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蜀汉能够割据荆州,是和中原战乱之后,人口大量流失有关。当时曾有大臣上奏魏主,魏国的人口加起来,仅相当于汉朝早期一个郡的人口。这正说明三国鼎立时期,中原的经济和人口损失是很厉害的。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刘璋,刘表以及孙策存在的缘故,才免于动乱。甚至一部分北方流民,都逃难来到了荆州,益州,扬州三地。难民的到来也让这三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刘璋之所以能够坐拥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所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中原地区经过一段时间恢复了经济与人口,到那时整个南方联合起来都无法与之抗衡。这一情况到隋朝时期依然如此,只有到了唐朝时期才逐渐改变。简单来说,后来的孙权与刘备,只能在南方短时间偏安一隅割据。一旦等占据中原地区的曹魏政权,恢复了经济与人口。那么孙刘联盟将再也不是曹魏政权的对手。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地方狭小,发展必然存在着局限性。一旦中原恢复过来,曹魏政权统一南方也只是时间问题。为了不让中原地区安心发展经济增长人口,诸葛亮只能在不损伤蜀汉实力的前提下,聚集兵力和曹魏打袭扰战。
诸葛亮的想法就是以蜀汉极少的兵力,来引起中原地区的动荡。诸葛亮为何有着这样的思量呢?诸葛亮的思量,和曹魏政权的募兵制度有关。曹魏时期,中原人口锐减,士兵很容易出现私逃的情况。随后曹操便想出了一个募兵制度,当兵的人家将世世代代当兵。也就是说曹魏政权的兵,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要赶赴边疆参战,士兵的孩子老婆将留在安全的地方做人质。
曹魏的募兵制度,让曹魏政权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这也决定了其发兵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蜀汉政权。有一点是值得深思的,刘备的北方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在进入益州以后与当地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关羽丢了荆州,刘备将要夺回。那时候刘备的想法就是以诸葛亮所代表的荆州势力来统治益州,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势力来统治荆州。这样两派势力就能做到彼此牵制。但可惜刘备未能夺回荆州,自己还身死白帝城,这就让不在自己家乡的两股势力人心思动。刘备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做到,去平衡两股势力的利益。
所以为了转移内部矛盾,诸葛亮只能坚持北伐。蜀汉势力已经发展到了瓶颈阶段,诸葛亮多次北伐不但能转移内部矛盾,还能以袭扰战限制北方经济人口的恢复速度。这样蜀汉势力才能有机会伺机而动,进入关中逐鹿中原。这也是为何诸葛亮不采用魏延计策的原因。因为诸葛亮需要的是袭扰战,而不是直接与魏国进行全面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