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大战就是几十万人出动 历史上真的有几十万人吗

古代大战就是几十万人出动 历史上真的有几十万人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1 更新时间:2024/1/8 0:52:23

古代打仗真的动不动就有几十万人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如果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古代人口跟现在根本没法比,但是古代的大战,一般都是动辄几万几十万,那么究竟这几万几十万的军队,是不是真的呢?

比方说,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直扑赤壁,最后却被孙刘联军来了个火烧赤壁,这样的大战,在三国那个时代,已经动乱这么多年的时期,怎么可能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还有八十万的人用来填战争这个巨大的坑洞呢?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分析一下,古代的几十万大军,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军人绝对是有的,但是数量还有待考量,首先就是粮食方面,包括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粮食是战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战乱时期,大量的粮食被当作军粮,朝廷横征暴敛,造成饿殍遍野,支撑大军支撑的粮食不知道耗费多少。光是汉武帝刘彻上两代皇帝耗费苦心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积累下来的家底,就在汉武帝一朝被耗费得差不多了。由此可见,战争所需要耗费的国帑到底有多少。

可是在汉末,先是遭遇了黄巾之乱,然后就是董卓入京诸侯混战,再到之后的三国鼎立。无数场大小战争,曹操竟然还能够带出八十万大军跟孙刘联军决战赤壁,简直难以想象。

相传曹军竟然弄出了摸金校尉只是因为军饷不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以当时曹魏的综合实力来看,其实根本支撑不起八十万大军人吃马嚼的。而且按照古代的兵制来看,也存在不小的问题,一个正规军身边往往带着几个辅兵,这些人作战能力不怎么样,但是数量却不在少数。

还有就是负责运送粮草辎重的民夫,在军队中所占据的比重也是不少的。大家都知道,古代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往往运送粮食的周期会变得很长,等到粮食运送到前线的时候,基本上光是吃,就得被运送的人给吃掉一半。

所以说,在古代,动辄几十万的大军,一方面是有夸张的成分在其中,里边有不少水分,另外一方面则是除去辅兵和民夫的话,真正的正规军并没有那么多。

这一点,从那个身骑白马的陈庆之带着几千人就能够打出那么多漂亮的仗就可以看得出来,几千人的正规军精锐,打得敌人屁滚尿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其实古代说起来有几万几十万的军队,实际上真正能够在沙场上厮杀的士兵,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多。倒是战争确实十分残酷,不知道多少人埋骨他乡,最后连个衣冠冢都没有,经过碎月的沉淀,最终成为某些树木格外茂密之处的一抔黄土。

标签: 古代打仗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陈友谅战死在鄱阳湖,朱元璋为什么在战后会感到无比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元朝末年的时候,由于残暴不仁,已经失尽了人心,可谓是气数已尽。而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在当时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一股又一股的强大的势力。其中朱元璋占据东南南京一带,处于长江下游,而陈友谅占据武昌,位于长江中游,双方势力扩张的非常的迅速,早晚双方战线必有一战。后来,双方在鄱阳湖进行大决战。这次大战打得非常的

  • 唐朝军事实力这么强大 为什么百姓的生活水平却比不上宋朝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清明上河图,宋朝,历史解密

    宋朝我们都知道吧,那时候的经济特别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很好的。而且,宋画可是响当当的一绝,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北宋就占了两幅,尤其是那副清明上河图简直是家喻户晓,其中就记录了宋朝经济的一隅,从这一片段中我们就能很明显看出宋朝百姓生活的很是滋润。然而,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国力比宋还要厉害,可百姓的

  • 廉颇:负荆请罪能屈能伸,宽容待人报效祖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廉颇,战国,历史解密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纵观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历史上著名的友谊都承载着自己背后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后,又彰显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战国时期,由于秦国强大,经常对邻国进行政治上的干扰,赵国也经常受到秦国的威胁,为了缓解政治问题,赵王希望能有一位能言善辩之人前往秦国进行游说,蔺相如主动为国请缨。在渑池相

  • 澹台灭明: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澹台灭明,孔子,历史解密

    澹台(Tán tái )灭明[前512 年(一说前502年)前?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

  • 皇帝冠帽上为何挂那么多的珠子 里面可是大有讲究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皇帝,帽子,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典文献《礼记·玉藻》里面,有句天子玉藻,十有二旒。意为天子冕冠前后各悬垂的十二条玉串,在历代有些朝堂里面,往往会有一些帝王头上高戴一种叫冠的头饰,冠上在加冕,横在冕上的长方形板状物叫做廷板,从廷上垂下来的珠串就叫做玉旒,主要有旈、玉簪、延板、朱缨、等几部分构成。这顶玉旈在古代除了最高统治者之

  • 南北宋朝竟然封了六十多个异性王爷,有些人真的意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宋朝,历史解密

    王爵之显赫,无须多言,古有公侯伯子男的说法,这五等爵位,皆在王爵之下。非昏君在世,爵位分封从来是慎之又慎,更不提帝之下、公之上的王,不说大臣,就是历代宗室,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爬到这个位置上。以两宋来讲,异姓王却出了不下六十位,这个数字,堪称恐怖。当然,这里面也分为了两种情况,就是在世而封和去世追封

  • 布衣天子朱元璋在寺庙题诗一首,后人称很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古代帝王之中,不乏文武全才之人。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武能上马带兵打仗,文学方面也很擅长,尤其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对王羲之推崇备至。魏武帝曹操,军事上统一北方,又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被后人称作“三曹”之一。他的《龟虽寿》,《观沧海》等作品,都是名垂青史的经典之作。然而,纵观历史上文武全才帝王,大多数都

  • 康熙正要杀鳌拜之时,他做了什么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鳌拜,清朝,历史解密

    鳌拜,清朝史书上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他是清朝当然不让的巴图鲁(勇士),也是顺治帝临终前的托孤大臣,如此军功赫赫而又深得顺治帝欣赏的大臣却因晚年对权力的迷失丧失自我,最终被康熙帝生擒。康熙帝生擒鳌拜后,经查证宣布其30条罪状,按律鳌拜应该革职,立马斩立决,可正当康熙帝宣布诛杀鳌拜之时,鳌拜做

  • 齐国灭宋为什么会遭到五国伐齐呢?很有可能是燕国的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熟悉历史都知道,齐国原本是各国中领土最多

  • 朱元璋十分信任太子朱标,为何康熙却提防太子胤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康熙,清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朱元璋和康熙皇帝都是很早就确立了太子。而且,他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太子。但是,让人不解的是,两人此后在对太子的培养,以及处理太子的问题上,却是截然相反的。朱元璋几乎把满朝文武大臣,都选为东宫太子的老师,让他们辅佐太子。并且朱元璋还多次放手让太子处理政事,还直接对大臣们说,你们有事情,先向太子上奏。上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