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的无字碑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武则天的无字碑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56 更新时间:2024/1/22 18:31:05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不仅七岁的时候写了一篇《咏鹅》,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时,骆宾王曾代他过一篇檄文,檄文中罗列了武则天的罪状,层层揭露,字字如玑,连武则天看了,都禁不住叫好,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本名武珝,后改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父亲武士彟,是一个木材商人,因资助李渊反隋的有功,被封为应国公,公元635年去世,他去世时,武则天12岁。

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因长相俊美,被选入宫中,但一直没得到李世民的宠幸,和她一起入宫的才女徐惠,虽然比她小3岁,却早早被唐太宗宠幸,被封为从容(八级嫔)。

为了爬上龙床,武则天故意向徐惠示好,并和她结拜成干姐妹,在徐惠的推荐下,李世民才两次宠幸她,并把她封为才人,获赐号“武媚”,但因为一个驯马的建议,李世民又远离了她。

李世民有一匹马,名曰狮子骢,无人能够驯服,武则称她有办法驯服,但需要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

用铁鞭抽打,不服,则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再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李世民虽久经沙场,但听了她的建议,也禁不住胆寒,心里就没底,她这么狠辣,又善于抓问题的关键,万一心里真有怨恨,若打上他的主意,那可就要了他的老命了,所以后来就不再召见她。

武则天因此做了十二年的才人,李世民其实多虑了,因为武则天真正看上的,不是他的身体,而是他的江山,在李世民病重期间,她就盯上了一个潜力股,暗中和太子李治好上了,李治比她小四岁。

武则天尚在襁褓中之时,唐朝第一算命先生袁天罡,曾为她算过一卦,当时其母杨氏故意说她是个男娃,袁天罡当即指出,若是女娃,将贵为天子。

钦天监李淳风,也对李世民说了一个预言:“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因为这句话,李世民还错杀了武官李君羡,直到武则天称帝后,才为李君羡平反,李世民也怀疑过武则天,但因为她是一个女子,就没拿她当回事。

公元649年,李世民死后,25岁的武则天因为没有子嗣,依例被送进感业寺做了为尼姑,唐高宗李治继位以后,似乎也忘了她的存在,但武则天哪会甘心如此,于是她写了一首诗:

《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意思是告诉李治,她想他想得,都变成红绿色盲了,眼泪流了多了,看看那个石榴裙就知道了,李治看到这首诗,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于是就顶着被骂成隋炀帝的压力,与她私会,并与651年将她召回宫。

经过宫斗,武则天成功当上皇后,公元660年,李治风疾发作,开始让武则天代其处理朝政,公元683年12月,李治死后,武则天之子李显继位,公元684年2月,李显因破例要给韦皇后的父亲封官,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

徐敬业于684年的8月起兵,要为李显讨回公道,徐敬业是隋唐演义中,军师徐茂公孙子,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也随之消失,可能被乱军所杀。

武则天是一个睚眦必报之人,在她掌权后,哪些曾对她不好的人,都被她一一收拾了,其中就包括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婉儿也因此被迫在宫中为奴,武则天因为其有才能,削其奴籍,神龙政变以后,李显恢复大唐,上官婉儿鼓动韦皇后,欲学武则天称帝,韦后和安乐公主合伙将李显毒死,李隆基抓住这个机会,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将上官婉儿韦后等人杀死,后来又杀了太平公主,登上皇位,开创了开元盛世。

武则天的一生,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但因为历代文人,看女人当皇帝,心里都很不爽,所以骂声较多。

之所以立无字碑,从武则天的角度考虑,她要表达意思,不过是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定。

从其他人的角度讲,无论是李显、韦皇后,还是上官婉儿,对武则天皆有怨恨,因此即使有能力去写碑文,也不愿为之,特别是李显,武则天毕竟是她母亲,写好不愿意、写坏又不合适,所以不如干脆什么也不写,所以最终成就了武则天的无字碑,要表达意思,无非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此人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平定杨玄感之乱,后成为大唐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二十年后的杨恭仁已经做了甘州(现在的甘肃省张掖市)刺史,他施政清明,为人宽和,颇受当地人的爱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很好的处理胡人和汉人的关系。因此受到了隋文帝的夸赞。当时杨坚对杨雄说:“恭仁在各地做刺史,颇有政绩,这不仅是朕会用人,也是卿教育有方。”隋炀帝继位后,杨恭仁做了吏部尚书。613年,杨玄感

  • 李世民曾有三次机会得到美女,却被隐太子李建成的旧臣所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恢复李建成太子之位,李世民娶了李建成妻子视频,唐朝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

    第一次,李世民在魏征的劝谏下拒绝了郑女。628年,长孙皇后为李世民遍寻美女,打听到郑仁基有一个女儿,刚刚16岁,“容色绝殊,当时莫及”,可谓是倾国倾城的美女,长孙皇后就请求李世民纳之为妃,李世民自然一万个乐意,于是直接下诏书聘为充华(九嫔最末,正二品),这可了不得,要知道后来的武则天和徐惠进宫封的都

  • 李恪谋反被杀,是李世民一句玩笑话所致,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世民 李恪,李恪真的谋反了么,李世民为啥不选李恪

    四姑娘在之前的文中就有分析过,李世民说过的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实际上只是一句玩笑话,无论如何,不管有没有长孙无忌的劝谏,在当时的境况下,李世民都是不可能立李恪为太子的。李世民担心李治太过仁弱可能治理不好国家,所以才一闪而过让庶长子李恪做太子的想法,进而和长孙无忌开玩笑表示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不可能不知

  • 武后至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南衙禁军衰微,形成了怎样的局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南衙禁军,南衙禁军拦下銮驾,唐开元年间兵制是什么

    当这些府兵轮流番上宿卫的时候,受十二卫大将军的领导。唐初尤其是高祖、太宗以及高宗前期,大唐对外作战是比较频繁的,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府兵制的作用,该补充的时候补充,该退休的退休,并且府兵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均田制的实行能很好的为府兵制服务。但到了唐高宗晚期以及武则天时期,对外逐渐趋于保守,战事

  • 帝王情,红颜劫,杨贵妃真的是红颜祸水吗?她不过是太爱唐明皇,她的那个夫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贵妃简介及历史资料,杨贵妃一生的照片,唐明皇与杨贵妃醉酒

    她美,美得天生丽质自难弃,她媚,媚得回眸一笑百媚生。世人皆言她是红颜祸水,因了她,那大唐盛世狼烟四起,繁华不再。历史对于女子,总是莫名的多了一份苛责。她生来倾国倾城,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那人一眼,一道圣旨便从天而降,朝夕之间,她被选在了君王侧,从寿王妃,变成了万人敬仰的贵妃。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她一介

  • 安史之乱后,吐蕃20万大军占领长安城,却在15天后撤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安史之乱打到长安了吗,安史之乱后的唐为什么能打赢吐蕃,安史之乱从哪里进入长安

    七世纪开始,吐蕃和大唐在两个世纪内是相爱相杀的,710年,大唐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但并没有带来长久的和平,即便在714年划定了国界线,但还是冲突不断。开元年间,吐蕃还是不断进犯大唐的边境,一步步掠夺大唐的领土,天宝年间,唐玄宗设十大节度使,意在打造边防重镇,其中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统兵73000人,

  •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是如何的荒唐?欲做高官,请先净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代十国南汉国简介,五代十国的南汉国是怎么灭亡的,五代十国为什么是南汉国

    但凡遇到大混乱时期,什么样的荒唐事都可能会发生,南北朝时期有个著名的北齐王朝是出了名的荒唐,而五代十国时期也有个著名的南汉王朝来匹配。按照一般来说,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正统王朝不过才从907年到960年共存在了53年,而南汉王朝则存在了54年,比中原五个正统王朝加起来存在的时间还要长,正常来思考,似乎一

  • 隋唐英雄好汉排名是怎样的,哪些是虚构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唐十八好汉排名在哪一段,隋唐46条好汉排名,隋唐三十六好汉孝歌

    第一名、李元霸。李渊的第四子,12岁出场,体型与力量成反比,一对铁锤重800斤,座驾万里云,是变态的存在,天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只有裴元庆曾接下他三招,其他人一锤都接不下来,曾一天之内斩杀118万士兵,在16岁那年举锤骂天早雷击而死。其历史原型是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死于614年,时年16岁,当时李渊

  • 隋朝历史上宣华夫人为何要嫁给杨坚和杨广父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广与宣华夫人的关系,宣华夫人被杨广欺负晕倒电视剧,杨广登基后与宣华夫人吻戏完整版

    577年左右,宣华夫人出生于陈朝建康城,其父为陈宣帝。这一年,陈朝北伐被北周打败,陈朝不仅没有夺得淮南,还开始失去领土,陈朝的政权开始摇摇欲坠,更不用说后来隋朝代北周而立,陈宣帝再也没有占到便宜,在582年去世。这一年,宣华夫人只有六岁,失去了父亲,开始在哥哥陈后主的庇佑下生活。而此时的陈朝不过是在

  • 唐朝举人公开自封状元,当朝皇帝却直接同意,去世2年后王朝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最年轻的进士,唐朝末年的历史人物,唐朝一共有多少进士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子渊之前给大家介绍过不少关于古代科举的轶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在讲求“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人们自隋朝开科取士后无不以高中状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殿夺魁是士子们毕生所追求的荣耀。然而在中国千余年的科举史上,所有状元加起来也就七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