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都知道司马光砸缸,那他救出来的小孩是谁?难怪老师没提过他名字

都知道司马光砸缸,那他救出来的小孩是谁?难怪老师没提过他名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032 更新时间:2024/1/20 22:33:18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众所周知,司马光在我国历史上是个极为有名的人物,是北时期的史学家和学家,他天资聪慧,从小便博览群书,十分好学,年纪轻轻便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赏识。他所编著的《资治通鉴》更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里面许多名言警句成为后世之人的处事准则。

对于我们来说,从最开始熟知司马光还得从他小时候的事迹说起,在我们的课本中最熟知的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了,大家都被他的机智所折服。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那他救出来的小孩是谁?难怪老师没提过他名字。

砸缸救人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之所以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当中,除了赞美他的机智勇敢外,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的青少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小小年纪的他便已经可以做到不慌不乱,不优柔寡断,面对困难沉着应对,这份胆识是实属难得的。

因为他砸缸的事迹,他很快被人们熟知,被人们称赞,即便是千年以后,仍旧是人们生活中的典范,被人们津津乐道。虽然有的人质疑过这件事的真实性,但根据史书的记载,司马光的确有砸缸救人的事迹。想必不少人会有所疑问,这砸缸救的到底是谁?为什么司马光砸缸的事迹只字不提这人?

史料记载

为了求证,我们必须得探知史书。根据最早的史料记载《斋夜话》中对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记载来看,司马光在他幼年时候和一群小孩子嬉戏游玩,其中一个小孩子不幸掉进了庭院中的那口装满水的大翁中,生命垂危,惊险万分。当时随同一起玩耍的其他小孩子们都吓得逃跑了,就只有司马光很是冷静沉着,捡起了石头砸破了大翁,水流尽人也得救了。

而在《宋史》当中也有关于这一故事的记载,可见司马光砸缸的事是真实发生的。当时他只有7岁,在如此小的年纪能够临危不变,这种难得的精神值得发扬,所以被写进了史书。加上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在洛阳任职,是当地的留守司通判,司马光身份特殊,出身名门望族,所以他的事迹自然被记录了下来。

只是,无论是在《宋史》还是《冷斋夜话》当中,故事的记载都没有提及被救的小儿。不过,根据一些资料查证可以得知被救之人叫做上官尚光。在司马光7岁之前生活的光山县,可以寻得蛛丝马迹,这光山县有户人家名为上官家族的,根据他们的家族族谱记载他们家的上官尚光和司马光年纪相仿,并且可以查证到他小的时候因为落水被司马光救过,甚至在他长大后他还建了一座感恩亭感谢司马光,由此可见,这上官尚光便是司马光所救的人。

之所以没有在正史中出现上官尚光的名字,是因为这只是存在于族谱中的记载。几乎没有办法查阅,再加上时光的流逝,更是无法求证所救之人到底是谁。如此一来,课本中自然不会出现上官尚光的名字,老师们更是不会提及这种未曾求证过的人物了。

名垂青史

虽然司马光所救之人存在质疑,但毫无疑问的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天资聪慧也是有目共睹的,而这个救人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司马光能够名留青史,还离不开他成年之后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司马光是个一代名人,也是一代历史巨人,他被后世誉为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是有原因的。

他的成就十分伟大,只言片语是无法表明的,不仅在当时受到民众的敬仰和尊重,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这便是一代巨人能够名留青史的原因。从这点出发,这样的一个正面人物自然会受到大家的追捧,即便是他小时候发生过的一件救人小事情,也可以在民间传成佳话,广为流传。倘若司马光的人生稍微有些污点,那么也许司马光砸缸的事迹就不会像如今这般广为流传了。

结语

无论如,以小见大,从一个人小的时候所作出的事情便大致可以推断出这个人以后的为人处世准则,可以窥见到一个人的品行。即便这些看起来是老生谈的故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同的东西,鞭策我们成长,学习他们的人生哲学,努力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有担当有胆识的人。

参考资料:《宋史》

《冷斋夜话》

更多文章

  • 都知道司马光砸缸,可知道救出的小孩是谁,难怪老师一直不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光究竟砸没砸缸,司马光砸死人,司马光砸缸把人砸死的爆笑故事

    从古至今,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学习,而漫漫历史长河当中,也流传下来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像孔融让梨一样的故事就有很多是我们大家从小听到大的。流传下来的这些故事,除了教育人们要孝道以外,还教导人们要沉着冷静,不慌不乱,比如《宋史》中记载的有关“司马光砸

  • 武松李逵反对招安,宋江不以为意,为何鲁智深说话后,他紧张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鲁智深对宋江招安态度,宋江为什么要招安李逵,宋江招安武松鲁智深反应

    宋江在山下时只是一个在官府任职的小押司。对于野心满满的他来说,这个职位显然不能满足他,因为按照正常的步骤升官要等到猴年马月了,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计划。首先他踏足黑白两道,广施钱财,救人性命,借助自己的官方身份,结交了许多“同道中人”,尤其是梁山好汉们,比如晁盖、李逵等,都受过他的恩惠。书中说他这时“

  • 宋江死前,为何用毒酒把李逵毒死?不是他狠,而是他发现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江为什么要毒死李逵,宋江为啥要被毒死,宋江给李逵喝毒酒原文

    导语:梁山英雄一百零八位,他们是充满热血的真英雄。有的人被人陷害,有的被迫走向梁山,他们聚集到梁山,抒写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梁山英雄帮朝廷平定方腊以后,多数被朝廷逼死。说到这里,大家都会奇怪,为何宋江临死前,要拉上好兄弟李逵呢?梁山好汉众多,是朝廷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原本的江山好汉都想着推翻懦弱

  • 都成为了俘虏的朱祁镇,为何后来还能重登皇位?明英宗的三点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祁镇配得上明英宗吗,明英宗朱祁镇最新消息,朱祁镇为什么被封明英宗

    一、大臣们的想法明代正统年间,年轻的皇帝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征瓦剌也先部,以期禁绝“胡人南下而牧马”。朱祁镇也是一腔热血,便答应了这个荒诞的决定。不过,在明朝的诸多皇帝中,朱祁镇不是唯一一位热血上头的皇帝。 明武宗的事迹更为凸显了这个皇室的某种隐约流传的“好武”气息,大概是因为离开了南京

  • 救命恩人被赐死,当赵匡胤看见三个仆人,痛哭道:我杀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匡胤怎么被赐死的,赵匡胤为什么杀死了恩人,赵匡胤恩人

    建国以后,北宋的开国功臣们并没有被皇帝猜忌,虽然被杯酒释兵权,但是也因此避开了真正的劫难。然而,有这样一位功臣却没有善终,他的名字是张琼。张琼之前曾救过赵匡胤的命,但是却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但是,当赵匡胤抄他们家的时候,看到院子里的三个仆人后,却痛哭流涕道:寡人杀错人了。着实让人摸不着偷头脑,这是怎

  • 横扫欧亚大陆的元朝,最终亡在了一个韩国女人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朝横扫欧亚大陆了吗,横扫欧亚的蒙古帝国元朝,元朝真实的历史

    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名为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在蒙古语中意思为“铁锅”。继位之初,“铁锅”皇帝对把持朝政的重臣燕铁木儿百依百顺。为此,他娶了燕铁木儿的女儿答纳失里为皇后。答纳失里仗着家里的势力,不把元顺帝放在眼里,这让元顺帝非常不爽,俩人的感情也可想而知。找不到做皇帝与做丈夫尊严的元顺帝,看上了

  • 一个家族,一朝出两位公爵,分镇南北,朱棣创造史上最显赫贵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要说的这个家族,爵位世袭了整整11代,并且在同一朝代,一个家族有两位公爵,分别镇守南北两京,这个家族就是明初大将徐达创建的徐氏家族。徐达和朱元璋是老乡,在22岁时应召入伍,反抗元朝。因为优秀的作战能力,他很快从军中脱颖而出,后来成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在平定南方的过程中,他活捉张士诚的弟弟,后挥师

  • 朱元璋后人为啥不工、不农、不商?这样的待遇,只有明朝能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朱元璋祖籍在哪里,王立群说明朝朱元璋,朱元璋后人的情况

    朱元璋出身民间,懂得百姓的疾苦。他认为,能做官者必定是修习了圣贤之道,是廉洁的,是视金钱如粪土的。因此,他三次降低官员俸禄,并且一次比一次狠,根本没考虑过这样的的标准对百官是否合适。然而,朱元璋对待官员如此之狠,在对待王爷方面,却是极为大手笔!在当时,一品官员的薪资只有粮87石,而亲王呢,他的俸禄却

  • 明朝驸马大多出身平民没有权势只能颜值来凑都是一群小鲜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驸马有多惨,明朝驸马都尉许从成,明朝驸马赵辉的子女

    明朝开国之初,驸马大多来自功勋权贵的家庭,等到了宣德皇帝掌权的时候,明朝的驸马就开始逐渐来自于平民家庭。到了嘉靖以后驸马更是全部出自平民之家的“小鲜肉”。为什么说都是小鲜肉呢?公主下嫁平民,没权没势那总得拿颜值来补呀。所以选的驸马必须是高颜值的小鲜肉,年龄多在14-17岁之间。那么这些小鲜肉驸马是怎

  • 胡惟庸当上宰相之后,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对他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胡惟庸斗得过朱元璋吗,胡惟庸与朱元璋的女人吻戏,胡惟庸初见朱元璋

    朱元璋设了一个局,谁入局谁死。他的这个局实际上得从李善长罢相之后开始说起,当时,朱元璋跑去试探刘伯温,说:“老李辞官了,我想让杨宪接手他的工作,老先生呀,你看怎么样?”刘伯温素和杨宪交好,皇帝竟然问自己能不能让杨宪当宰相?皇帝这么喜欢猜忌,哪能说杨宪的好话?所以,老刘老老实实地评价了杨宪:“杨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