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和尚写了1首诗,朱元璋看了一眼,对手下说:将这和尚凌迟处死

和尚写了1首诗,朱元璋看了一眼,对手下说:将这和尚凌迟处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731 更新时间:2024/1/28 5:01:35

以往关于朱元璋的黑料就是老朱长得丑,然后杀功臣等等之类的话语了,比如火烧庆功楼,给徐达赐蒸鹅类似的事件了,但是根据历史记载,徐达却是病死的,而且当时徐达在北京,老朱在南京,试问老朱怎么把蒸鹅一夜送去给他呢?

而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老朱还有一件事也成为了他的黑料,那就是他杀了当时著名的一个高僧,原因就在于他说了一个“殊”字,因为“殊”字拆开就是“歹”、“朱”两个字,这不就等于骂我朱元璋是歹人吗?这老朱还能忍?立马把他杀了,那么这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朱元璋杀高僧的事件

原来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有一位高僧是远近驰名的高僧叫做释来复,他本身是一个读书人,在出家之前本姓王,由于学识渊博在此之前还做过元朝的大官,可惜的是当时元朝的灭亡已经天注定了,元顺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乱收捐税,导致元朝的赋税都收到五十多年后了。

看到元朝即将灭亡,因此王来复直接把自己头发剃了出家当了和尚,由于本身学识渊博,在出家当了和尚之后也是潜心钻研佛学,因此这名声渐渐传开来了,不但百姓经常来找他参拜佛学,就连各地达官贵人也向这个和尚指点迷津。

而朱元璋呢?当时大明王朝开国也是为了笼络人心,出家人本身是“不在五行中”,而朱元璋允许他以世外之人的身份在朝中当官,授予他一个名誉性的官职。

但是呢?这个大和尚虽然是和尚,可是身上又有读书人的傲气,这其中有一次朱元璋想叫他还俗进攻去做官,这货给拒绝了;又一次朱元璋问他你都已经当和尚了,还留着胡子干嘛,这和尚直接说:“这说明我还是个男人。”

老朱一听这个恼火啊,因为当初他当和尚的时候不但把头发剃了也把自己胡子剃了,你这意思就说我不是男人咯?

在公元1391年的一个晚上,老朱邀请和尚进宫,虽然这和尚已经出家了,可是也沾染了一些俗世的毛病,而且其本身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因此就想歌颂一下“洪武之治”,当时就做了一首诗送给老朱,哪知道老朱听了这首诗一下子就火了,命令手下拿下他“凌迟处死”。

这首诗写了啥呢?

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阙下彩云明雉尾,座中红芾动龙光。

其中“殊”就是上文说的认为这个“妖僧”在骂咱老朱,无德又说我老朱无才无德,你意思看不起我老朱泥腿子出身,所以老和尚的这首诗成为了“绝命诗”,直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老和尚真的因为一首诗而死吗?

说实话,关于朱元璋有多人经常拿各种黑料抹黑他,在“明初四大案”之中,朱元璋杀了将近几万人,而且其手段都极为残忍,什么“凌迟处死”、“剥皮填草”、“断指”等酷刑是令人发指的。

不过有句老话说得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老朱真的就是一个爱滥杀无辜的人吗?你说明初那些“淮西勋贵”哪个不是在开国之后就愈发骄奢淫逸,鱼肉百姓。

朱元璋出身社会最底层,他自己也深受贪官污吏的迫害,因此对于这些朱元璋是最看不得的,或许有些人认为残忍,可是朱元璋杀贪官错了吗?

因此老和尚的死并不单纯,朱元璋不会因为这个就杀了他,那么老和尚究竟是因为什么死的呢?

首先“文字狱”是肯定的,这一点我们不否认,因为朱元璋出身最底层,在加入义军之前没有多少文化,而他又是靠义军夺取天下的,在当义军之前乞丐、和尚什么都干过,见识了人世间冷暖,因此也塑造了他的性格。

因此当了皇帝之后,对于这些的确特别敏感,像“殊”、“贼”等词汇在朱元璋时期的确很可能就因为这一个字被杀,而朱元璋这一点也遗传给了他儿子朱棣,因为朱棣本身是靠造反当上皇帝的,故而对于这段经历一直讳莫如深。

所以老和尚的死,因为文字狱其实是有可能的。

但是其次就是老和尚自己也持身不正,之前我们就说了,这个老和尚虽然是出家人,可是却被功名利禄迷花了眼,出家人应该是“只知清修”或者“不在五行中”等境界。

而老和尚不知道为何就是一个“入世”,上文说道由于老和尚的文学造诣以及佛学造诣非凡,因此在大明朝都是闻名遐迩,当时不乏一些知名才子来拜访他,这其中就连胡惟庸都和他相熟。

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才是最可怕的,各地的达官贵人聚在一起,这其中财政军等各方面的人都包含在内了,而这些人一旦联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简直不可想象?

朱元璋打天下不容易,他也不知道当这样一个小团体里的人联合起来之后究竟有多恐怖?而他最恨的就是结党营私,胡惟庸就是死于这一点,而这个老和尚恰恰和胡惟庸有联络,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关系?谁都不知道,因此老和尚的第二个死因就是结党营私。

而第三点就是关于老和尚的黑料,因为在元末那个乱世之中其实和尚都不是纯粹的,他朱元璋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和尚。

因为元朝非常重视佛教,因此对于寺院征收的赋税很少,也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发展。可是寺庙之中的和尚真的都只惨败佛祖吗?很显然不会,这其中有些和尚就是“假和尚”,他们进入寺庙单纯就是用来敛财,借着寺庙的名义占有土地,然后招收农民帮他们干活,这就是“地主”。

元代的一些高级僧侣不但不用守清规戒律,还可以娶妻生子,这哪有一点出家人的模样?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开始整肃寺院,寺院只能招收40岁以上的尼姑。

而这个老和尚在当时就非常不正经,根据古籍记载,释来复在当时暗地里也有一些私活,比如贪虚名、不受色戒、盗用寺庙财产等等。

当然,没有人知道这些事的真实性,也不知道是否如此,总之这个著名的高僧就因为一首诗被朱元璋杀了。

更多文章

  • 一张明朝绘制的地图暴露了明清两朝的差距,网友:差距实在太大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地图和清朝地图对比,明朝淮安府地图,朱元璋明朝地图

    由于古时候的航海技术以及没有卫星系统,当时的人们无法在海上定位,所以那时候的人们不知道在这块大陆以外还有新的大陆,直到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开启了远洋贸易的时代,所以这也改变了以往人们的认知。而随着远洋技术的发,以往残缺不全的世界地图也开始逐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最终发展成了如今的地球仪,从这可以

  •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是什么意思?宋高宗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非卿不忠宋高宗说了什么,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出处,宋高宗经典语录

    这句话虽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但是也更添一份悲剧,其实如果按照历史的话来说,这也算结合宋高宗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我知道你的忠心,我也不是什么都不明事理,可是为了我的江山你却不得不死。”那么这两句话背后有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不妨就历史来看这两句话的含义:“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我们知道在两宋变革之际,那个时

  • 古人都穿内衣吗?宋代女性的内衣有好多种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人穿什么内衣,欧美内衣走秀最火女内衣,女子内衣和男内衣区别

    在服装起源的初期,蔽膝就属于服装中的内衣。最初的蔽膝就是系在腰间,悬垂于两股之间,用于遮挡保护生殖器。蔽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衣的发端,为后来内衣形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内衣文化的历史发展不像历朝历代外衣服制那样富有章程制度,而是以一种含蓄朦胧,若隐若现来抒发对美好、情感及身体表现的愿望。在每个

  • 太子朱标落水,众人跳水救人,朱元璋一瞧他们的衣服鞋子: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标之死朱元璋大哭,朱标的死对朱元璋的影响,朱元璋赞朱标

    尝遍了人世间的辛酸苦楚,因此朱元璋的性格也变得非常的暴虐。尤其是对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更是恨之入骨,在继位之初对于整治贪官的手段也强硬无比,只要贪污超过了60两银子就直接宣判死刑了。但是这个政令一下,却依旧没有震慑住那些贪官,还有是许多的人前仆后继的奔向朱元璋的屠刀之下,朱元璋也丝毫不手软,在位期间共

  • 元末怎么样的苦难境遇使得身为农民的朱元璋走上“造反”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末朱元璋,元末朱元璋的势力范围,朱元璋元末统一天下的一个高手

    小时候的朱元璋靠给地主家放牛混口饭吃也给本就没有什么收入的家庭减小一些负担,那时候的朱元璋还叫朱重八,他父亲叫朱五四。当时朱元璋虽然小,可是很讲义气。元朝统治时期,对于汉人尤其是南方人大肆压迫,在元朝政府以及大地主的盘剥下,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老百姓依然是饿肚子。没办法,饿着肚子还是要干活的,有一

  • 宋朝GDP占世界80%,为何不堪一击?《水浒传》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朝经济史,宋朝各地经济排名,宋朝实际gdp

    大宋富裕,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科技文化发展,宋朝确实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网络上甚至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宋朝GDP占到当时全世界的80%。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靠谱,但也说明宋朝确实富庶繁荣,可谓富得流油。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宋如此富裕为何不堪一击?为何“靖康之耻”时,

  • 赵匡胤夺位之后,如何对待柴荣的几个儿子?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柴荣和赵匡胤比较,赵匡胤对待柴荣的后人,柴荣与赵匡胤是不是结拜兄弟

    然而,令周恭帝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一道命令改变了自己和历史,当赵匡胤率领大军行进到陈桥驿的时候,赵匡胤的部将们把赵匡胤扶上了主卫,同时拿出了一件随身准备好的黄袍盖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并三呼“万岁”。这一幕在历史上称之为“黄袍加身”,在这之后赵匡胤带兵杀回了京城并美其名曰接受了周恭帝的“禅让”,于是中国历

  • 明朝的太监都吃什么呢?他们也会吃这种“东西”给自己补身体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十大太监排名,明朝太监杨琨,明朝太监马禾简介

    明代宫廷中,贵珰近侍者“虽有直房,然密迩、干清等各宫不敢设庖畗”,饮食都是在河边等处做成抬入宫,用木炭再温热再享用。由于宫婢自有厨房,饮食可以随时供应,“贵珰辈反甘之,托为中馈,此结好中之吃紧事也。”为了饮食的精美,宦官专门雇“镟匠”为其采办生活用品,为其烹饪粮食。“镟匠”多为贫穷宦官,“其手段高者

  • 嘉靖时期的平凉才子,失意赋闲在家30年,写下了55首崆峒山的诗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嘉靖诗文,嘉靖临终念的诗,明朝嘉靖皇帝写过的诗

    赵时春赋闲家居的30年,也是与家乡山水相依相伴的30年。在平凉众多山水景观当中,赵时春最熟悉且题咏最多的,当数“西来第一山”的崆峒山,据统计有55首之多。这些诗歌不仅描写了崆峒山雄伟秀丽的自然景致,还寄寓了诗人忠君恋阙的真实情愫。一、崆峒山之雄险与诗人之不屈嘉靖十年(1531),赵时春写了一篇《游崆

  • 整个明朝都被倭寇肆虐,为何到了清朝,倭寇之乱就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倭寇简介,明朝倭寇之乱影响,明朝倭寇有多大规模

    明朝虽然对外实行的是“天子守国门”,但是有明一朝始终有两大对手挥之不去:一个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这是中原王朝的老对手,汉朝、唐朝都深受其害。明太祖当年北征,被王保保击败,也因此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自己无法完全继承元朝版图,因此便一直在长城一线和游牧民族僵持着。而除此之外,明朝更是有一个全新的对手:倭寇。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