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解析: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货币问题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历史解析: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货币问题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176 更新时间:2024/2/7 19:18:23

我国出现最早的货币就是贝壳,当使用金属铸造货币时都到了周朝时期,周景王铸造“大钱”,再到战国时期每个国家对货币形体和重量都有自己的标准,孟子受各国馈赠金,以镒来计算,发展到秦始皇一统六国,货币也统一成了“秦半两”,再到汉朝时期高祖用“三铢钱”,因百姓私造货币分量不足“三铢”武帝就将钱币规定为“五铢”自此后世至唐都沿用“五铢钱”。魏晋南北朝,也是使用五铢钱的时代。

一、董卓造币,遗祸百年

说到货币在魏晋南北朝就不得不提到董卓,因为在两汉时期为官者的俸禄体系是西汉以钱为主,东汉是钱米掺杂,但是不论东汉还是西汉货币的价值都相差无几。董卓却把这个局面生生的打破了。

董卓到洛阳后,将秦朝铸造的铜人打破,用于铸造钱币,但是他造的钱币十分细小,于是就造出许多钱币,物价随之膨胀,以前一石米只要几百钱,如今一石米要几十万钱,钱币产量越高,物价就越高;物价越高,为了能买到东西,钱币就越铸造越多,到了最后回到了最早的原始交易“以物易物”。

董卓的势力主要在西部,西部的货币体系已经彻底让董卓给破坏了,而在其他地方也有人大量铸造小钱,于是东汉末年通货膨胀十分普遍,也形成了劣质货币挤压优良货币的现象,使得钱币流通一直滞懈下去,一直影响着以后的几百年。

在这一时期,货币根本就没有发挥出作用来,“以物易物”体现的是实物的价值,仅此一点就足矣这一时期的倒退;这种原始形式,对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这种以物易物的模式,只有在那种早期部落制时才适用,而人类社会是在进步的,在进步的同时,经济体制也是要发展壮大的。

二、三国魏晋时期的货币问题

曹魏时期沿用的是东汉时期钱谷混用的货币政策,但是生产钱币的铜矿主要在南方,魏国领土上铜矿并不多,所以也无法自己铸造钱币,这也是在曹魏时期不能把董卓留下的货币问题解决的原因。

文帝时黄初二年,废铜钱即用谷帛代替;经六年,司马芝仪改用钱,恢复五铢。司马芝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晋书》

虽然这时又用了“五铢钱”但是,因为铸造少的缘故,依旧不能解决董卓时期留下的金融危机。

在看魏文帝时期废除钱币,完全使用谷帛,更加深了钱币制度再次恢复的难度,到了魏明帝时期,积攒下来的弊端更加明显,市场上的谷物大多都是湿的,布匹相较之前更加薄,即使明令禁止,但是依旧不能够杜绝。

“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终不能禁。明帝卒仍铸五铢钱。——《晋书》

在桓玄辅政期间再次建议废除钱币制度,改用谷物布匹代替钱币,用于物品流通。孔琳则认为:货币的存在是为了方便物品流通,减少货物在运输时的损失,谷物和布帛虽然是不可缺少的贵重物品。可是如果要用谷物和布帛来代替货币,那么在运输交易的过程中折损就是是不可避免的。

宋朝发明“交子”“会子”就是为了减少金属货币的磨损,这一时期虽然没有那么前卫,但是要用谷物和布帛代替金属货币在这一时期也是很不合适的。

经济关乎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如果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谁还有心情建设自己的国家呢?

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孔琳之议曰:……圣王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既无毁败之费,又省难运之苦。此钱所以嗣功龟贝,历代不废者也。谷帛为宝,本充衣食,分以为货,则致损甚多。又劳毁于商贩之手,秏弃于割截之用,此之为弊,著自于曩。故钟繇曰:“巧伪之人,竞湿谷以要利,制薄绢以充资。”魏世制以严刑,弗能禁也。是以司马芝以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钱之不用,由于兵乱积久,自致于废,有由而然,汉末是也。今既用而废之,则百姓顿亡其利。今括囊天下之谷,以周天下之食,或仓廪充溢,或粮靡并储,以相资通,则贫者仰富。致富之道,实假于钱,一朝断之,便为弃物。……且据今用钱之处,不以为贫,用谷之处,不以为富。……魏明帝时钱废,谷用既久,不以便于人,乃举朝大议。精才达政之士,莫不以宜复用钱,下无异情,朝无异论。彼尚舍谷帛而用钱,足以明谷帛之弊,著于已诫也。……近孝武之末,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验之实事,钱又不妨人也。……朝议多同琳之,故玄议不行。——《晋书·食货志》

从上面这一段史料可以看出来,司马芝和孔琳的看法都是对的,但是孔琳的看法更为全面,孔琳从事实分析了货币的流通比“以物易物”要好的多的好处。

魏文帝这一时期对于究竟选择用谷物布帛这种“以物易物”的形式代替“货币流通”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不过由于铸造货币所需要的铜矿开发很少,导致所铸造的货币根本就满足不了百姓们的需求,所以货币在当时不够流通,一般情况下还是要用谷物和布帛代替,于是就形成了这一种半自然半经济的状态。

魏嘉平五年铸大钱,一当五百;吴赤乌元年,一以当千。——《晋书食货志》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三国时期各国几乎都铸造过大钱,刘备当年铸造大钱依旧没能解决财政问题,直到诸葛亮南征后,在南方得到了铜矿,恢复“五铢钱”的使用,才解决了蜀国的经济危机。

即使铸造了“大钱”依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三国时期大都是利用布匹计算市场价值。吴国曾有人家中种植橘树千棵,每年能换取几千匹布,而按照从前市价计算一匹布价值几百钱,千棵橘树一年的收益就相当于几十万钱。

李衡之妻种甘橘千株,后甘橘成,岁得绢枚千匹。——《吴志·孙休传注》

由于货币的不流通,三国时期的市价只能拿布匹来衡量,而通货膨胀造成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当购买某一件物品时,因为没有货币,所以对物品的估价也不是很准确,在用布匹交易的时候也不是那么的方便,“布匹货币”的变动也很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很多不便。

云:“嘏,乐安博昌人……又与人共买生口,各雇八匹。后生口家来赎,时价直六十匹。共买者欲随时价取赎,嘏自取本价八匹。共买者惭,亦还取本价。”——《魏志·王昶传》

三、南北朝时期的货币问题

南北朝时期,铸造货币也不是很容易,四川地区的铜矿产量并不大,主要依靠云南地区的铜矿,在西汉时期云南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而在汉武帝统一后才利用此处的铜矿造币。到了晋朝对此地的控制力度远不如汉朝,属于半自主化,铜矿的开采力度就大大减少了。

由于铜矿的产量不足,所以南北朝早期都存在着货币缺乏的情况。

自董卓之乱后,曹魏时期根本不曾铸造钱币;西晋时期也很少铸造钱币;东晋及少数民族更是不问此事,直到宋文帝的元嘉年间和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人民物质渐渐丰富,才慢慢开始铸造钱币。

宋武帝时期范泰认为不是钱币不重要,而是铜器更为重要。

钱币作为一种流通手段,自然很重要。如果用开采出来的铜矿铸造钱币,大家都很赞成。但是要把一些已经铸造成形的铜器打碎,重新铸造成货币,浪费是很大的。这些物品铸造出来本来就要耗费人工,人工费用远在铜料价值之上,现在又要将之打碎,那原先人工费用不就白费了?那这些人工费用的损失又怎么算呢?一般造钱毁掉的铜器多为艺术品,这些物品的价值远比造出的铜币有价值。

范泰曰:夫货存贸易,不在少多,昔日之贵,今日之贱,彼此共之,其揆一也。但令官民均通,则无患不足。若使必资货广以收国用者,则龟贝之属,自古而行。寻铜之为器,在用也博矣。……器有要用,则贵贱同资;物有适宜,则家国共急。今毁必资之器,而为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民俱困,校之以实,损多益少。——《宋书》

而宋文帝时期的“方牧贡金”理念就是不计较用铜多少,不计较所费人力,只为铸造钱币的理念,但是铜的来源并没有解决。所以“方牧贡金”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并没有落实。

自汉铸五铢钱,至宋文帝,历五百余年,制度世有废兴而不变五铢钱者,明其轻重可法,得货之宜。以为宜开置泉府,方牧贡金,大兴镕铸,钱重五铢,一依汉法。——《南史·刘悛传》

在北魏初年,钱币依然不流通,还是以布匹谷物交换为主。虽然自孝文帝开始到庄帝一直都在铸造“五铢钱”但是此时的“五铢钱”要求极高,所以铸造的数量并不大,这些“五铢钱”只在京城附近流通。

后来齐周的状况和北魏差不多,都是以使用“五铢钱”为辅,以谷物布匹交换为主。

以物易物本来是经济史上最原始的状态,董卓之祸后,钱币不能流通,到后来就变成了以物易物的状态,各朝各代大多数人都是支持货币流通的。所以货币制度的恢复,在理论上并不难。唯一的问题就是铸造货币的原料来源。

国家铸造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市场增加金融贸易提高税收,并不是为了铸造货币本身取利。所以更加符合前面提到的“方牧贡金”理论,铸造钱币不用过于在意铜原料的耗费和大量人工成本,这样才能达到国家最初的目的。

而一般的铜矿又在边远地区,如果不是大一统时期一般办不到大量的开采铜矿,在南北朝时期,很少能满足这个标准。所以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结束,货币制度一直没有得到恢复。

更多文章

  • 当代矮个子的自白:幸好没生在唐朝,否则很可能被抓进动物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动物园,古代侏儒的生活,当代矮个子的自白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不但地域辽阔,更有百国来贺。唐朝时,周边国家纷纷遣使朝拜,巅峰之时,向唐朝称臣之国多达300多个,其国力空前强盛,就连长城都未曾修筑。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使得唐朝涌现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杰出人物。此外,由于唐朝与其他亚欧国家往来频繁,所以海外人士都称中

  • 解析大唐立国之战:隋朝末年,李渊如何顺利拿下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各地相继爆发起义,愈演愈烈。徐圆朗起兵鲁郡刘武周起兵马邑梁师都起兵朔方郭子和起兵榆林薛举起兵陇西李轨起兵河西杜伏威率众起兵历阳窦建德据乐寿称王李密据洛口城称魏公李渊借突厥之事,斩杀隋炀帝安插在他身边的王威、高君雅两人。大唐王朝的立国之战正式打响。李建成、李世民作为前锋,率先出兵,南下攻打西河郡。西河

  • 困扰隋唐两朝的高句丽到底是怎样立国的?起源很神话,立国很不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高 句丽,高句丽被唐朝灭亡后的历史,高句丽在唐朝时强盛吗

    高句丽的建立者名叫高朱蒙,传说他的母亲叫柳花,是水神河伯的女儿,而他的父亲则是扶余国(位于今天的吉林省一带)的国王金蛙。高朱蒙小时候不受父亲的宠爱,再加上他天赋异禀,擅长射箭,所以总是受到兄弟们的嫉妒和排挤。高朱蒙长大之后,为了逃避兄弟们的迫害,就逃到了扶余国南方一个名叫卒本扶余(位于今北朝鲜境内)

  • 此人本是唐朝宰相,太宗高宗及武则天都重用他,后世却骂他是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武则天手下奸臣,皇帝重用奸臣老板重用小人,武则天和唐太宗重用的人才有哪些

    纵观历史,太宗李世民和女皇武则天都是比较杰出的帝王,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优秀人才并加以合理使用。唐朝初年有一位大臣,因为才能突出而深李世民和武则天宠信,曾官至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衔,后迁升太子少师、同平章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李世民和武则天都倚重的人,却被后代史书评价为奸臣。说起

  • 还在骂隋炀帝?正是杨广造就了你不知道的隋朝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朝历史上真实的杨广,世人对隋炀帝杨广的评价,隋朝只有杨坚和杨广吗

    各位读者朋友中午好,今天子渊和大家聊聊隋炀帝的功过问题。这个话题在大家看来可能是老生常谈了,今天我们就另辟蹊径,希望大家喜欢,也欢迎大家交流讨论。那个曾经刻意以俭朴示人的王子被时间证明是历史上最讲究排场的皇帝。形式对杨广来讲主要是能力、威严、与众不同的体现。他活着,就是为了把自己的雄心最大化,把自己

  • 为了对付关陇集团,隋炀帝真是费尽心思,可惜没成功隋朝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隋朝关陇集团有多厉害,隋朝是兴起于关陇贵族集团吗,杨广不死隋朝会灭亡吗

    关陇集团起源于北魏。北魏最初为了保障首都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这些人最初以鲜卑人为主,后来也有大量的汉人。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这些人实力强大。后来这些人入关之后,他们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就这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些人就是关陇集团。因为

  • 唐朝灭亡后的100年时间里,这个皇帝的皇位来路是最正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最强盛时期的皇帝,唐朝最重要的两个皇帝,历史上唐朝灭亡之际最后一个皇帝

    我们首先看一下五代十国,五代里面表面是禅让,继承的是唐朝下来的东西,但是都是逼迫的。而且五代里面的国家多数都是传不了三代的,有的第二代来路就不正。比如郭威建立了周,取代汉,郭威的来路不是很正。郭威没有子嗣,柴荣即位,柴荣位置又不是很合法,之后的小皇帝就不提了。而当时的十国只能算是地方政权,更不能代表

  • 隋唐两个朝代为何历时70多年,花费大量国力去讨伐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唐攻打高句丽死亡人数,唐朝攻打高句丽的历史,隋唐收复高句丽失败原因

    高句丽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曾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其疆土巅峰时覆盖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北端占有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根据史料记载,高句丽的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拥有军队多达60万人。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向大隋称臣,高句丽国王表示不服,厉兵秣马,存

  • 李世民为何52岁暴卒?细看史书才知道,与一个外国人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跟秦始皇有一点相似之处,那便是他们二人都很迷信,不过不同点在于,秦始皇是从头迷信到尾,毕竟他那个朝代离神话时代比较近,而李世民却是到了晚年才开始迷信。李世民迷信的原因也很简单,那便是怕死。的确,没有人能无畏生死,即使再坚强的人在面临死亡时也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李世民身为皇帝,平日里享受太多富贵

  • 我国各个朝代在位最久的皇帝,清朝61年,明朝48年,唐朝44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各朝代在位最长的皇帝,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最强皇帝

    清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1661年-1722年在位,一共是61年。康熙是七岁的时候继位,可以说是幼年继位。不过康熙一辈子雄才大略,先后铲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准噶尔叛乱。并且开创了康乾盛世。在清朝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明君。不过清朝掌权时间最长的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虽然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