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在《颜元集·学辨一》中写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旨在批判那些臣子平时不干实事,到了临危之际,只好以死来表自己的忠心。
颜元一直提倡实学,认为这种臣子,还不如平时多学点实用的知识,成为经邦济世的人才,以死来维护自己所谓的名节,便如一种“甚可羞”的“妇女态”。在清朝末期,也有不少这种“妇态”的人。当然,也有崇尚实业救国,为民族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的人。比如当时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他管理下的汉阳铁厂产品质量极高,直到现在汉阳造的铁路钢轨依旧可以正常使用。专家表示,这每一根钢轨都堪称无价之宝。
01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由晚清名臣张之洞主持建造的汉阳铁厂正式开工,它是日本八幡制铁所成立之前远东最大的钢铁厂,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办钢铁厂。汉阳铁厂创办人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从小便聪颖无比,乡试就中了解元,会试考了第三名。27岁就被慈禧太后钦点为探花。后来出将入相,成就斐然。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便计划着开采煤矿,建造钢铁厂。当时正值洋务运动,有了建造钢铁厂想法的张之洞想着,朝廷自然会进行拨款,再不济自己还有湖广两地。资金方面自然不成问题。
所以首先就是要先考虑技术问题。当时由于冶炼技术的落后,全世界都是用100吨的煤炭加上20吨的铁矿石才能冶炼出1吨的钢铁。所以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的钢铁厂要么建在煤矿旁边,要么就建在矿场旁边,或者两者兼顾。再到后来,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已经能做到10吨煤炭,5、6吨矿石就能出一吨钢铁。这时候,最需要考虑的就是需求,否则卖不出去就砸手上了。
然而汉阳铁厂成立之初,周围并没什么煤矿铁矿。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引起了不小的非议。不过当时总督张之洞也进行了他自己的考虑,当时选址要么在大冶,要么另寻他地。但是大冶无法解决矿石的问题。所以张之洞就考虑建在汉阳,因为当时很快就要建好卢汉铁路,再加上汉阳便利的水路运输,原料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02
接下来便是锅炉的购买问题。当时世界上主要有两种冶炼方法:一种是酸性的贝色麻法,另一种是碱性的马丁法。张之洞选了哪一种冶炼方法呢?
当时张之洞并没有考虑使用哪一种方法,他觉得我国的冶炼技术有千年历史,技术成熟,又何必纠结于矿石,所以他向英国购买了最贵的锅炉,开始冶炼。但是他的这一举动也饱受诟病,因为一开始汉阳铁厂,很多产品冶炼出来并不合格。当时很多人觉得是他没有进行矿石的检测和选择匹配的方法,所以导致出现了劣质产品。
03
后来由于汉阳铁厂的原料耗资巨大,经济入不敷出以及政府傲慢无知的管理,导致汉阳铁厂濒临破产。直到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四品京堂候补盛宣怀接手铁厂。通过盛宣怀的各地借款,加上原料和工艺的改变,后面钢铁厂逐渐好转,销路也打开了。不过好景不长,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汉阳铁厂走向破产。
虽然汉阳铁厂一开始的产品名声并不好,但是后来的“汉阳造”,质量却是杠杠的。2012年,有人发现万源市境内的万白专用线,有一段铁路上的钢轨写着“1903年汉阳铁厂造”。又有人在2015年的陕西略阳县的一座桥上,也发现数根钢轨上面写着“COCKERLL-1908-AT”、“KTPE-RSW1909”等字样。历经百年,仍然坚固耐用,可见其质量过硬。网友也纷纷赞叹:“太坚强了!”
结语
张之洞《哀时》有云:“泰极否所伏,剥穷复继之。泰否乃天道,剥复在人为。”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了不少实业工厂。除了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还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一手打造的江南制造局和北洋海军,以及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这些实业的创建之初虽然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但却为我们的民族工业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加强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和工业的建设。
参考资料:
《颜元集·学辨一》
《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