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两百年间最荒唐的亲王,傲慢跋扈还有一怪癖,谥号却极尽褒扬

清朝两百年间最荒唐的亲王,傲慢跋扈还有一怪癖,谥号却极尽褒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95 更新时间:2024/1/19 22:54:38

对普通百姓而言,君临天下、执掌权柄,似乎是想都不敢想的“罪过”,然而对那些皇子皇孙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太遥远的目标。虽然自古就有嫡长子继承制,而且历朝历代都将其视作维护封建伦理的根基,然而真要以此标准审查五百余位皇帝的上位史,就会发现其中的嫡子和长子几乎少得可怜。最著名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弑弟,血溅玄武门,最终仍凭其文治武功而名垂青史。说穿了,有谁会在意皇位是怎么来的呢?在权力面前,兄友弟恭不过是个笑话而已,当不得真。

然而做父亲的,毕竟不愿看到兄弟阋墙的悲剧发生。早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就立下规矩,明令嗣君不可杀兄弟,违者直接逐嗣。不过这没起到什么效果,皇太极先后诛杀了几个亲兄弟,就连摄政王多尔衮也没少沾兄长侄子的血。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的皇子众多,有才华的更是为数不少,几乎人人都有野心,纵使皇帝早就册立太子,也挡不住诸位兄弟环伺,大家为储君之位争得头破血流,有人因此被废,有人被削籍为民,有人幽禁终身。这场“九龙夺嫡”的大戏至今仍受各位编剧的喜爱,其精彩激烈程度令世人看得是津津有味。

这场争斗的最终胜利者——雍正皇帝,自然不愿在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也是如此。于是他绞尽脑汁,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度,早早就把遗诏放在乾清宫的匾额后面,等到他驾崩之后,众人取下遗诏打开即可,倒是有效减少了兄弟之间的纷争。然而这并非万事大吉,就算指定的继承人顺利登基,兄弟相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当年大家平起平坐,今日其中一人为天下之主,有的兄弟在嫉妒之下会搞点儿小动作,而皇帝本人也会对其中一些人心生忌惮。如果想要在皇帝的猜忌之下颐养天年,那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许多人往往还不按套路出牌。比如雍正皇帝第五子、乾隆皇帝之弟——和硕和亲王弘昼。

爱新觉罗·弘昼,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其父胤禛当时还没继位。对于这位聪慧过人的儿子,胤禛十分宠爱,登基为帝后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册封其为和硕和亲王。作为亲王,弘昼自然是能过上衣食无忧的优渥生活,况且他与四哥弘历关系亲密,因此在乾隆朝依然备受恩宠。不过他并没有尽心尽力地辅佐新君,反而倚仗着兄长的厚遇而肆意妄为,傲慢跋扈。在朝会上因为意见不和,弘昼直接把一等公、军机大臣讷亲当场痛揍一顿。乾隆皇帝明明就在龙椅上坐着,对于这种扰乱朝会秩序的行为硬是没出手阻止,只是轻言细语地劝了几句——毕竟讷亲乃是开国五大臣额亦都曾孙,祖父遏必隆官至太师,还是要给点儿面子。不过此事却将乾隆皇帝的态度展露无疑,从此再无一人敢惹这位暴躁王爷。

有意思的是,弘昼不仅在朝堂上鲁莽任性,在家里更是无比荒唐。在和亲王府里,弘昼的日常爱好不是吃喝享乐,而是拉着府邸中的男女老幼一起大办丧事。弘昼穿着寿衣,躺在棺材里打盹,时不时还抓点儿祭品来吃,一副悠然自乐的样子。对于自己的葬礼,弘昼向来主张风光大葬,所以每次都要置办齐全,还要附近的文武官员都来吊唁。对弘昼来说,这就是一种享受,所以过不了多久就要来一次,份子钱都收了不少,令人瞠目结舌。

如此荒唐过分的举动,自然有很多大臣看不惯,私底下议论他的人很多,还有人向乾隆皇帝打小报告。然而乾隆皇帝听完只是一笑了之,不置可否,不仅不批评责骂,反而还将他陆续擢升为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满洲都统、玉碟馆总裁、议政大臣等职,并给予丰厚赏赐。慢慢的,一些大臣回过味了,这才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啊,太了解皇帝的心理了,这才叫活得通透。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弘昼因病逝世,时年58岁。得知皇弟去世,乾隆皇帝发出了“朕弟和硕和亲王秉性纯诚,持躬端恪,髫年共学,友爱实深……吾两人者,相规以善,交相勉,相得无间,如是者垂二十年,天伦之乐无过于是”的感慨,下诏赐谥号为“恭”,破例令其子永璧袭封和亲王(非世袭罔替爵位本应降等袭封)。

按照《谥法》中的解释,能做到尊贤敬让、既过能改、爱民长弟、执礼御宾之类的人才能获得“恭”,弘昼与此显然毫不沾边。不过这位碌碌平生的大清亲王,不仅自己过得富贵逍遥,还保全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也成就了与乾隆皇帝的兄弟之道、君臣之道。说起来,弘昼也曾是位张扬少年,但当兄长成为皇帝,也许只有他那种荒唐无稽才能让自己生存下去,而这就是他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诸王六(圣祖诸子、世宗诸子)》《清实录·高宗实录》

更多文章

  • 革命家邹容骂他是满清奴隶,清朝尊他为文正,汤斌为何备受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邹容死因,邹容生平简介,革命先烈邹容

    清军入关,顺治登基清朝因为是少数民族构建的皇朝,所以自建立以来就受到各方势力的威胁,其统治基础远比想象中要脆弱。汤斌出仕于清初,就是他构建了清朝文化上的正统性,可以说是他替清朝奠定了百年基业,以至于近代反清革命家邹容称其为“驯静奴隶”。清朝初年,满人的统治并不稳定。南明在南边以“大明”旗帜为号召收敛

  • 康熙是学霸型帝王,自己酷爱数学和科学,专门找外国人教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康熙精力有多旺盛,开创盛世的帝王康熙思维导图,康熙有多博学

    大清宫廷里的西洋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唐代韩愈的名篇《师说》中的一句话。在教师群体中,有一个特殊的小类,即帝师。能成为帝师者,必定有厚德载物之德行和学富五车之学识。在传统印象当中,“帝师”一般都是宏儒硕学,但大清朝有这么一位另类帝王,他的很多老师不是孔夫子教出来的宏儒硕学,而是蓝眼睛、

  • 北洋军阀分与和:陆建章之死,意外决定了直皖战争走向和北洋政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陆建章三个儿子,民国陆建章简介,陆建章墓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自为政,虽趋于分裂,小打小闹的战争一直存在,但面子上尚能过得去,远远没有到十几万人大决战的地步。直到1918年直皖谈判中,直系陆建章被皖系徐树铮暗杀,直、皖这最大的两派军阀彻底结下梁子。但意外的是,直系重要将领之死在当时虽引起各方震动,但所有人都选择了冷处理,直到1920年7月

  • 太平天国战败原来是因为清廷挖了洪家祖坟,断了命数!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太平天国洪家祖坟,洪家祖坟,太平天国洪秀军之死

    在清末时年,庞大的清帝国已经走到了自己的末路,注定会被历史淘汰的清帝国仍旧在内忧外患中苟延残喘,突然发生也是必然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给了清朝这个庞然巨物以重创。洪秀全是一位乡村私塾先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第,终于心灰意冷,加之家道中落,洪秀全借外来文化冲击的势潮开始了自己的“拜上帝会”

  • 太平天国起义后洪秀全出于好心实行一制度后来却祸害了众多女性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洪秀全侍女图片,洪秀全的幸福生活,天王洪秀全之死

    所谓女营(女馆)制度就是严禁“男女混杂”,女战士和女家属被统一组织生活在女营中,男人则生活在军营里,平时生活里男女不能随意接触。男人不得随意进出女营,即使是子女去探望父母,丈夫去看望妻子,也只准隔着女营的大门远远,相隔几米远远地说话。男女即使是夫妻,一个月也只有一天能睡在一起,如果违反了,就是触犯了

  • 鸦片战争是为了挣面子,没想到我们这么有面,最后不得不认清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揭秘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鸦片战争常识,世界史角度看鸦片战争

    这不就是偷换概念吗?搜史君分析这大臣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想抬高乾隆。“皇上,您看这大老远的跑来就是给咱大清进贡的,看咱多厉害。”而就这么一句话让两边的态度立马就变了,英国方面派出特使的意思是想要做生意,想要性格方便;乾隆的意思是你来给我进贡的,态度就要低。千百年来,这大臣都从椅子上,跪倒地上了,这来

  • 14位高级将领战死,八旗精锐近乎覆没,这场惨败清朝却讳莫如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在后金和蒙古部落的战争中,八旗军都是胜利者的姿态;在皇太极时期,皇太极还兼任蒙古大汗。顺治末年,蒙古准噶尔部建立汗国,其目的就是为了分裂清朝,割据西北,清朝与准葛尔部发生战争在所难免。在康熙时期,清军就和准噶尔汗国交战,清军进展较为顺利,取得了一定优势,但因为康熙去世,双方和谈。

  • 中国火器在明朝前领先世界,为何到清朝就落后?和满族人口少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老电影《鸦片战争》有这样让人辛酸的一幕,鸦片战争英军侵略广东,肆无忌惮地用火炮猛攻清军,而清军虽有火炮,却无法执行清军总指挥关天培要求反击的命令,副将只能无奈地回答道:“大帅,我们的炮够不着他们啊!”武器落后带来的结果就是英军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差不多是单方面屠杀。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要问中西

  • 清朝唯一拥有汉人血统的皇后,出身辛者库地位卑微,死后才敢追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唯一被追封的皇后,清朝最惨的皇后 19岁,清朝28位皇后照片

    各位朋友上午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不少传奇皇后的故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有读者给子渊发私信,说想知道清朝有没有汉族皇后,事实上还真有,她就是清朝二百余年唯一拥有汉人血统的皇后——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魏佳氏,生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九月初九,乃是内管领魏清泰之女,原属满洲正黄旗包衣,后被乾

  • 嘉庆死后,皇后未立亲子却依旧登上皇位,皇家的套路一般人真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嘉庆死后皇位传给谁了,嘉庆死后谁当皇后,嘉庆王朝

    一、道光帝即位要说这孝和睿太后最明智的地方,还得说说在嘉庆帝驾崩、储君暂不确定的条件下她毅然做出的决定:国不可一日无君,皇次子智亲王绵宁,是先皇后喜塔腊氏之子,即是嫡子,又曾指挥守卫击溃敌军作乱,保护皇宫立下大功,颇得嘉庆帝的青睐,加之嘉庆帝生前也曾属意立绵宁为储,应当拥立他为新皇帝。此时的她还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