什么蒙古的战斗力会那么强,一举将边界推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元朝因何成为疆域最大的

  • 陈弘志杀了皇帝唐宪宗,作为唐宪宗的儿子唐穆宗怎么不给父亲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陈弘志这个人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还是很有厉害的一个人,最为宦官最后竟然把当时的皇帝给杀了,其实杀的就是皇帝唐宪宗了,那么有的网友也问了,其实最后还是唐宪宗的儿子唐穆宗上位的,那么作为儿子难道就没有选择一下替自己父亲报仇吗?为什么唐穆宗不给唐宪宗报仇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看看具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