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相对来说,初时的鳌拜在军中并不受重视,一是从征皮岛,二是并没有人安排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占领全岛的关键是西北角的突击,为了让阿济格能用上自己,鳌拜甚至下了军令状。 姥姥不亲舅舅不爱,远的不提,就以阿济格和多铎为例,入关后基本上是跟在汉将后面拾便宜柴禾,那军功多得不要不要的,反观鳌拜,甘当突击小能手还得靠求,用命担保才有机会。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得知皮岛落袋的皇太极欣喜异常,鳌拜的战果无异于拔出了心口的一根刺,总有朋友说皮岛不重要,毛文龙不重要,怎么会呢,虽不致命,但讨厌至极,皇太极无法做到辽东全境每一寸土地都无差驻军,镇江大捷佟养真不就死了么,那是康熙帝的太姥爷。
鳌拜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春,在八旗军中崭露头角,以巴图鲁的荣誉称号成功打造了个人IP。 流尽大明最后一滴血的松锦大战,与明军骑兵展开遭遇战,骑兵一举获胜,追击中下马战步军再次告捷,随后五战全胜全无败绩→梅勒章京→护军统领。 皇太极身亡,由于死得太过突然,没有能够定下继承人,于是出现了勤政殿之争,豪格自以为皇位非我莫属,中途离场静等三请,其实索尼早和多尔衮交过底,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私下的小算计就是镶黄、正黄不会易旗,这是无法放弃的基本盘。
鳌拜相对诸大贝勒虽然位卑言轻,但却不惜带兵张弓开弩,合围崇政殿,并拔剑威胁多尔衮,面对极权和分裂,多尔衮压制住了冲动的多铎,最终在无奈中放弃对抗选择与济尔哈朗一起摄政,“辅佐”福临。 深知自身无望于皇权的代善和济尔哈朗自然没有意见,本来就是墙头草,只要别抄家伙,别分家,怎么着都行,这是底限。 把他们的对话逐字逐句的看清以后,您会明白,如果你问他们多尔衮上位可不可以呢,那回答肯定是太可以了,如果你问他们小福临登基是否合适呢?他们肯定说太英明了。
反正两黄和多尔衮他们是谁也不得罪,类似鳌拜和多铎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脾气,他们才没兴趣冒险玩命,谁登基自己也还这样。 可以说鳌拜在福临登基这件事上,居功至伟,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两旗的私利原因,但如果只靠豪格来扛的话,铁定扛不住多尔衮哥仨。 其实即便没有私利在,索尼和鳌拜也不能坐视,他们是被两黄旗推出来的,而且接受了他人死前重托,自愿殉葬皇太极的老兄弟们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皇太极的权柄,他们担心落于外人之手,死前百般嘱托,相对于他们的忠心程度,鳌拜是拍马也赶不上的,如果这事办不好,以后就找个旮旯隐居得了,没法混了。
入关后的鳌拜受到了多尔衮不遗余力的打击,随征李自成后,护着老战友索尼倒霉也就算了,护着多尔衮的亲哥阿济格也要倒霉,罚银一百无所谓,但军功作罢不赏。 李自成被乡勇敲死以后,鳌拜又跟随豪格征讨张献忠,挥师凯旋之后,多尔衮搞清算,把早已知晓的“老账”---兵围崇政殿、立誓拥立肃亲王等事,通过安排众人弹劾的方式再次抖落出来,别说功劳了,就是职位也差点丢掉。 为什么革职之后又复职呢?一个条件,跪下解除当初所发的拥立豪格的誓言。至于索尼,骨头太硬,直接被发配了,如果多尔衮不死,一辈子都甭打算回来。
后来的鳌拜,一直被打得抬不起头来,直至多尔衮身死。 顺治亲政,鳌拜被打击的不死不活的样子都看在眼中,一时被视为重臣,二人成了君仁臣直的典范,可惜顺治短命,在其身死后,鳌拜华丽转型为君侧之恶。 四大辅臣鳌拜垫底,可是从权利上来说,他却是魁首。 索尼多年以后脑袋已经被多尔衮打磨圆滑了很多,再加上岁数大,还有“病”,所以懒得管事得罪人; 苏克萨哈就是个倒霉蛋,里外不是人。虽然都和多尔衮有仇,但其他三大辅臣都看不起这个二五仔,而作为皇帝控制正白旗代言人,在旗内他也不受待见,一是反水,而是缺乏凝聚力; 遏必隆从来都是唯唯诺诺,鳌拜说啥就是啥,不争竞。
鳌拜擅权,欺君害民,打击异己这些众所周知,直到鳌拜将苏克萨哈连根拔起,康熙帝明白了,这人不除掉自己也无异一个废人,所以智擒鳌拜,并对其嫡系势力进行了大规模“清理”。 抄家难免,鳌拜一党的关键人物至少革职为民,子孙后代虽然没有论罪,但基本都被降旗镶白(留份养命钱),“发配”到全国各地,大部分都回到了辽东地区,偶尔有几个亲戚被发现还在做官的,那时候康熙帝气也已经已经消了,都没动。
康熙帝晚年,感念鳌拜军功,追赐一等梅勒章京,也就是鳌拜发迹之初的旧职。 雍正年间,复封一等公,世袭罔替,瓜尔佳氏鳌拜一支的春天来了。 乾隆年间,禁止袭承爵位,降一等男。 鳌拜子孙······得嘞,皇帝您也别改了,我们改。 就在乾隆执政末期,瓜尔佳氏的鳌拜后裔都纷纷改了姓,并重立家谱,想通过这种手段彻底与鳌拜撇清关系,天知道下个皇帝啥脾气,万一赶上个性子爆的······安全第一。 最后族人大多把姓氏改为---关、官、葛、金。到现在,一部分分支都还找得到,鳌拜刚获罪的时候,族人们也都没受过大苦,毕竟有朝廷一份不菲的保底工资在,但享福也算不上。 别管以前如何,反正现在族群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生活幸福。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