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古代中原国家,都要坚持不断往西域打?

为什么古代中原国家,都要坚持不断往西域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756 更新时间:2024/1/8 17:21:59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就一直在往西域那一块打。以至于那时候中国古代的地域,从汉朝到唐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从中原往西域延伸出了狭长的一块。

西域这狭长的一块,对古代中国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现在把从那一块往西亚及欧洲延伸的那条路称作是“丝绸之路”。我们认为,这一条“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过,这种观点和认识,其实是我们当下人的。在古代社会,并没有认为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有什么好处。甚至反而还认为,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是一件坏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经济方面,中国古代是农耕经济,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在中国这块地域上,已经可以给自己提供足够的食物,不需要和别的国家交换。而且,从别的国家交换来的,也都是一些奇异的没用的东西,这是不应该追求的。如果统治者追求这样的东西,就会被认为道德有亏。一般的老百姓要是也这么追求,就会被认为是败家子。

当粮食有结余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储存起来,而不是拿去交流。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粮食丰产的时候并不多,大部分时期是欠收。因此,需要防患于未然。

古代对商业比较抑制,对商人的打击力度很大。因为古人认为,商业是不稳定的因素,会让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结构受到破坏。

所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古代打西域,并不是为了经济交流。

在文化方面,古代也是拒绝交流的。从汉武帝开始,就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此后,古代所有的言论,都要在儒家经典中寻找到依据。如果找不到依据,就是歪理邪说。发表歪理邪说的,是要判重刑的。

既然本国的文化,都要限制在儒家文化的范围内,外来文化,更不会去学习了。

而且古代还有一种中原国家文化优越论的观念,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应该来学习中原文化。中原国家对周边的地区,负有文化输出的责任。郑和下西洋,也不是为了学习别国的航海技术什么的,而是展现大国形象。

由此可见,打西域这一块,完全不是为了文化交流。

那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一、边关的安全问题。

中国古代的边关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北方。在汉朝的时候,主要是北方匈奴崛起后,多次对南方的中原国家发起袭扰。匈奴之患,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不是匈奴太强大,汉朝等中原国家打不赢,而是每次一打,他们就会往西北方向逃跑。匈奴逃跑了,前往追赶,往往劳神费力,兴师动众,却没有什么效果。

汉朝等中原国家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要先和西北那一代的国家和部落取得联系。这样做,相当于是断匈奴的后路。只要把匈奴的后路断了,它就无路可逃了。所以当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就是要和大月氏这样的部落联合,从两个方向夹攻匈奴。虽说实际效果不是很好,但是,汉朝实现了不断往西域开拓,控制的面积越来越大。

二、大版图的诉求。

除了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汉朝等中原国家还有疆土的考虑。虽然相对来说,中原国家皇帝获得大疆土的欲望不是太强烈,而且西域一带的疆土,粮食出产有限。但是,大疆土的欲望,天下一统的欲望,依然是古代朝社会皇帝祈求的。

相对来说,要扩大版图面积,往西北方向的西域打,是最恰当了。东方和南方都是大海,西方是高原,北方是沙漠和沼泽。更重要的,北方是匈奴等强悍少数民族的大本营。因此,往西北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战马的需求。

虽然西域一带的出产,并不是中原国家需求的,但是,西域的战马,对中原国家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当年汉武帝曾派李广利打大宛,就是想要获取西域的战马。

战马在冷兵器时代是极为重要的,宋朝的时候,因为西域一块被西夏给占去了,因此宋朝的骑兵一直存在问题,战斗力也大打折扣。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西域一带对中原国家还是极为重要的。

标签: 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郑成功坚持抗清,为什么他的父亲叔叔都在帮助清朝?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郑成功,清朝,野史秘闻

    抗清英雄郑成功,从1646年起,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虽然其占地很少,只有福建沿海几个府县,但是他的水师却成功地牵制了清军大量的军力和财力,郑成功在东南沿海的抗清一直坚持到了1661年。而在这15年的斗争生涯中,如果没有百姓们的支持肯定不可能坚持这么久,但是反观郑成功的家人,有时候却是拖累郑成功的主要

  • 左宗棠出征新疆前和一老头下棋赢了,为什么回来之后却连输三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左宗棠,清朝,风云人物

    这个故事我是从小就听父母讲过,无非就是借古讽今,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一点,不能太骄傲,骄者必败。但是这个故事发生得过于巧合,我现在怀疑它到底是否发生过,又或者是后人为了歌颂左宗棠而故意编写出来的。什么出征前大胜三盘,让其心情愉悦,打仗时没有顾虑。得胜后大输三盘,告诫左宗棠要谦虚谨慎,否则就会像下棋一样

  • 超级月亮的出现罕见吗?它是由哪位美国人提出的名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超级月亮,美国,文史百科

    超级月亮(Supermoon)是1979年由美国占星师理查德·诺艾尔提出的名词,是一种新月或满月时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的现象,月亮位于近地点时正好出现新月,称为超级新月;月亮位于近地点时正好满月,称为超级满月。由于月球以椭圆形轨道绕行地球,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不断变化,因此满月发生时月亮离地球越近,人们

  • 夷陵之战如何是诸葛亮率军,最终的结果会怎样?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

    蜀国当年从建国时的巅峰实力到后来的没落,有一个很关键的战役让它出现这样的变化。这场战役就是三国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当时的背景是刘备为了关羽报仇,于是便亲自挂帅,出兵东吴。三国志中是这样介绍的“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遂帅诸军伐吴”。那么,以当时蜀吴的实力对比,蜀国能够灭掉吴国吗?事

  • 明熹宗朱由校一生三男二女都早早夭折了 这和魏忠贤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明熹宗,历史解密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之初,生母王氏已然去世。明熹宗朱由校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在正妃死后没有再立妃子,即位后也没有册封皇后。因此,明熹宗朱由校也就没有嫡母了。宫中地位较高的是两位李选侍,即东李和西李。客氏以乳母受宠于明熹宗朱由校,在宫中的气焰远高于两位选侍。客氏名巴巴,本是定兴县侯巴儿(侯二)之妻,生子侯国

  • 李白有个日本朋友,被李白写死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白,唐朝,野史秘闻

    镌笔济世杜少陵,重情重义太白君。如果说杜甫是把笔给黎民百姓当饭吃的愁客,那么李白一定是用笔为天下苍生请客的狂人。除了张狂嚣度,李白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情重义了,一顿酒就可以结下十年的友情,一首诗就能装满千斗的情谊。还记得那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吗?实际上,在写这首诗之前李白和汪伦根本不熟,或者说只是陌生

  • 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大将军夏侯惇之子夏侯楙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三国,夏侯惇,风云人物

    夏侯楙(máo),字子林,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大将军夏侯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官员、将领,其妻为曹操之女清河公主。在魏国历任侍中、尚书、安西将军、镇东将军,假节,封列侯。曾一度驻守长安,但蜀汉北伐后就被调离。人物生平夏侯楙年轻时与魏文帝曹丕亲近友善。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受禅登基,建立魏国,

  • 在三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曹操又是如何享年六十六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曹操享年六十六岁,已经算高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他长期过艰苦的军旅生活,时刻处于政治斗争的旋涡,始终在与武装的和非武装的、公开的和隐蔽的敌人进行较量,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能承受那么沉重的负荷。然而,随着

  • 太平天国北伐的伤亡情况如何?两万孤师悲壮远征,最终全军覆没!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平天国北伐,清朝,战史风云

    1851年,随着拜上帝教徒在金田发动了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由于清朝政府此时实在是无能。仅仅两年多太平军就打下了南京,占领东南半壁河山,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为天京,建立政权。建立政权后,太平天国的军事策略有三,一是西征,打下长江中游的安庆,九江,武昌等地,使其能够成为天京的上游屏障

  • 历史上郑齐两国的春秋霸业为何没能维持太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霸业,春秋,历史解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衰微,进入了春秋时代。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春秋时代,通常用来指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