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朝在建筑上有哪些笺疏?有四个建筑至今仍在使用

隋朝在建筑上有哪些笺疏?有四个建筑至今仍在使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901 更新时间:2024/3/10 15:25:27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带领大家走进隋朝,了解隋朝在建筑上的不朽建树,一起来看看吧。

谈及中华民族的辉煌时代,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短短八字,承载了五千年华夏文明、无数文人墨客、享誉中外的历史建筑。然而,有这样一个朝,它在政治上初创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在军事上推行和完善府兵制;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在工程上兴建运河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它只存在了短短38年,却做出了许多推动历史火速向前的伟大举措,这个王朝就是隋朝。

隋代建筑上承六朝,下启唐宋,为中国由传统建筑趋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期。隋代虽短,但因隋炀帝大兴土木,大建行宫别苑,建筑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进步。因为隋王朝统一分裂多时的南、北两朝,南北建筑技术交流空前繁盛,为唐代成熟的建筑体系铺路。

有很多人说,隋朝修建的诸多建筑都是劳民伤财,拿老百姓的血汗换来的,隋炀帝为了自己的喜好,强迫百姓修建浩大的工程,劳役不息,滥用民力,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重负。但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哪一个建筑的修建不是拿老百姓的血汗换来的?哪一项巧夺天工的艺术不是无数能工巧匠耗尽心血而成?

纵观历史,凡事都有利有弊两面,评价人物尚有功过两面,评价建筑的修建自然也需一分为二地看待。隋朝修建的这些重大工程,的确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十分悲惨,但也大大造福了后世,可以说唐朝早期的繁荣,很多都是隋朝奠定的基础。为后世留下许多著名建筑,可谓功不可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便是最好的诠释。

在众多巧夺天工的建筑中,有这么四个雄伟的建筑,现在仍然在使用中!

其一,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唐长安城。

我们引以为傲的唐长安城,其实并不是在唐朝修建的,是在隋朝。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因为汉长安城作为汉朝都城已经历时七八百年,年代久远,城市不对称,规模也不够庞大。再加上多年的战乱和渭水淹京都的风险,不得不考虑另建新都。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隋高祖开皇二年(582年),执政两年的杨坚便决定另建新都,宣布诏令说道:“谋新去故,如农望秋,虽暂劬劳,其究安宅。”他让当时最杰出的建筑学家宇文恺担任总设计师,新都城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不到九个月时间,便建成落地——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隋王朝便迁至新都,因隋文帝早年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唐朝改名为“长安”)。

其二,是隋炀帝举国之力修建的大运河。

古往今来,开凿人工河无非是出于农业灌溉和物资运输两个作用。早在春秋战国,吴王夫差就曾开凿邗沟,用以运输军队伐齐。但到了隋朝,国家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政治中心却依然留在北方。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在南北朝分裂时期还不算问题,再次实现大一统后,南北资源的交流问题是隋朝必须要解决的。

为了沟通江南经济地区、中原政治地区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与经济发展,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推动了隋唐大运河的建造,大运河带来许多益处:将中国众多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贯通南北的运输网络;带动沿岸城市的发展,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城市,其中江都发展成为隋朝的经济中心之一;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加速成为有机体的整体东方文明。

其三,是隋朝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含嘉仓。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还在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据《中国历史》介绍,在1969年人们发现了隋朝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含嘉仓,在其中一个窖里,就发现了北宋放进的50万斤谷子,颗粒完整,架构十分利于谷物的保存,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由此可知,大运河沿岸修建许多这种粮仓,可见当时隋朝的繁荣景象。

最后一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驰道。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据记载公元607年,隋炀帝下令修筑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长达三千里。此举不仅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而且为后面收复高丽做准备,可见隋炀帝修建驰道的出发点是极好的。

从这4个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隋朝统治者的智慧,更能体会到隋朝统治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深意。虽然历代以来,史官们对隋炀帝的评价贬多褒少,但是隋朝的众多开创性成就和“利在千秋”的建筑工程不容忽视。隋炀帝时期的这四个大型建筑,我们至今都受其恩惠,急功近利导致王朝覆灭,却为后世造福,如运河、长安城等建筑,对于今人的影响颇大,甚至还在使用。

标签: 建筑使用

更多文章

  • 古人为何那么迷恋摔杯子,而不选择其他器具作为行动暗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选择,杯子,迷恋

    很多朋友都疑惑,古人为何那么迷恋摔杯子,而不选择其他器具作为行动暗号?其实这是因为举杯的动作比较自然,而且杯子的材质也决定了它非常适合当做发号施令的工具,所以,古人都会选择用摔杯来作为信号,开启一场刺杀活动。01古代的酒杯多为瓷器,落地声音较大摔杯为号的场景一般都出现在古人以宴请为名,实则进行行刺活

  • 陆机诗风是怎样的?为什么被誉为"太康之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康,诗风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达佳丽,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作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陆、潘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

  • 苏轼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反对

    苏轼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又是一段守丧的蛰居生活,这一守就守了两年零三个月。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服丧期满的苏氏兄弟再次返回京城,启程前,苏轼续弦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过门。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和苏辙两家人到达汴京,可这时的京城已经是

  • 历史上晋朝一共15个皇帝,为什么14个都是无能之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皇帝,无能

    任何一个朝代,都会出现能干的君主和无能的君主,可是历史上晋朝一共15个皇帝,为什么14个都是无能之辈?虽然是这样一个受人唾弃的朝代,却衔接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朝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乱世中建立的晋朝了解东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时期,蜀国和魏国分别有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位

  • 东汉存在时间长达200多年 东汉为何会出现"儿皇帝"登基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东汉,现象,儿皇帝

    200多年的东汉,为什么尽是小皇帝当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中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其最后一位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被儿子启继位为“夏后”,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这里所谓的“家天下”,就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

  • 晋文侯去世后,晋国为何开启长达数十年的内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去世,开启,内战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745年,晋国的老国君晋文侯,因病去世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晋文侯,不是那位称霸中原的晋文公。和晋文公相比,晋文侯在历史上的名气,

  • 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霸时,为何没有灭了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国,称霸,初期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毕公高之裔孙)。历史资料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前383年,刚刚开启的战国时代,迎来了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这一年,赵国出兵,进攻小国卫国。卫国的

  • 古巴比伦王国是如何消失在历史中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国,消失,历史

    在历史课本中,我们都会提到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如今,埃及、印度、中国都是一个国家,而巴比伦却在如今的世界地图中,找不到影子。那么,巴比伦王国为啥突然消失呢?在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得到传播,多亏了梁启超。1900年,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认为“地球上古文明

  • 明、清两代皇家举行盛大典仪都在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皇家,举行,盛大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家举行盛大典仪和重要活动的地方。天安门只在遇有皇帝亲征和大将出征要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皇帝发布重要文告,以及皇帝举行登基、大婚等盛大庆典时,才启用天安门。除此,天安门是常闭不开。“金凤颁诏”是明、清时期在天安门举行的最为盛大的典仪之一。颁诏分“登极诏”和“颁恩诏”两种。前者是老

  • 宋朝面临行政成本过高的难题,为什么还是不降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行政,面临,难题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的王朝历史,论国力强盛一般会首推汉唐,论军事