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他的浪漫主义风格深深根植于中国的道教。他的内心深藏着对自由的向往。李白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李白,字太白,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生于西域巴尔喀什湖南碎叶河上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城附近),后来随他的父亲李客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迁居到西蜀江油县青莲乡。关于李白的身世和出生,至今尚有许多不解之谜。
《青莲县志》记载了李白出生的传说有一天,李白的母亲在青莲镇西盘江的蛮婆渡浣纱的时候,一尾金色鲤鱼跃入她的竹篮里,李白的母亲提回去烹食后就怀孕而生李白。还有传说李白是他的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丽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五岁的时候,就接受了道教关于“六甲”的教育。“六甲”是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既是道教专有的术数技艺,又是道教锋炼的符篆功法,初唐、盛唐时候特别盛行。
在蜀中,李白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蜀地是五斗米道的发源地,道教洞天福地遍布其间,道教气氛浓郁。李白有诗“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他家附近的紫云山是道教圣地,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的青城山离他的家乡也不远。浓郁的宗教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很大,奠定了他道教信仰的基础,早年的李白便开始追慕神仙道术。在匡山,他曾拜道人东岩子为师后来又跟随隐士赵蕤读书习剑,学纵横术。东岩子、赵蕤都是当时著名的道士。这期间,李白访过不少道教名山,结交了不少道友。因为青少年时代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他的诗也有一种浓烈至极、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便是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在他的家乡江油有两处太白洞武都太白洞和匡山太白洞。两处相距四十余里,都因与李白的游踪有关而得名。
从武都出发,沿涪江上行约五里路程,就到了武都太白洞。洞的底部没于涪江水中,只能乘船而入。洞越往里越深越窄,据说至今无人能走到洞的尽头。相传李白曾在洞中搭楼读书,天上的燃灯仙师叫童子为太白燃灯。在太白洞的对面有一山洞,名曰灯笼洞。仙童没搞清楚,就错把灯笼悬在了灯笼洞。当燃灯仙师亲自查看时,见点错了灯,暗地笑仙童的疏忽大意,用手一指,灯笼光线就射向了对岸的太白洞。民间流传着一段歌谣“灯笼洞对太白洞,灯照太白把书诵。”今天,太白洞已整个儿没入水中,人们只有凭借传说、民谣去想像太白洞的神秘了。
匡山是李白读书学剑的地方,李白曾在这里学习居住了十年。匡山的“太白洞”崎岖复杂,幽深莫测。洞中有一座“太白堂”,相传这里和大海相连,曾经有人看到一条白龙驾着白云进出洞中。李白经常携带着文房四宝和琴剑书籍来白龙洞里读书练字,弹琴舞剑。
开元十三年(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开四川,仗剑远游,与司马承祯偶然相遇。司马承祯是在洛阳嵩山修道成名的道人,已经年届八十,他一见英风豪气的李白,便夸赞他“有仙道骨,可与神游”。李白受到这位道教界元老的赞许,颇为欣喜,愿意和老道长神游八极。他们结为道友,李白成了司马承祯在天下所结的“仙宗十友”的第十位。
三十二岁的时候,李白北上到洛阳嵩山学道。在山中传道的正是司马承祯的三传弟子元丹丘。元丹丘为茅山派第七代嵩山传人,他的师父是胡紫阳。李白选择了少室三十六峰之一的玉女峰作为练功场地。他与元丹丘常在各峰间漫游,时合时离,各自修炼。
李白在嵩山除了向元丹丘学习外,还自己寻师访道,几乎嵩山传说有高道修炼的地方,他都走遍了。据说,嵩山有位姓焦的女道师,已经几世几劫,神通广大,功法高超,仍在嵩山。李白听说后,踏遍嵩山,一心寻访,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仍然是满腔崇敬。李白在嵩山学道三年多,得到了元丹丘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无私地将道教修炼秘诀传给了李白,李白深深感念他的友情。为了得到更高的道境,李白离别元丹丘,去跟元丹丘的老师胡紫阳学道。
天宝元年(742年)秋,由于吴筠、玉真公主等人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人京。李白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满怀政治理想,直奔长安。
其实李白多年前就来过长安,并和当朝的名士有过一番交游,当时秘书监的长官、诗人贺知章一见到李白,惊呼他为“谪仙人”,意思是他是触犯天条、被玉帝降谪到凡尘的仙人。贺知章马上摘下自己佩带的金龟换酒与他共饮。李白一进长安曾经以酒会友,几个才华横溢、恃才纵酒的名士号称“饮中八仙”,都是一时俊杰。但是那次在长安的漫游并没有使李白踏上仕途。
这次由于朋友的推荐,李白意气风发地二进长安,唐玄宗对他礼遇甚隆。
李白踌躇满志,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玄宗很赏识他的才华,封他为翰林,但仅仅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而已。这使李白的政治抱负无从施展。
李白闲云野鹤般地生活惯了,自然不会去“摧眉折腰事权贵”。传说李白有次见唐玄宗,玄宗让他换双便靴。李白趁势对垂手立在一旁的高力士道“给我把靴子脱了”高力士当奴才当惯了,听见李白这么说就不假思索地替他脱了靴子,后来越想越觉得窝火,便总想找机会报复李白。
高力士向杨贵妃诉苦,说李白酒后放肆羞辱他,玄宗后来想封李白官职,杨贵妃多次从中阻挠。李白在长安得不到重用,只是每天为唐玄宗吟诗作乐。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陆续招致了其他权臣的谗毁,玄宗耳旁风听多了,也逐渐疏远了他。
度过了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李白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上疏玄宗,请求还乡。玄宗虽然没有重用李白,但心里确实喜爱他的诗才,见李白执意要走,也不好强留,只好批准。他对李白说“你志向远大,才华横溢,虽然朕允许你暂时还家,但以后还会召你回来的。你对朕有功,朕不会让你空手回去的,你想要什么,朕都会赏赐给你。”
李白说“我没什么想要的,只不过天天想有酒喝而已”于是玄宗就赐予李白一面金牌,上面御书“敕赐李白为天下无忧学士,逍遥落拓秀才,逢坊吃酒,遇库支钱,府给千贯,县给五百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有失敬者,以违诏论。”又赐给他黄金千两,锦袍玉带,金鞍宝马,随从二十人。临行时,玄宗皇上送李白金花两朵、御酒三杯,亲自送他上马,百官都带酒给李白送行,从长安街直到十里长亭,络绎不绝,只有杨国忠、高力士等人怀恨不送。李白的几位知心朋友,一直把他送到百里之外,在一起尽欢三日才分别。就这样,李白的伟大理想和抱负,不到三年的时间便化为泡影了。
李白离开了长安,再度开始漫游,这时他更加向往不问世事的闲散生活。一路上,有了金牌可以随处喝酒,遇到官府就支钱。
一天,李白走到华阴县内,听说华阴知县贪财害民,便想治治他。李白倒骑着毛驴,在县衙门前连连绕了三遍,知县大怒,便把他押在牢中,让他写供词。李白笔走龙蛇,在诗中写道我年仅弱冠的时候就广读天下文章,挥笔写下的诗能让鬼神感动,在长安我被列为“饮中八仙”,在竹溪我被称为“六位逸士”之一。我曾经写过威吓番国的书笺,名声传到边疆。我每在皇上玉辇边陪伴,把金銮殿当作睡觉的地方。皇上亲手为我调羹,并曾在我酒醉时用袍袖为我擦掉口水。高太尉曾为我脱靴,杨太师曾为我磨墨……
知县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又见了李白随身带的金牌,赶忙叩头请罪。李白笑道“你受国家爵禄,却贪财害民,本来罪不该免。但如果能痛改前非,我就不追究你的违诏之罪。”知县连忙谢罪,从此勤政爱民。
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到山东历城的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这是李白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李白反剪双手,走上法坛,虔诚膜拜,从高天师手中接过朱笔写在白绢上的“道篆”,成了名副其实的道士,圆了李白多年的仙道梦。他此时寄情山水,游仙方外,吞金服砂,以寻求精神上的超脱,完全摒弃了世间的功名富贵。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以平叛为号召,请李白充当幕僚,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慨然接受。不料李璘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在流放途中,被赦免。李白这时五十八岁,已经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便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刚到金陵就病倒了,于是回到当涂县他的叔叔李阳冰家中休养直至逝去。
综观李白一生,除了嗜酒外,还偏爱月亮。李白喜欢吟咏月亮,还把自己的孩子取名为“明月奴”,并将他的妹妹唤作“月圆”。而美酒和明月,也的确与李白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据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传说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农历十五,到了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皎洁饱满,就一边喝酒赏月,一边吟诗作赋。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在水里,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已是八分醉,以为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李白赏月的地方。
这个传说与后来李白揽月坠江的故事有些类似。李白在当涂时,趁着酒性夜间登船游览采石江。但见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水中之月,清澈透明,好像一轮白玉盘,醉中的李白,倚在船舷上,伸出了他的双手,投向水中的明月,水面上顿时溅起了万点银光,不一会儿,又恢复了宁静……一代诗仙逐月而去。
也有人说李白是乘鲸登仙的,传说李白在游采石江时,平静的江面上忽然波浪翻滚,有一只数丈长的鲸鱼,从江中奋鬣而起,这时天上响起仙乐,有仙童二人,手持旌节,对李白说,玉皇大帝奉迎太白金星归位。李白一跃跨上鲸背,仙游羽化而去。
距离青莲乡的陇西院不远处,是李白的衣冠冢,冢旁有块形状很奇特的巨石,传说为天降的陨石。想来李白是太白金星下界,自然不会留下凡夫俗子的肉身,仅留下衣冠,并有流星滑落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