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司马光砸缸

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的资料

本名:上官尚光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人

主要成就:北宋名相、历史学家

上官尚光的介绍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基本上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这个故事讲的是,只有七岁的司马光能在这么慌乱的时刻,如此迅速地寻找到解决办法实属不易,的确值的大家钦佩。但在人们都把目光集中在司马光身上的时候,似乎漏掉了什么东西——那就是从水缸里出来的孩子是谁?

掉进水缸里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和司马光同岁,是司马光从小要好的玩伴。一次不小心从假山上掉了下来,摔进了水缸里。古代的水缸多是为了防火,下雨天的时候盛满,如果期间不小心发生了火灾,可直接用水缸里的水救火。救火可不是三盆两桶的水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可想而知,水缸的容量有多大。‍

司马光救回了上官尚光的一条小命,上官家对此非常感激,第二天,他们就拿着家里各种好酒好菜送给司马光,司马光的事迹很快传遍了街坊邻里。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现在,估计早就有人将事发现场的图片,上传到网络上了,说不定还有全过程视频。可惜,宋朝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技术。但尽管如此,司马光的事迹还是传遍了中原。当时的大城市,像东京、洛阳这样的城市,已经开始流传起了司马光的“漫画书”。

在中国古代,早就出现了传递新闻信息的“邸报”,但这些报纸印的内容,大多都是皇帝颁发的政策和大臣们的奏则,根本无法满足普通来百姓的需要。

在宋朝的时期,经济繁荣,小报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这些小报通常都是刊登着各地的奇闻奇事,或者是中国早期的“漫画”。司马光的事迹也因此迅速广泛传播开来,司马光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新闻人物”。据说,当时小司马光比当地的父母官的名气都大。

现代很多人都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可能属于伟人自己编纂的神话系列。但根据司马光的性格和生平事迹来看,他已经官拜宰相,实在没有必要给自己的童年加上点英雄事迹。再加上,司马光性格过分耿直,又过分节俭,同时代很多人的笔记中都有证实,因此他也不会这么去做。

上官尚光长大后,离开了他和司马光一起长大的地方,但移居以后,他依然不忘司马光的救命之恩,特地建了一座亭子,名曰“感恩亭”。

有关“上官尚光”的历史故事

  • (司马光砸缸被救的小孩是谁)上官尚光为司马光建感恩亭的故事

    我们大多数人小时候都学过司马光砸罐子的故事。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感叹司马光当时的机智和勇敢,所以这个故事也被载入了宋史,成为流传至今的著名故事。但是司马光砸罐子救的孩子是谁呢?下面就跟着玄机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司马光砸罐子救的孩子是谁?司马光救的孩子,就是上官上官。司马光砸罐子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 (司马光砸缸里救的是谁)司马光砸缸救的小孩是谁:上官尚光因砸缸流传于世

    我们大多数人小时候都学过司马光砸罐子的故事。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感叹司马光当时的机智和勇敢,所以这个故事也被载入了宋史,成为流传至今的著名故事。但是司马光砸罐子救的孩子是谁呢?下面就跟着玄机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司马光砸罐子救的孩子是谁?司马光救的孩子,就是上官上官。司马光砸罐子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 上官尚光

    司马光童时(天圣四年(1026年)七岁时,即公元1025年)砸缸救出的小孩姓上官,名尚光,尚光成人后移居城西龙堤南坡,并建亭名曰“感恩亭”,以报司马光救命之恩(光山县现居上官姓氏家谱中也有记载,上官姓氏后裔众多知晓该故事)。后人为了纪念此举,遂将此坡改称上官岗或尚光岗。本名:上官尚光所处时代:北宋民

  • “司马光砸缸”是否真有其事?宰相上官尚光:有,我就是那个小孩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有人说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无论是平凡地走完一生,还是开辟一片星光耀眼的天地,每个人都有着他走一遭的意义。这与所从事的行业,所处于的社会阶级,是富有还是贫困都没有任何的关系。冥冥当中或许总是有着某些巧合在等着我们,而这些巧合看似是不

  • 上官尚光,司马光砸缸救下的人,长大后二人成政敌,恩情一生不忘

    作为80后、90后这一代人,对于小学时候《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想必都不会陌生,这个故事大概是:司马光小时候和一群同龄玩伴在一个盛满水的大水缸边玩耍,其中有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爬到大水缸边的小假山上,却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小朋友们一看,都吓坏了,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唯独司马光不慌不忙,看到地上有一些

  • 司马光砸缸救的是谁?上官尚光是个怎么样的人?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司马光砸缸救的是谁?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对于史记报以的最高评价。不过,在笔者看来,资治通鉴同样配得上这一美誉,翻开此书,其中隐藏的种种真知灼见,足以成为后人之师。而作者司马光也因此留名史册。不过,除了撰写资治通鉴的成就之外,后人记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