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随着各种清宫剧的热播,大家也逐渐有所了解。其实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它代表的只是一个地名,位于黑龙江省的宁安市,它的面积很广,分为新城和旧城。
宁古塔地区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并且管理着黑龙江流域一带所有的事物,由此可以想象宁古塔具有何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重要归重要,在清朝,却抹除不了它穷山恶水的苦寒之地的标签。
那些触怒了皇帝或者犯了其它罪的人,一听到要被发配到宁古塔,都会吓得瑟瑟发抖,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更有甚者,听闻到这个消息就会自尽而亡,缘由何在?
入主中原前,满人自由徜徉在白山黑水之间,哪儿哪儿都一样冷,但入主中原后,据有了温暖富庶的江南之地,回头再看龙兴的老家,感觉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怎么看这宁古塔都是一个穷山恶水之地,它距离京城有千里之遥,犯人到那里去不仅要戴上夹板,还要戴上脚镣。《研廷见闻杂记》上就说,那时的宁古塔,就相当于人间炼狱,被发配的人,往往在半路上就被各种野兽吃掉,甚至连饿昏的人都会被分而食之。可以想象一下,能够活下来到宁古塔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但事情有这么简单吗?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宁古塔就不配在清朝有这个威名了。
在各种清廷热播剧中就提到,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这是在清廷剧中最常见的发配方式,史实亦是如此。
所谓的“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披着盔甲的人。说到这儿,就必须提一下满清八旗军的发迹史,满清八旗军作战之风颇为彪悍,成为封建帝国史上最后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些军队在无仗可打之时就是一个个的平民老百姓,一有仗可打时就立马变为兵丁,真可谓是全民皆兵啊。
当然兵也是分等级的,按照高低贵贱之分为骑丁、披甲人、阿哈,而阿哈就是最低等的奴才,骑丁等级最高,而披甲人就是满清入关之后留下来镇守边疆的人,也就是早期投降清朝的各族人。
大家想一想,在这种苦寒之地镇守边疆,怎么会没有牢骚呢?皇帝也是为了安抚他们,把罪犯发配到那里给他们当奴隶成为阿哈。
宁古塔来源于宁古台,满语为“六个”的意思,因为在东北那边,气候恶劣,是个十足的不毛之地,除了宁古塔附近有点人烟,其余各地到处都是沼泽,森林和野兽。就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奴隶的犯人还要干各种各样的活儿,放牧、种植,还要修路、铺桥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毕竟这里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被发配过来的人必须要赎罪,要踏踏实实搞建设,建设的宁古塔更加繁华,更加有人气。
而他们在那里毫无人权可言,经常受到披甲人的“特殊照顾”,经常拿他们撒气,动辄就会有鞭刑之苦,那些稍有姿色的女犯人就会被他们收归账下,强占了过去。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个犯人愿意被发配到宁古塔呢?怎么会不闻之色变呢?
不过一饮一啄,自古以来皆有定理,那些犯人的到来也使得宁古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开始有了人烟,不得不说这些发配之人也算是为大清朝尽了一份绵薄之力,也算是帮后来人改善了条件。
认真说起来,他们这些人也可以被称作是“闯关东”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