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科举有何历史地位?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历经改革而成熟定型

宋代科举有何历史地位?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历经改革而成熟定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747 更新时间:2024/2/7 12:32:33

在之前的文章中,子渊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唐代对科举制所进行的全方位改革,今天咱们再来谈谈宋朝对于科举制度所进行的创新与完善。虽然宋朝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造不如唐代那样具有颠覆性,但宋朝同样是科举制度承前后的重要朝代,也是科举制臻于成熟的朝代。甚至可以说,自宋朝创新完善科举之后,直至清末正式下诏废除科举为止,科举制在中国基本没有任何本质改变。

一、宋朝科举怎么考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顺应赵普等人请求黄袍加身,于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在这一年,各地尚未统一,国家也处于半战争状态,然而赵匡胤对于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在百忙之中举行了大宋王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进士19人。关于进士人数,其实也有讲究,自唐末五代以来,每科进士人数一般都控制在二三十人上下,大宋王朝的首次科举又要为今后做出表率,因此本着宁缺毋滥的精神反复挑选,最终选出了这19名佼佼者。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下诏再次举行考试,这次进士更少,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十人左右,乾德四年(966年)最少仅录取了六人,这在千余年的科举史上都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赵匡胤为宋朝定下了善待文人的祖制,要求“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为笼络文人士子,赵匡胤在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给主持科举的礼部下诏,命其组织人手整理近十年及后周乃至后汉等国的举子档案,并统计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未考中的士子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体谅这些屡试未中的士子着实不易,便下圣旨统统赐予进士出身。自宋朝起,此类进士就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赵匡胤这次“恩科”规模庞大,然而又不无道理——毕竟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由此不难发现其治国理政手段之高超灵活。此后历届“恩科”的规模有限,只涉及到极少数人,对科举整体无碍。

除去“恩科”这一特例,宋朝前期的常规性科考基本承袭了唐朝和五代做法,依旧是常科与制科两大系统。“常科”即常设之科,除去最令人熟知的进士科外,还有诸科,如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各地举子都是每年秋季参加乡试,中乡举者于冬末汇聚到京城汴梁,等到次年开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国家级统一考试——会试。

二、宋朝科举考什么

所谓“九经”科,考的是唐朝所定下来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科则对应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开元礼”科指的是唐朝政府组织修纂的一部大型礼书,可用作实用“礼学”的专科考试;“三史”科指《史记》、两汉史书《汉书》与《后汉书》以及《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科是指十三经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即对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科则是“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是对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与唐朝时类似,考察的全部经书,即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科是法学知识专门考试;“明字”科则是字学素养考试。

自唐代以来,举子和士人最看重的还是“进士”与“明经”两科,两科之中又以进士科为。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顺畅乐观,往往能够高居宰辅重臣,明经及第的前途则显得坎坷,能够成为朝部高官的寥若晨星。至于其余各小科,从名字上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过是主政官手下的刀笔文吏,很难进入权力核心。

至于第二类“制科”,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此类考试可以追溯到汉朝的射策,唐代得以发展普遍,至宋朝时逐渐形成一些“常科”性质的制科,即经常重复考试的制科题目。比如宋太祖所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宋仁宗所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等六科,这些都是自唐朝承袭而来。

制科考试范围虽然狭窄,但应试资格却放得极为宽松。无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举荐参加相关考试,那些已经考中进士的人也可参加制科考试。北宋名臣富弼本想参加进士科考试,以进士身份步入仕途,不料赴考当年岳父晏殊担任主考,为避嫌只能选择参加当年的制科考试;苏轼、苏辙两兄弟,本来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就考中进士,却嫌名次不够靠前,于是又参加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的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据宋人郎晔考证,大文豪苏轼考的应该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科考题量众多,完全不是只答一张卷子就能考取功名的。以进士科为例,需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诗、赋、论三项,另外的“帖”全称为“帖经”,即默写经典中的段落;“墨义”即笔答经义,一般规定为十条。默写经书叫“帖”是因为这类考试是将经典原文的前、后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间的某一两句或某一两行,让举子们把前、后文默写补齐。除去“帖经”、“墨义”以外,还要回答“时务策”三条,此三项属于附加项目,作用不大,但到明经科则显得至关重要,几乎是该科考试的全部内容,而这也是进士历来看不起明经及第的缘由——明经考试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不错成绩,完全不像进士科那样需要超凡文笔与才能。因为考题量大,不论是乡试还是会试,举子们都要在考场内“闭关”专心三四天,才能将所有内容尽数答完。

三、宋朝科举创新完善之处

宋朝统治者完善了此前科举的种种弊端,也确立了最佳的考试内容。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有许多创新变革之处,这些改变中,最值得肯定的当是以下四点:

第一,确定糊名制度。即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主考官与阅卷官进行评改时无法得知每张卷子为谁所做。宋初,请托、投献风气依旧,直至宋真宗时才开始采用糊名制度。当时有许多名臣儒生对此表示反对,最著名的就是范仲淹苏颂等人,他们认为糊名过于冒险,害怕平时声名狼藉之人依此取得上佳的考试成绩,从而步入仕途。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证明,糊名制度最大程度保证了科举的公平性。

第二,确立考试时间。唐朝科举每年一考,国家为此需要动用庞大的财力、物力与人力。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定科举为三年一大比,这个规定直到科举废除都没有做过任何改变,古籍所载“大比之年”往往指代就是这年礼部举办的“春闱”会试以及之后的殿试了。通过降低考试频率,国家能够省下大量人力及物力。

第三,转变文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知贡举,主持当年科举,他向来厌恶无病呻吟的程式化文章,于是在此次考试中他将延续百年的程文考卷全部黜落,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善于议论古今成败之理的苏轼、苏辙两兄弟,就是在此次科举中占了大便宜,顺利脱颖而出,欧阳修也因此成为宋朝古文运动的“旗手”。

第四,转变考试内容和科目。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对于科举内容与科目进行了大量更改,“古之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其明经、诸科欲行废黜,取明经人数增进士额。”意思是明经、明法等繁杂科目尽数废除,只留进士一科,今后考试也只考经义,不必再考诗、赋。王安石给出的理由是,一个人从小写诗作赋熟知音韵,对圣人之言却知之甚少,在为官治世时势必会缺少治国理民经验。虽然明经等科最终并未废除,但后世科举不再考诗、赋而专考经义却是由此开始的。

四、宋代科举甲科与乙科的区别

唐朝科举最初并无甲、乙两科区别,从唐高祖武德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初年,所有进士都被称为“乙科”,唐玄宗后来为彰显文德才下诏设立甲科。终唐一代,“甲科”也只是进士科中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代称。宋朝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只是指代进士而言,而且甲科出身也不一定会优于乙科,如名臣张咏,乃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进士乙科”,欧阳修之子欧阳棐、大文豪苏轼中的也都是乙科。到北宋后期,甲、乙科就成了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还有第三档的“丙科”。

南宋时期,朝廷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如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考中的那一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谢枋得为二甲第一,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宋史·谢枋得传》记载,“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即谢氏本想登一甲高第,结果仅“中乙科”,内心不服,干脆放弃功名。由此可见,南宋的“二甲”与“乙科”是等同概念,也是从这开始,官方没有所谓的“乙科”叫法,只是民间还将二档进士称作“乙科”罢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又出现甲、乙科之称,这次很容易区别: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是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是乙科,殿试甲科又分为一甲、二甲、三甲。

参考资料:

《中国科举史》《中国科举史话》

更多文章

  • 纣王作恶多端为何还能被封神?三教都害怕弟子被封神,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纣王被封神,封神妲己和纣王吻戏,封神凤青青为纣王献舞

    在成事之后,吕尚依照天命将绝大多数出场人物统统封为了神仙,但战胜一方能够跻身其中还比较好理解,为什么那些助纣为虐的反派人物,也能混个一官半职呢?说起来,封神榜中的诸多角色,其中让人感到非杀不可的角色并不多,除了纣王意外,绝大部分虽然长得张牙舞爪,但充其量只是站错了队而已。不过虽然他残暴昏庸,但是却因

  • 纣王从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变成昏庸无道的暴君,真是因为苏妲己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真实的纣王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而且是文武双全,既能托得上梁柱,又才思敏捷。根据史记中的相关记载,他曾经徒手格杀过野兽,而且颜值也很高,可以说他的硬件条件已经是全天下最完美的了。在两次午门大战中,他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虽然长期沉迷于美色,但依旧不落下风,这等武艺就算是号称天下第一武将的黄飞虎都自

  • 他是姜子牙封神之路必不或缺的人!没有他西岐想推翻商朝,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姜子牙冻死商朝十万大军,西岐与商朝关系,姜子牙封神历史

    当初,西岐被魔家四位将军整整包围了一年时间,姜子牙虽然用尽办法守住了城池,没有让四个人攻进来,但是却也无法率领着军队冲出去,被商朝的军队堵在了里面,姜子牙觉得十分地憋屈,可是面对这四位将军,没有任何办法能够制服他们。就在所有人都觉得没有希望的时候,杨戬出现了。杨戬清楚地知道他来到西岐的目的是什么,也

  • 妲己睡前的这个习惯,让纣王很喜欢,现在女生没人能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妲己引喜妹见纣王,妲己纣王酒池作乐,妲己纣王吻戏完整

    妲己不仅漂亮,而且能歌善舞,这一点纣王很喜欢。而且纣王处理一天的政务本来就非常困乏,妲己在税前会给纣王跳一支舞。纣王看着舞蹈非常放松,身体非常舒服。而且看着妲己曼妙的身姿,更是一种享受。除了跳舞,妲己还会做一些甜点给纣王吃。纣王一般都是边看吃甜点边看妲己跳舞。我们知道甜食会让人放松,而且有助于凝神。

  • 中国最独特的文化遗存,出土铜镜号称中华第一,专家称与夏朝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夏朝出土玉器图片,西汉最珍贵的铜镜,夏朝文化遗存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渊这两天陆续为大家介绍了齐家文化的权杖及玉器,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有着“中华第一镜”美誉的齐家文化铜镜。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有着“仰韶文化之父”之称的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来到甘肃广河县。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了震撼世界的齐家坪遗址,齐家文化也因此得名,为世人

  • 上世纪发现一座西周大墓,出土两堆青铜残渣,复原后禁止出国展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周墓发掘全过程,西周青铜盒,南京博物馆西周夔纹青铜匜

    西周初年,在岐山的一处宫殿内,两个小孩子正在玩耍。他们衣着华丽,其中年长的那个孩子拿起一片桐叶,用一把小匕首削成了玉珪的形状,对小一点的孩子说:“弟弟,唐国物产富饶,我把唐国封给你,我们永远是好兄弟,你替我镇守那里。”“好的,谢谢哥哥!”小一点的小男孩很开心地接过桐叶。周围的人听到二人的对话都微微一

  • 夏朝的存在饱受争议,记载颇少,它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夏朝的存在有历史记载吗,夏朝有文字记载吗,夏朝是如何被证实的

    声称夏朝是神话的论点声称周(和后来的朝代)想要表明,以前的朝代由于失道的行为而失去了统治地位,因此创造了一个原始朝代,夏,禅让作为这种统治的史前模式。有很多学者认为司马迁这样做有政治目的,统治者有权按照"天命"进行统治,如果他们管理不善,那天命(正当统治许可证)就被上天没收了。黄帝和他的继任者,包括

  • 庞涓兵败身亡,留下6个字,道明自刎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庞涓之死,历史上庞涓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庞涓在什么地方死的

    在竞争激烈的战国时代,不前进就会被他国超越,如果魏国不改变,必然会失去霸主地位。这时候庞涓出现了,他率领魏军南征北战,让魏国的辉煌延长了10多年。然而,大多数将军不管多么英勇善战,总是逃不过一败,庞涓也不例外。[var1]公元前341年,魏国为了三晋并一,再次称霸中原,联手赵国征讨韩国,庞涓便是两军

  • 吴起变法简介: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吴起变法的内容,吴起变法对贵族的打击,吴起变法的结果及影响

    齐国失败,三晋与楚国的矛盾骤然尖锐了起来,楚国短暂的宁静局面宣告结束。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楚抢先一步,与韩、魏争夺郑国地,三晋立即联合起来反击,攻楚至乘丘(今山东巨野西南)而还。楚国为了摆脱被动地位,接着连年攻周攻郑攻韩,为缓和与郑国矛盾,还主动归榆关(今河南中牟南)给郑,郑国也杀其相驷子

  • 韩信井陉之战一举灭赵,却为何请立张耳为赵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韩信四战定天下井陉之战,韩信井陉之战,韩信张耳进攻赵国

    [var1]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var1]首先,张耳在赵国的根基极为深厚。陈胜攻克陈地,而称王之后。便在张耳、陈馀的劝说之下,任命武臣为将、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给予士卒三千人,向北经略赵地。而武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