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在明朝功臣中,虽比不上徐达、李善长等人,但也是排得上名号的。大明能拿下四川、云南等地,就是多亏了他。朱元璋曾评价他,说论将军的功劳,他属第一。
傅友德的死很冤枉,史书中记载,他被无罪赐死。当时是什么情况,让朱元璋连一罪名也懒得安?故事是这样的。
傅友德在蓝玉案爆发之前,就与蓝玉走得很近,而且他的女婿当时是藩王之一,掌管着山西军事要地,傅友德也经常去山西布置防务,因此朱元璋早就对他有所顾忌。一次,宫里举行宴会,朱元璋进门的时候看到一个守卫公然违反宫中规定,没有按正确方式佩带剑囊,他放在了心上,但没有明说。宴会期间,他和傅友德说起了这件事,原来这个守卫就是傅友德的儿子。
傅友德起身请罪,但太祖说他在宴席中间突然离席,是大不敬。于是太祖命他取儿子头颅来见,结果傅友德不一会儿真拿儿子首级过来,朱元璋说,你怎么忍心?傅友德回答,“圣上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俩的人头吗?”随即举剑自杀。
当众顶撞皇帝,这让朱元璋脸上挂不住,于是一怒之下,他发配傅友德全部家人流放边疆,在今云南、东北等地。
朱元璋的疑心害死了不少忠臣,傅友德是其中最冤枉的一个,至今史书上都没有其罪名。而傅友德作为明初大将,曾创造过七战七胜的辉煌战绩,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主动请死,可见当时功臣们已经寒了心,朱元璋的无休止猜忌让明臣无路可走。
诛杀功臣和整治贪腐问题,在每个朝代似乎都是必经之路,但为何朱元璋时期如此严重,以至于影响到了国家的正常运转?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过犹不及,过度的惩罚措施,终会引起臣子反抗,强有力的威胁并不会使得人心向善,反而会使人心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