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夺取后周政权,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并在登基之后先后灭亡了各地的割据政权,利用杯酒释兵权,结束了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
但他却在尚未完成全部统一的时候,突然因病去世,更让人惊奇的是他并没有传位给自己的任何一个儿子,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但是其中的实际原因在历史上还存有争议,到底是自愿传位给其弟,还是赵光义有意谋害自己的兄长为了夺取皇位?
“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
人们认为赵光义杀害了自己的兄长也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在赵匡胤临终前的最后一晚见到的最后一人便是赵光义。在多年征战南北的情况下,赵匡胤的身体也逐渐衰弱,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患病的赵匡胤将赵光义招来饮酒,屏退旁人。
没有人知晓当时二人谈论了什么,只知在烛光下,赵光义的身影时而离席,又有人听见赵匡胤用斧戳地的声音,并说道:“好为之”三个字,却无人知道其中真正的含义。第二天早晨人们便发现赵匡胤已经离世,赵光义也因此登基。这便是作为赵光义杀害兄长依据的“烛光斧影”的故事。
而赵光义能顺利登基在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根据正史的史料记载,宋朝杜太后,也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生母在病重时,让太祖赵匡胤和当时的宰相赵普进宫记录遗言,希望太祖将皇位传给其弟,并立下“金匮之盟”,这后来便成了赵光义继位的依据。
兄终弟及的依据
按照古代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传统,实行皇位世袭制,但其实世袭也分为两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所以,如果皇上驾崩后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从礼法上来说也是合情合理的。只不过在历史上,皇帝在传位的时候还是会优先选择自己的儿子。
兄弟之间的皇位继承也多半是以争斗、谋取的方式进行,大多不是自愿。明朝时期,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后,其弟明代宗朱祁钰继位,在朱祁镇被释放回来后,将其软禁在宫中;在朱祁镇忍辱负重多年后找到机会发动宫变,重新夺回皇位后,同样把朱祁钰也软禁起来。由此可见兄弟之间对双方的猜忌,对皇位争夺的不留情面。
由此,更多的人倾向于认为赵光义的继位是一种和自己的兄长对皇位的争夺,趁兄长病重将其杀害,从而继承皇位。事情的真相或许很难证实,赵匡胤是否真的是被赵光义杀害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争议,
但在赵光义继位后的72年后,有一位官员的著作或许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这位官员名叫田况,他出生于宋真宗年间,曾担任宋朝枢密使,晚年的时候著有一书《儒林公议》,这本书中所记录的多为朝中会议要纪,明悉掌故,能够作为现在探究当时历史事件的参考。而这里面便记载了当时赵匡胤传位的故事:“太祖承五代易姓之后,知人心未固,以太宗身试囏危,有英睿之断,可以主天下,故居常以主社许之。”
传位之因
赵匡胤在经历五代十国的混乱,虽在登基之后收复了大半疆土,加强了中央集权,但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分裂,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四方仍有手握重兵的节度使虎视眈眈。
在这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若想能长久地稳固宋朝的统治,必得找到一位有一定威望并且能稳住现有局面,继续完成自己统一大业之人,而赵匡胤认为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的人便是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足以见得,赵匡胤对于后继人的人选是更倾向于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在和杜太后立下“金匮之盟”之后,赵匡胤已经决定将皇位传于赵光义,也在不断地提拔与他。
不过群臣中反对声也不小,其中宰相赵普便一直在反对赵光义继位,希望皇帝能够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最后的结果却是赵普被罢相,而赵光义被封为晋王,由此可见赵匡胤心中偏向。
赵光义的继位可以说更符合当时的历史趋势。赵光义作为赵匡胤的弟弟,曾与赵匡胤一同来到后周朝廷,共同参与谋划了陈桥兵变,帮助自己的哥哥登上帝位建立新的国家,跟随着兄长征战沙场收服四方土地,不仅自身能力出众,在军中和朝中的威望也十分高。对于仍有野心的地方节度使们而言,赵光义的威望和压迫感定是要比赵匡胤的几个儿子要高,也更能压制住野心勃勃的武将们,进一步稳固住宋朝皇室的统治。
赵光义在治国的理念方面也与赵匡胤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赵光义在登基之后,在军事上,继续进攻那些兄长尚未收服的地方割据势力,顺利完成了兄长遗留的统一中原的事业。在政治上,对地方州郡的军权收归朝廷直辖,原来的节度使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在朝政上继续贯彻重文轻武的思想,提高文官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等等。
一系列的政治上的安排大多都是对兄长意志的继承,事实也证明,赵光义登基后的作为是十分有成效的。在赵光义的治理下,宋朝统治逐渐稳定,结束了长久的分裂状态,社会也得以安定下来。
这也是赵匡胤更想看到的一幕,或许传位给儿子会让皇帝之位上流传着自己的血脉,但是若国家不稳,社稷不安,就算自己的儿子能登上皇位又能留传几世?中华大地已经分裂很久了,带给百姓的更多的是苦难,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国家才是他当初夺取政权,黄袍加身的意义。
我们或许无法得知在烛光斧影的那一晚,他们二人商议的到底是对天下的托付,还是兄弟之间对于皇位的猜忌争夺。
虽然历史的结局是固定的,但是其中的过程和原因会有着不同的解释,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我们可以根据对于已知史料信息的理解去还原出我们心中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