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就算再想培养新储君,朱元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矣,唯有草草将东宫之位交由朱标之子朱允炆,几年后朱元璋郁郁而终,朱允炆登基是谓建文帝。朱允炆皇位还没坐热,便听从文臣进谏,大行削藩之道,以此彰显手腕强硬之姿。怎料削藩政策逼急了燕王朱棣,后者得病虎姚广孝相助,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叔侄皇位之争。不过几年,朱棣便身披战袍入主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场战役由朱棣笑到最后。朱棣继位不过半年,他便急不可耐的生出迁都之心,后来更是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以铁血手段排除众异,于永乐十八年正式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翻阅古代各开国帝王发迹史,他们几乎都是占领北方之后,再顺势一同吞并南方,从而成就大一统王朝。但朱元璋是个例外,他起兵之初便定下“南略”,先将整片南方尽收囊中,之后方才挥师北伐,成就大明的一统江山。所以说南方才是整个朱家的发家之地,明朝最开始的都城也定于南京,为何朱棣登基之后却要迁都北京呢?
此问题会引来诸多不同的声音,有“天子守国门”之说;也有“龙脉风水流”之说;更有“南北派争权”之说,但其实将这些观点抽丝剥茧,抓住最本源的理由,明成祖朱棣执意迁都北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巩固己权。一个王朝开始崩塌之际,往往会身处一段风雨飘摇、内忧外患谣言起之秋。而明成祖朱棣以血腥手段篡位,当时外有元朝余孽蒙古军大肆侵犯北方,企图卷土重来;内有诸多大臣激烈反对朱棣继位,不惜以死相逼;民间说朱棣“弑亲夺位”的风声四起,谣言愈演愈烈,正中内忧、外患、谣言起三点,让明成祖朱棣也是颇为头疼。他非常清楚的明白,若无法以雷霆之势镇压眼下蠢蠢欲动的局面,他日莫说皇位难保,就是自己的人头都有可能要落地。而将都城迁至北京,便可将这三个问题迎刃而解,何出此言?且听细细道来。
首先,迁都北京可平复内忧。但方孝孺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不但对朱棣嗤之以鼻,而且还拒绝为他撰写即位诏书,哪怕朱棣以定罪要挟,方孝孺依旧铁骨铮铮、宁死不屈。朱棣将朱元璋的杀伐果断继承得淋漓尽致,暴怒之下株连方孝孺十族、共处斩近九百人、发配充军千余人。虽以此暂时堵住了其余大臣之口,但风平浪静的背后另有汹涌,朱棣和南方出身的大臣们矛盾愈演愈烈。
谣言猛如虎,民间流言四起绝对不利于自己的统治,朱棣很清楚这个道理,如果再被有心人推波助澜,很有可能发酵成一场大乱。而北京曾为辽、金、元三朝古都,传闻更是龙脉所在,而朱棣自己又发迹于此,所以北京可称为“龙兴之地”。于情于理上朱棣都对北京更有感情,所以迁都之举他势在必行,永乐十八年,朱棣以铁血手腕镇压反对之声,强硬下诏迁都北京,正式确立了北京的京都之位。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执意迁都北京,首先是想借此打击南儒势大的局面;其次是想背靠北京的地理优势镇守国门,将对蒙古的主动权掌握于手中;最后就是想以风水学扭转民间谣言,回到自己的地盘之上。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目的非常明确,他是为了平复内忧外患谣言起的糟糕局面,而最终目的便是巩固己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