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看似失败,实际却是收获不小!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看似失败,实际却是收获不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101 更新时间:2024/1/15 12:43:50

可是,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表现,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也即从结果上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失败的,并没有完全诸葛亮之前制定的目标。不过,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还是获得了一定的战果。进一步来说,在笔者看来,甚至可以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看似失败,实际却是收获不小!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到底获得哪些收获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诸葛亮从曹魏迁移了部分人口到蜀汉。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在得知马谡失守街亭的消息后,诸葛亮当机立断,从曹魏的郡县中带走千余家人口的,并迁移到了汉中。在汉末三国时期,一户大约有六七人,诸葛亮迁移的这一千多户人家,应该在7000人左右。

就现在来说,7000人口,只是一个村镇的规模。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一些人口较少的县,也就只有数千规模的人口。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自然是不小的收获了。特别是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本来就是人口最少的一方。在蜀汉灭亡时,其人口总数还不到100万人,这促使蜀汉的兵力只有10万人左右,也即受到人口规模的限制。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为蜀汉带来了7000规模的人口,可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并且,这7000人口基本上被充实到汉中之地。此前,在公元217年—219年的汉中之战,虽然刘备战胜了曹操,夺取了汉中之地,可是,曹操在撤退之前,几乎将汉中郡的人口迁移一空,再加上战争的影响,更导致汉中之地人口锐减。在此背景下,诸葛亮充实汉中之地的人口,自然有助于蜀汉在汉中一带的防御,比如这些人口在汉中种植粮食,自然有助于汉中地区的大军就地取粮。

另一方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虽然最终败北,却在撤退之前获得不少曹魏人才的归降。公元228年,诸葛亮大军出征,因为曹魏事前没有防备,所以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其中,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诸葛亮从魏国获得了姜维、梁绪、梁虔、尹赏、上官雝等人才,这对于夷陵之战后人才凋零的蜀汉,自然是雪中送炭了。其中,就姜维来说,归降蜀汉后就获得了诸葛亮的器重和培养。公元234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延熙十七年(254年),拜大将军,执掌蜀汉兵权,继续北伐曹魏的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

蜀汉灭亡前,姜维为躲避黄皓的加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祸。景耀七年(263年),魏国伐蜀,姜维摆脱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钟会进军。可是,姜维的种种努力,还是没能阻挡蜀汉灭亡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蜀汉灭亡后,姜维假意归降曹魏大将钟会,暗中试图恢复蜀汉,于公元264年事败被杀。

最后,除了姜维,梁绪、梁虔、尹赏、上官雝等人也继续在蜀汉为官。其中,梁绪、梁虔兄弟归降蜀汉后,梁绪官至大鸿胪,大鸿胪是九卿之一,协助朝廷掌管诸侯等事务,而梁虔官至大长秋,负责皇宫内的事务。尹赏在蜀汉官至执金吾,执金吾,古代保卫京城的官吏,公元前104年由中尉更名而来。至于上官雝,则在蜀汉官至行中典军、讨虏将军,也即成为了蜀汉的一员武将,在诸葛亮之后的数次北伐中,上官雝都有参与。

并且,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率领上官雝等将北伐祁山,命骠骑将军李严总督粮草,但李严运粮失误,于是诸葛亮联合出征的将领们上书刘禅,罢黜李严,废李严为平民。在当时,上官雝时任行中典军讨虏将军,也一同上书后主刘禅,要求将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废为平名。综上,对于姜维、梁绪、梁虔、尹赏、上官雝等出自魏国的人才,都在蜀汉得到了任用,也即在蜀汉人才因为夷陵之战出现断层的时候,从魏国招揽人才,无疑有助于缓解人才凋零的问题。所以,在笔者看来,从迁移曹魏人口,获得人才这两个角度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时候,虽然因为马谡失街亭而最终失败,却还是有所收获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神机妙算军功卓越,因为2个缺点,他算不上名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真的神机妙算吗,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历史事件,诸葛亮到底有多神机妙算

    但是我们只是夸大了他的成就,从而忽视了他的失败,所以说诸葛亮要是想跻身于名相的话那还是有些困难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细说一下原因。那就是出征去打仗的时候,他是肯定会一同前去的,还有朝廷上出现了什么事情,他也是自己动手,而不指挥别人。然而这样的例子虽然也能说明他的谨慎,但是其实更重要的是他用人无方,不知道

  • 《周礼》“乡举里选”——荐举制度在宋代的沿革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周礼六官,周礼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宋代科举乡试

    中国古代在历史上就有荐举之后,举主需承担保任责任的传统。战国时,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形成了保举制度。 所谓保举就是举主要对所举荐之人承担连带责任。宋代荐举制度是在前代相关制度的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最终形成的。《周礼》中所记载的"乡举里选",就是一种原初的荐举形式。荐举制度在宋代的沿革1、宋代荐举制度

  • “海南真水沉,一星值一万”,悠远的香文化为何能在宋朝大放异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为什么不退守海南,古代海南有沉香吗,海南水沉

    中国香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支,成于两汉,完备于隋唐,鼎盛于赵宋,至今有数千年历史。中国的香文化包括香料、香具、以及与香有关的社会生活(香事),宋代是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此时香文化各个方面都十分精彩,宋代之香,不仅有广度,还有深度。宋代香文化之广体现在各阶层都无比丰富的香事活动,这些香事涵盖社会

  • 宋太祖成功的杯酒释兵权,而朱元璋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太祖与朱元璋谁厉害,宋太祖和朱元璋,朱元璋对宋太祖的评价

    为什么宋太祖要杯酒释兵权,而不是直接从那些功臣手中夺回权力呢?是因为宋太祖重情义,不忍心杀掉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们吗?其实不是的,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宋太祖没有能力杀掉他们,如果可以,宋太祖也没有必要这么麻烦,弄一个杯酒释兵权来安抚那些功臣。那么宋太祖作为一个皇帝为什么没有权利杀掉臣子呢?这就要从宋朝

  • 北宋之后,为什么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宋封禅,历代皇帝泰山封禅,泰山封禅玉册

    泰山封禅最早的是秦始皇做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去泰山封禅。其实封禅讲究的也就是君权神授。告诉天下,我们权利是上天授予的,我是上天的儿子,也就是天子。上天派我来管理你们的,所以你们应该听我的。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

  • 为什么好多朝代都黑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为什么比其他朝代不好,宋朝是唯一超过300年的朝代,为什么说宋朝最接近现代

    我们看一下宋朝的缺点积贫积弱、重文轻武。其实这两点加起来就是说这个朝代打仗不行。没有前面汉唐时期的霸气,也没有元明清三朝的版图。所以就说宋朝不行。这个主要是传统的思路影响,就是历朝历代就应该开疆拓土才算是丰功伟绩,版图就应该越大越好,才能体现我们的实力。而宋朝乍一看都不符合。其实宋朝的版图是明确的说

  • 游牧民族的发展历程:从东晋、南宋和南明三种结局来看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东晋和南明,南宋南明的历史,南宋东晋南明为何都在江南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天气降温北方非季风区很难适应人口生存,所以北方的游牧民族就要南下和农耕民族抢夺季风区。遍观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南下,其大环境一定是持续降温。战争是会死人的,如果不是因为天气降温游牧民族在北方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谁愿意发动战争?游牧民族南下其实是一

  • 宋代官方婚礼中是怎样用乐的?看哲宗皇帝对不用乐的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代皇帝的苦与乐,宋代皇帝哲宗,宋代婚礼

    一、宋代官方礼书中的婚礼用乐宋人对于婚礼不用乐的态度是很坚决并坚持的。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关于将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大婚的记载,可以看出其价值评判。“初议婚礼,诏中书舍人徐铉、知制诰潘佑与礼官参定。婚礼古不用乐,佑以为古今不相沿袭,固请用乐。”这段是说南唐潘佑认为婚礼古不用乐,古今不相沿袭,所

  • 拥兵六十万的他最终还是输给了朱元璋,只因偏激固执,我行我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的带兵能力,朱元璋有多猛靠着18人拿下2万人马,朱元璋的军事水平让人佩服

    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穷苦出身。陈友谅生长在一个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上门女婿,连自己原来的姓都改了,生活自然也不轻松。不过这样的出身并没有成为他的抱负,从小他就非常有眼界,是读书习武,后来还当过县吏。但是显然这不是他的目标,所以趁着天下大乱,他投身红巾军。很快就在炮火连天的生死年代里

  • 朱元璋抛给方丈一个大难题,而方丈的回答却是让他无可奈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方丈跟朱元璋说了哪八个字,朱元璋给方丈磕头,朱元璋听完方丈的回答

    自幼,朱元璋一家就比较信奉佛教,而在朱元璋还没有参与起义的时候,就曾在寺庙里出家,但是他的目的却不是为了饱读诗经,而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当时在寺庙里当小行童的朱元璋每天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但是没过多久,战乱就延伸到了寺庙里,朱元璋也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四处游荡的生活里,最终,觉得流浪终归不是办法的他参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